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不雅”作品

读者大致分两类,心智健全者与不健全者。
不健全者,分不清善恶,浑浑噩噩。主人公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或者,被社会扇几个嘴巴,心智飘摇,来文学中找安慰,但找错了书目。
相当部分作品,是为心智健全的读者所准备。作者想在已有的文学基础上,灌注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来让文学更加丰富。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 你只要想得到的,文学都能探到。这类型的作品,需要读者有欣赏的眼光,能着眼于人物,又能跳脱人物,能揣摩其心思,又懂得其局限性。人物心理,社会环境,思潮,矛盾爆发,情节推进,都可以拿来探讨。
我有一个毛病,容易害臊。读懂了作者的精巧讽刺,觉得有趣。但不巧,有人读不出,还一脸认真:“这作品实在太差了,你们看,这主人公如何如何不好……” 其支持者不少,情绪激昂,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我只好羞地躲开人群,因为这种讽刺的智慧是讲不出的。要是被人群看不顺眼,一把揪住:“你这难为情是什么意思!说!你是不是还觉得主人公是好的?大伙儿赶紧过来啊!” 这就糟了。我挨几拳问题不大,要紧的是作者能不能扛得住压力。如果作者就此封笔,那得气死能分辨善恶的读者们。
在书评中看到一例过分的,对《洛丽塔》的批驳:“这还是国外经典名著?主人公三观不正,教唆读者做不齿之事,人们还说好?”
看到露骨的,就想脱裤子,这与身体本能有关;但看到使坏的,也想上去试试,这就说不通了吧。
《洛丽塔》中主人公的病态心理是多好的一个心理学研究案例。不只男主,洛丽成长时的心态,在被欺骗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是多好的儿女教育材料。
至于为什么读不出作者本意,我大致能想出两个原因。其一,读者心思本不纯正,看到此书如看到自己,被人揭了底,破口大骂。其二,受过这类型的创伤,或是自己,或是周围人。看到相关题材,身体阵痛,情不自禁批驳。时代的话,在五十年前,人们心里只有几个样板戏,作品受到批驳不奇怪,但现在已经二十一世纪了,不应该再有这样的情况了。阴谋论一些,探到经济财产方面。当事人的软肋被戳中,但虚饰的道德模样,或感情纽带,是维护其经济利益的关键链条。为保护财产,只好充正人君子。这浮想够连篇了,除此,再想不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善恶像大树的根须,越生长越细密缠绕,也越需要人们花精力去学习如何分辨。有精细剖析人性的文学,对我们是好事。但遗憾的是,人们只认“科学”。
事物的两面性,善与恶。人群如果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因为事物被贴上明晃晃的标签——“善良”“好”“正确”,而认同,那太悲哀了。
总之,你愿意读直糙的作品,是你的自由,但不要去要求其他作品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