姚襄反晋
姚襄投东晋,与谢尚交好。谢尚许昌兵败下廷尉,姚襄直接与殷浩对接,二人关系迅速恶化。殷浩派人刺杀姚襄,未遂,于是又指使另一个北方降将魏憬进攻姚襄,反被姚襄打败、吞并了部众——所以后来殷浩北伐,姚襄反水,在山桑伏击晋军,导致殷浩北伐失利,被废黜。
之前读书不细,读到这一段时,以为是殷浩理亏,无容人之量,逼反了姚襄
后来才发现,可能不是
《资治通鉴.第九十九卷》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姚襄屯历阳,以燕、秦方强,未有北伐之志…”,《晋书》与《十六国春秋》里都没有记载
这句话信息量巨大,如果不是司马光误记,姚襄当时真的屯兵历阳,那么殷浩的反应,一点都不算过激
历阳,在今天安徽马鞍山和县,远离淮河前线,贴长江北岸,一直是东晋长江防线的重镇。从历阳渡过江,就是建康。
东晋允许姚襄居住的地方,是谯城,也就是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这地方在淮河以北,东晋安置姚襄在此,目的是以他为屏障,抵挡来自北方的攻击。在当时,主要是用来对付许昌的叛将张遇。结果许昌一战,东晋-姚襄联军惨败于前秦-张遇联军
然后,东晋惊恐地发现,姚襄竟然擅离驻地,一路南下,渡过淮河,直达历阳
这尼玛……这个羌人想干嘛?也想叛乱?
东晋君臣神经一下子紧繃,流民、历阳、叛乱,三个关键词一组合,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马上涌上心头
三十年前,来自北方的流民帅苏峻发动叛乱,占领建康城,逼死庾太后,俘虏晋成帝,天下大乱,死伤无数
苏峻叛乱之前,是什么官职?历阳内史。他的军队,就驻扎在历阳
东晋对于流民,一向的态度是防流民如防敌,长江,是肯定不允许渡过的,连淮河,也是轻易不允许渡过的
姚襄一个羌人,擅自向南机动,渡过淮河不说,还直抵长江北岸——殷浩作为东晋北伐主帅,这时候还不动手戡乱,难道还要等姚襄渡江吗?
但从结果上来看,这应该是个误会
姚襄作为一个二十二岁的羌人,又之前长期居住于华北平原,跟东晋几乎没打过交道。所以,很可能他真的不清楚东晋的忌讳
当时东晋封姚弋仲“使持节、督江北诸军事“,姚弋仲死后,这个官衔很可能给了姚襄。按这官名上看,长江以北都是姚襄的防区,只要不过江,姚襄都可以自由行动
姚襄当时的动机,可能只是为了保存实力。他从河北一路打一路走,到了淮北,六万户只剩下一半,许昌一战,又吃了败仗,连辎重都全丢了
姚襄打不起了,所以他想得很简单,敌人在北边,越往南,越安全
然后,他就溜到了长江边
没曾想,引来东晋震怒。当时殷浩在寿春,寿春在淮南,按东晋的构想,是让姚襄等流民在淮北挡枪,自己在淮南伺机出动,姚襄这一跑,等于让殷浩去替姚襄挡枪——这个冤大头,殷浩能忍?
后来殷浩也缓过神来,觉得可能是个误会,双方收兵、和解。姚襄派人去寿春见殷浩,殷浩辟头就说:“平北(姚襄当时为平北将军)每举动自专,甚失辅车之理,岂所望也!“——说的就是姚襄擅自移防
而当时殷浩做的另一个动作,就是表授姚襄为梁国内史,要求姚襄回到淮河以北,驻扎于梁国蠡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市南
只是此时姚襄已经看清楚自己的真实处境,真的决定要反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