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宋徽宗禁食狗肉,天下群情汹汹,解析儒家传统中人与动物的关系

2021-08-06 22:21 作者:热带榕树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按照计划,匈奴文明史系列结束后,后续将更新《盐铁论》有关内容。

但由于准备工作尚未完成,本周与大家随便聊聊,谈谈狗肉这个一直以来很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

本视频主要分三个板块,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狗肉和动保的态度。

其次是目前网上两方面对立意见的思想源流,最后是个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禁食狗肉

现在让我们进入主题。

想要分析弄懂古人的思维,比较理想的办法是选取某段历史作为切入点。

从这个角度看,类似案例还真不好找,历朝历代不让吃牛肉的比比皆是,禁食狗肉还真是少之又少。

这方面北宋王朝算是开了历史之先河,事情的经过也很简单。

根据《曲洧旧闻》有关记载,公元1102年左右宋徽宗突然下诏全国禁食狗肉。

这位以艺术著称的皇帝倒不是什么爱狗人士,他十二生肖属狗。

于是官员范致虚据此上疏,曰:

“陛下本命,今京师有以屠狗为业者,宜行禁止。”

宋徽宗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啊,然后自行加码要求全国不得屠狗。

“抚琴图”,抚琴者为宋徽宗

消息传出后几乎像是捅了马蜂窝一样,作为朝廷后备力量太学生们群情激奋。

大家聚众抗议,甚至公然抬出大义名分逼迫皇帝。

《曲洧旧闻》记载了他们的核心论点:

“朝廷事事绍述熙丰,神宗生戊子年而当年未闻禁畜猫也。”

“熙丰”即宋神宗的年号,当时的背景是宋徽宗处处宣扬要效法先帝,将变法推行到底。

太学生们的理论是你既然要效仿先帝,宋神宗属老鼠也没禁止民间养猫啊!

潜台词就是你不让大家吃狗肉是不是想更改朝廷方针纲领?这是动摇国本啊!

当时我读这一段时,第一感觉就是这帮太学生借题发挥扣帽子的本领太厉害了。

不让吃狗肉哪有这么严重?逻辑上完全讲不通的。

不过后来我想,这个问题重要的根本不是论点和逻辑,而是太学生们的态度。

从社会风气讲,宋代狗肉属于上不了台面的食物,是绝对不允许摆到士大夫们的宴席上的。

事实上当时的文献资料还常常把吃狗肉和黑社会联系到一块。例如《夷坚志》提到:

“亡赖恶子及不逞宗室啸聚集,屠牛杀狗。”

像太学生这个阶层的,别说是吃了,在饭桌上看到狗肉恐怕都算是严重受辱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禁令对自身没有半点影响,他们的反应为何如此激烈?

原因很简单,你自己可以不吃狗肉,但你不让别人吃就违反儒家传统观念了。

我们先来看看《曲洧旧闻》中民众对禁令的态度,或许能更好地理解这句话。

普通民众没有儒生给人扣帽子的本事,他们强烈反对的理由是:

“狗在五行,其取类自有所在。”

我们虽然讲不出啥大道理,但人吃动物自有天理,狗又没跳出五行凭什么搞特殊?

二、爱的差等

中国的诸子百家很早就讨论人与动物的关系。

以在后世占据主流地位的儒家为例,孔圣人及其后继者天天将仁爱挂在嘴边,但又强调爱是有差等的。

什么叫“爱有差等”?儒家的核心是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

既然上下有别,那么对待不同的对象,仁爱的多少也必须不同。

例如“天地君亲师”,你爱朝廷必须胜过爱亲人,爱亲人必须胜过爱师长。

衍生到动物方面孔子理所当然地认为人更高级,爱人要胜过爱动物。《论语》记载: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在古代十分贵重,普通仆人可能干几辈子都买不起一匹。

但孔子觉得马就算再贵也比不上人,儒家等级框架中人就是比动物高级。

低等级不能僭越高等级,对动物的仁爱绝不能建立在损害人利益的基础上。

类似言论还存在于《孟子》等文献中。

齐宣王下令捕杀麋鹿按杀人罪宣判,贵族拿人的食物喂狗。

儒家眼中这些行为是绝对无法容忍的,必须拉出来批判!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北宋禁食狗肉后,太学生们激烈反应的底层逻辑了吧?

士大夫们的真实想法:平民等级高于动物,吃狗肉天经地义,你怎么可以强迫人向狗让步?

儒家等级制

这压根就不是单纯的吃不吃狗肉的问题,而是“率兽食人”动摇儒家大义的意识形态问题!

狗是动物的一种,你自己吃不吃都行,但你不能妨碍我吃。否则就是以下犯上的僭越!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古代生产力水平低,大多数人可能大字都不识几个。

他们讲不出大道理,可儒家思维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所有人的行为模式。

从古至今,哪怕是文盲也知道吃饭要让老人上座,因为老人的等级更高。

祭祖大人、小孩要站在不同的位置,因为尊卑有序。

就算是落草为寇的山贼,烟花柳巷的青楼,也得给自己找个祖师爷供起来。

这就是儒家的力量,当宋朝百姓说出狗肉“其取类自有所在”这样的话时便在维护儒家,也得到了儒家的道义支持。

这里我在顺便讲一下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动物保护的看法。

秦汉以来,儒家也糅合了不少其他流派的思想,比较重要的就有道家《列子》的:

“天以万物供人。”

即人类在整个世界中等级是最高的,一切事物,当然包括动物在内,都是低等级从属于人的。

没错,不要讲什么动物也有生存权,儒家不认,跟人有冲突统统都得让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要动物保护。

《礼记》曰:

“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对于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要“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也就是可持续发展,不然子孙后代怎么办?

总结一下,儒家之所以强调保护低等级的动物,出发点是为了高等级的人可以持续收割。

只要不“竭泽而渔”以至祸害子孙,肉该吃吃,皮毛该穿穿,谁也没有权力阻止你。

三、文化冲突

现在,让我们重新将视角转回当下,关于是否禁食狗肉,目前正反两方的意见都很充分。

正方理由例如,可以不爱请不要伤害,狗也是一条生命,动物有权生活在地球上。

反方常见的论点认为,你可以不吃但无权妨碍我,常常强调狗扰民之类的问题。

大家注意,以下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言,仅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网上翻看正反双方意见时,我常常会产生一些违和感。

首先,这些争论在古代绝对不会出现,正方要是敢这么说,儒生们绝对会红着眼和你斗上三天三夜。

然而近代社会暴露出了儒家理论无法弥补的缺陷,最终的结果是儒道崩溃了。

没有了儒家这根定海神针一统天下,各种说法就会蜂拥而起甚至杂糅在一起。

“可以不爱请不要伤害”,这句话就是很纯正的儒家思想。

儒家还是强调仁爱的,虽然对动物的爱比对人的少,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孔子家语》曰:

“仁厚及于鸟兽昆虫。”

具体怎么做呢?吃多少肉杀多少动物,杀动物时给个痛快,不可故意折磨增加其痛苦。

虐待动物是违背儒家原则的,也是要被拉出去批判的。

可接下来“动物也有权生活在地球上”就典型的西方舶来的动物福利理念。

其实早期欧洲社会也有对动保标准的大讨论。

早期主流思想例如笛卡尔,认为动物是没有心的,不应纳入伦理道德体系。

所以随便吃、随便抓、随便虐待都是没问题的。

到了18世纪,康德、边沁、赛尔特等思想家提出动物是有感情和心的,是准人类。

代表作例如《动物权利与社会进步》,所以大家看新闻,西方社会动保那是相当离谱。

不只是狗,鸡、鸭,甚至是老鼠等等都在保护的范围。

所以出现养宠物必须养两只,爱鸡人士等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来孔子保护小动物是配套等级制的,西方动保也不是针对狗而是面向全体动物的。

结果现在正方观点直接把两种思想各取一半强行嫁接。

正是因为底部结构的不协调,支持禁食狗肉者在辩论中讲道理就很难获胜。

反方其实也差不多,例如“你可以不吃但无权妨碍我”是标准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想。

强调狗扰民所以城市需禁狗则是儒家思维。

人比狗高级,所以狗绝对不能打扰人的正常生活。

只不过两种说法并不矛盾,糅合起来比较顺畅所以看起来更有道理。

那么说到这里,我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把视野再扩大些,类似冲突其实到处都是。

一边喊着动物保护,一边用火腿肠喂狗喂的眼泪汪汪,却丝毫不考虑猪的感受。

一边喊着人格独立不允许家长干涉自己,一边又啃老,嚷嚷着既然生了我就必须管到底。

一边喊着捍卫说话权力,言论自由,一边又威胁把不同意见的人挂到路灯上。

我从来不认为儒家完美无缺,相反我认为这套理论很多内容是不太适应现代社会的。

我也从来不认为西方思想没有可取之处,其精华同样令人赞叹。

问题是,无论是儒家还是西方理论,不管优劣利弊,总体上都是权责义务对等能够自圆其说的。

精致利己主义者在历朝历代都不少,在单一理论主导的社会,他们很难得到道义支撑。

你想动保,那就必须爱护所有动物,不能只保护狗,鸡、鸭、鱼你都得爱。

你承认人比狗等级高,那狗就得给人让步,自己再爱狗也不行。

但多种思想杂糅的社会就完全不同了,他们可以在几套理论中反复横跳。

享受权力时一套说辞,承担义务时又是一套说辞。

结果就是谈到权力重拳出击,讲到义务默不作声,还能得到许多人的支持。

这可能是多元化社会在给大家带来思想繁荣的同时引起的弊端。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思考,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资料:

 《论语》

 《孟子》

 《列子》

《礼记》

《夷坚志》

《孔子家语》

 《曲洧旧闻》

 《动物权利与社会进步》


从宋徽宗禁食狗肉,天下群情汹汹,解析儒家传统中人与动物的关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