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感2《十三邀》第七季 对话蔡皋

1、蔡老师唱了两首儿时歌谣:
包子这么大,卷子这么长,荷叶这么宽,看事容易做事难。
楼上三个观音菩萨来吃酒,地下三匹白马来吃草,长子和矮子在打架,王婆婆出来骂一骂,那个小孩的童养媳掉到床底下,咕丫咕丫要饭吃
l 第一首歌谣,在尝试传递一种深刻晦涩的生活经验,第二首歌谣描绘出了一幅细节与趣味性兼具的生活场景。你说它是歌谣肯定是,因为有旋律,且在乡音的加持上朗朗上口; 你称它是智慧也当得起,因为当时的底层劳动人民在不具备良好的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依然能把前一辈人和自己的生活沉淀直接且顺畅地传给下一代人。
l 我儿时的歌谣已经无法简单地回想起来了,它们并不是被遗忘了,只是被埋藏在记忆的深处。在目前差了一些同“儿时歌谣”这一范畴的相关刺激之下,光靠此刻的回想是无法唤起它们的。

2、许:你举一两个例子,外婆什么事情特别鼓励您?
蔡:比方说,她能吃苦,她长得那么好看,她敢抛头露面,就干什么呀,把家里染的那个布,那个时候不像大染坊,张艺谋拍得那种好漂亮宏大,我外婆晒的那个染布就在麻石,府衙门前面。晒布呢她得守在那,守在那没有饭吃,她口袋里揣几个蚕豆,实在饿了,饥肠辘辘的就吃两颗豆。我学会了。我上课的时候苦日子,我饥肠响我自个都听见了,我说太羞死人了,我也学我外婆了,就实在是到第三节课的时候,我有一颗豆,慢慢磨含化了,有一颗两颗就够了,就不会叫了。它不叫了就解决问题了,忍饥可以,就不要响。
许:所以,外婆的智慧很直接,也太可爱了。
蔡:没人传这个灯,就没有这种外婆了。可怜不,可惜了。所以你说我为什么不回忆童年。我得把童年和我现在接起来。记录,就是我的针脚。
l 蔡老师是发自内心的认可外婆身上那种朴素且实用的智慧,因此她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详细地把童年时期,外婆所教的一切都记录下来。不禁感慨,智慧本身其实很朴素,但传递它的时候却需要一颗剔透的玲珑心。

3、蔡:最和谐的是儿童,他没有分别心。但是成人要花很大一辈子的功夫,还做不到没有分别心。
许:但儿童世界也挺复杂的吧。他们也有各种嫉妒、愤怒、暴力,也挺多的吧
蔡:对。但是我把它理解成单纯。他对自己的性别都还没有搞清楚的时候,那是混沌的。混沌不是一种美吗?我不求,向你征求意见,求教。混沌之美,中国人的智慧里面,文化人的自救只能如此,去掉多少是多少。不可能还原成儿童,我不可能混沌。但是我还得画。包容这个世界的各种。你让大家要有,要觉得还有指望,我不知道,我就希望这个世界还有指望,就像你来我就觉得有指望,你还来关心我。
许:我们来找您找指望的。
蔡:你来了我就是觉得有指望。有人还愿意听我说这些。没有人,多少年都没人跟我,像你这样的,这么远跑来为了跟我谈这么多话。我终于懂得古人为什么说,有那种境界说,那样的秉烛夜谈。
l 当下的世界出了什么问题?或许要从更大的视角去看。借用《复杂系统学新框架》里的两段话:
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技术的运用,使人类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对自然资源(包括水)的过度使用和对环境的破坏,都进入了高速化阶段;信息化社会集中展示出人们思想的多元和分裂,并为人类的观念争斗提供了方便。仔细分析各类高端论坛,不得不感叹一种在多方利益博弈面前无法达成共识的无奈,一种深谋远虑的不可得,一种见木不见林和见林不及木的双重境地。
人们不能在保护个人财产的幌子下,变本加厉地扩充个人利益,并将以追求个人财富地位为唯一价值标准的人生目标推向社会价值的顶峰。一个强者当道的社会,势必会损害社会生态的多样化,除非强者心中深植道德的种子。
l 许老师对蔡老师的登门造访,与蔡老师记录童年时期外婆的智慧,在本质上都是在为当代及未来的人们传承希望的种子。

4、蔡:调到少儿社来的时候,当时有个读者就说,像蔡皋这样的画,我们也能画,这些插图也叫插图吗?就像小孩子画的东西,他就不知道,小孩子画的是最好的。他也不知道,一个成人如果能够画成儿童那样那是很难的。
l 成人的分别心,让他们把这个世界看得支离破碎。成人是分门别类地来看世界的。我个人的理解,分别心的对立面是平常心,即本心。而儿童的童心正是平常心,所以儿童会以相对更混沌但整体的视角来看世界,从而也更易看到世界的本来模样。我想,正因如此,蔡老师才说儿童的画是很难画的,
l 此前看过一部关于日本画家的电影《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其中一幕是熊谷守一趴在地上观察蚂蚁,身旁的两个记者不敢打搅,也趴下来看。这时熊谷守一问他们,有没有看到蚂蚁在走路时是先迈左脚的。他两都说无法看清。看蚂蚁、趴下来看蚂蚁、还去看蚂蚁走路时先迈哪一只脚,这三件事可能对于普通成年人来说有点不可思议,但对于有童心的人来讲却趣味十足。

5、许:您觉得小孩子最应该培养什么品质?
蔡:小孩不认识字,他哪里知道这么多风格,它一定是艺术的首先。艺术的它有感染力。这些是进入课文的,日本人把教育成功归功于图画书,就是在课堂里,用图画书去做了教材,艺术家表现出来的画是这样的,又有设计,又完全不是写真。它不一样,跟看卡通不一样,跟咱们这些书哪能一样。我们觉得小孩就会喜欢这样的,这是啥,你这个都是一样的娃娃脸,一个红颜色,绿颜色,然后对颜色也低估他们,你得给最好的颜色给他们看。你如果看过了这样的绘本,你会看这个吗,你不会,你不用说话,一句话也不说,这两本绘本谁好,这就是审美趣味,慢慢地就会提高,就是调动你的感觉,你去看它。
你像我有个小孙子,看那个日本人编的书,它没有主人翁的全身,就是一双脚丫子,他在外面走啊走,然后走到一窝水,然后他蹚过去,吧唧吧唧继续走,它的画面就都在脚以下,视角压低,这是不是儿童的观念?那么我的孙子看到这个镜头,他老是要看这一本,老是要我找出来,还不会说话。我一打开看,他马上脚丫子就直接踩到我书上,他碰水,蹚水,那么简单的书你说又奢侈吧,又简单又奢侈,我觉得这个好。但是我们还是我们家长的认识,就是这种东西一定要是学习的书,我就希望家长能把自己艺术起来,胃口好起来,爱孩子的,往深里爱。
许:您说的这点太对了,其实内在的是,其实我们没有爱的能力的,你对爱,爱很简单化,你的爱是小孩子要,只有一个单一的标准。
蔡:对,施教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就是说,你在做他在跟。在日常中间就交付清楚了。生活的智慧的东西在里面。几千年来的文明就是这样流动的。
l 为什么要先培养小孩子的艺术性?因为当代社会欠缺的就是艺术性。小孩子还没长大的时候,童心未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整体的本真的,这个时候更容易培养艺术性。此外,非艺术性的完全可以依靠现有的应试教育来提升。
l 日本的这本图画书《去散步去散步》,就是用小孩子的视角来画的。所以蔡老师的小孙子立马就看懂了,看懂后就能照着模仿。而国内的图画书,多是立足商业利益,以大人的视角设计,小孩子又怎么能看懂呢?既然看不懂,那更不会去模仿。
l 因为家长成年了,没有了童心,所以家长不会爱了。那家长的教育观怎么改善?首先,家长不要为了分数去教育,而以培养孩子的艺术性为先。其次,教育的场景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常中。
l 到底要怎么教孩子?首先家长不要先入为主,把自己当成孩子的父母,而是做孩子的同伴,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其次家长要重拾童心,摆脱成人的情绪和固有的思维,摆脱社会文明的符号,以整体且朴素的视角去看待世界。最后这个过程势必需要家长投入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所以需要父母协商时间安排。(来自未婚人士的指手画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