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儿童书法怎么学》

2019-06-29 21:29 作者:丛帆原创书道文化  | 我要投稿

        吾自幼五岁习书,至今接触书法约有14载。

       老子《道德经》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这简单的6个字就有三种断句方法,且不同断句也是不同含义。但不管怎么读,“书法该怎么学”这种问题其实谁都很难讲...

        传统中华文化领域中,“7”是个很神奇的数字。《易经》复卦中曰“七日来复”,就是告诉大家做任何事情只要和7及其倍数沾边都会成为一个崭新的阶段。接触书法14年的我,确实每逢七年都感触颇深!

       在专业书法院校毕业人的眼中,我们算是“不入流的江湖派”,但正是由于这种无束缚的“散养”状态,使得我们这种人经历了太多磨难,也正是因为这些困苦,导致我在教学以及对书法理解上逐渐摸索出一条崭新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促使我、我的学生以及很多学生家长却实现了“三赢”的教学效果。

        书法怎么学?武术怎么学?文化课怎么学?.....太多类似问题其实答案只有一个——先学做人!书法学完了难道要到处显摆么?武术学完难道要到处欺负人么?文化课学完难道用所学知识危害社会么?我曾和一个喜欢武术的青年人探讨:“一位合格的武术教师应该如何教学孩子们学习功夫?”他说了很多很多,最后我讲了一句让他半天没说上话:“习武先习德!”

        这些思想应归功于我的恩师徐碧先生,怹曾传授与我练字的两个秘密:一个是"学写字,先学做人!";还一个是"永字八法先写三个月"。就这样,"永"这个字最后写多半年,不到13000多遍。

(注:约2009年前后书写。当时还不太会写大字,小字都写不太利索。但也毅然决然的留下来了这第10000遍永字,它的为人处世之道也许只有写了才能有所体会!)

一、我的课上讲什么?

        书法课上,讲书法并不是我的主要内容。听上去很蹊跷,right?是的,也曾经历过一些家长不理解,甚至背后捅刀子、起外号等等给我一个又一个“惊喜”。但一个多学期过去了,从这些家长嘴里竟然可以听到:“孩子回家跟我讲:‘我们丛老师说了,您这样做不太好,您应该...‘

       孩子直接教育家长我并不赞同,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这并不符合孝道。但我却从家长的脸上看到了满意的目光。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心静了,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了。我常和很多家长聊天时说起:“孩子字不好的原因并不在字上。就像中医和西医。中华文化是‘抓根’的艺术。这根就在‘心’。心静了字自然也就提高了。时间往往可以证明很多事情。

        1、为人处事(从国学里讲)

        我经常和很多人讲起:“在我这儿练字,孩子字练得好与不好一点都不重要。只要他有兴趣,长大随时可以捡起笔继续写。但人品要是有问题,那时一辈子的事儿.....”

        您会反对这句话么?如果现在有一副秦桧的字,您愿意收藏么?和珅的字您愿意收藏么?书法界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最开始是蔡京,可为何后来变成了蔡襄?就是因为其名声太臭。难道要收藏一副导致徽宗亡国之人的书法作品么?那这品味真是....

      这就告诉了人们,无论自己多大本事,人品不行,一切=0。这样您还会反对说书法课一上来就着急讲书法么?我的学生们95%都很愿意上我的课,并且书写也提高很快,什么原因?因为我经常课上和他们聊天。又蹊跷了不是?如果您是家长此时此刻会不会又想:“我花了钱上书法课,这老师怎么和学生聊天?”

        聊什么?《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论语》《诗经》《孙子兵法》....太多了,都是随机脱口而出,而且最终将这些内容回归到书法。一位老师如果你只能讲出你本专业的东西,那不是本事。那是最起码的职业标准,最低层次的。太多课堂事情发生是随机的,你怎么应付?拿什么应付?完全靠平时积累。如果连自己都不爱读书,难道你要求孩子们多读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引导孩子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学书法、武术、舞蹈、围棋等等等等。他们都是一样的,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指的就是太极。任何事情达到“贯通”,一切就开窍了。如果学书法就是只学书法、学武术就是只学武术,那最后其实那个也没学懂,那才叫“花了一堆钱,最后打水漂”。对么?

         既然我们学儒家,那就再说一点。孔子讲“有教无类”,但孔子也讲:“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个人连举一反三的能力都没有,那即使孔子有教无类也是不愿意继续给你讲的。平时生活难道不应该举一反三么?难道犯了一个错误,不总结改正等待再犯?书法同样是举一反三,中国汉字这么多,不举一反三学是学不过来的。“三、上、王、主、玉”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字型。学了一个“三”,后面就应该通过前面的经验去书写。这些学会了,为人处事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2、生活(道法自然)

        可曾想过,书法为何会有“起行收”三个阶段?中国功夫为何也有起始、过程、收气的过程?一切都是通的。这就是儒家所讲“慎始善终”。晚上睡觉铺被子,起床后难道被子不叠就走了么?这就是没有善终。

       “慎始善终”,“始”=“时”。孔圣人学了这么多年《易经》,最后就说了四个字:“时也,命也。”一切都在一个“时”。如果孩子写字占格不好,这就是不知“始”的重要,第一笔就落错位置,导致一步错步步错。最后在格子里是写不好的。

       书法为何有“主笔”一说?为何有平行等距?为何有左右、上下、半包围、上中下、左中右、全包围...这么多复杂的结构?为何笔画分成一类偏软一类偏硬?这都是生活,都是阴阳。主笔就相当于一幅画的主体、一个班的班长、一个部门的领导、合唱的领唱...太多太多你可以举例。这不是生活是什么?平行等距不就是整齐的、能使自己能有一个好心情上课的教室环境么?整个书法就是在玩线条,线条怎么能自然并且不失笔法才是很重要的,因此越体会生活,越对书法的理解有帮助。

把每个汉字都看成是一个生命,那您的笔下也必将妙笔生花

        来看看这个字,这不就是两个人么?这不就是互相谦让么?语文老师都会说:“木字旁右边变成点,因为右面有东西挡着...”但为何就不多说一句,右边的字是左边变短呢? 整部《易经》六十四卦,很多人讲“乾坤易之门”,但其核心却在“谦卦”上。互相谦让才是真的。为何整个故宫一根钉子都没有?不就是榫卯么?如果这个道理懂了,所有带结构的字不全是这个道理么?是不是一下就通了?下面这幅图不就是“左中右”结构么?大家请看,两边的人都会不自觉向左右靠,唯独中间的人一定会很挤。书法就是这么好理解!

二、智慧的开发

        我说的是智慧,不是知识。智慧就离不开阴阳,书法的学习离不开智慧,别看它只是写字而已。我并不是说知识不好,可经常听人讲“知识改变命运”,知识真的改变命运么?那为何现在很多人就是因为有了知识然后把自己弄监狱去了?我经常问学生:“是什么东西都能学么?溜门撬锁也是知识,你们学么?入侵国家安全部门做黑客也需要知识,你们做么?......”因此首先要教会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然而我听到孩子嘴里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指着别人说:“因为他也这么干了...”

        很多年前我身边曾经有一位老师在饭桌闲聊时对我说了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做教师的,要认识到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是一名书法教师...”这话说的简直太棒了!身为教师,你不教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本本分分做人做事,教什么呢?什么技能长大学都不晚!现在社会这么乱,新闻这么多杀人的消息,外面的留学生生命得不到保障,手段极其残忍,为何?难道是因为知识么?我不觉得孔子比我们更了解航空母舰和原子弹。但为何他们的社会反而比我们更和谐呢?现今“伦理”哪儿去了??良心哪儿去了???

        我们从小父母就教知识、长大学校教、看书看报都是知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缺知识么?只要你想学,哪儿都能学,唯独智慧学不到。

        我曾对一个学武术的孩子讲:“你学完了功夫,记住为师一句话:不要逢人便说你练武。最好除了身边重要的人,谁都不告诉。”孩子对我投来了疑惑的目光。我又对他讲:“举个例子,假如有人跟你结仇,可人家明知你习武,可又打不过怎么办?也许三拳两脚解决的事情,因为打不过就带了刀子或枪来整你,你又当如何?”孩子这才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我继续说,“如果我是你,我就对谁都保密我练过武,并且真得遇到突发情况我更装傻、装耸、装打不过。因为老子《道德经》讲的很清楚:‘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你弱,他自然也就不强了。但你强,他比你还强。如果你弱了他仍然不肯罢休,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用武力打他个措手不及,如何?”孩子的妈妈当时也在场,在旁边默默点了点头。智慧是学不来的,只能引导他去悟。这是一辈子的东西!

       我曾经教孩子们怎么举手回答问题。听上去好像挺傻的内容,回答问题还用教?举手说就是了。可真得是这样么?我觉个例子,老师问1+1=几?你会举手回答么?当所有人都会的时候,你的举手有价值么?如果老师问了一个很难的问题,而你在别的同学还没开始想的时候就马上抢答且答对,又有价值么?中国人最厉害的就是“造势”,有智慧的人并不会马上回答,因为就算别人答出来没给自己机会又如何?至少自己心里会,这就够了。聪明人会观察别人会不会,如果全班都答不上来,老师马上就要扭头写答案的时候。突然,你举起了手,大喊一声:“刀(deng)下(yi)留(xia)人!”并且干净利索的答对。是什么状态?全班同学会不会都扭头看着你并且嘴里念叨:“哇塞...你好腻害...”?这就是“时也,命也......”

上面这个字很有趣:上面两个XX就是“爻(音:摇)”。爻就是《易经》里的单位名称,每个卦都有六个爻组成。这里也就代表所学的内容(有的则写成“文”,意思一样)。爻的两边就是左右手,代表手把手教下面那个小子学习。大家来看,整个字如果看成是一个人,那上面那坨“乱麻”是身体那个部位?很明显是头,对吧?这就告诉大家,学习是“越学头越大的”。中华文化不是学出来的,学只能学其表面,最重要的是“悟”。老子更高,他称为“明,明道。”学,只能学知识。但智慧是永远学不到的。不要总逼着孩子学,只会越学越傻。我接触太多博士学位的人,说出话的水平还不如一个大专毕业的。并不是他们知识储备量不够,而是东西学死了,不会用,还很自以为是。要逼着孩子悟,悟道才是最重要的!从哪儿引导?从生活,从为人处事。《道德经》曰“道法自然”,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这样他收获反而是非常大的。

三、总结

       上面讲了这么多,有没有发现,明明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书法该怎么学”,可整篇文章的内容却很少提起书法?可您如果认真读到这里,再翻回去思考,有没有体会到其实说来说去都在帮孩子修心?他们会处理事情了,会处理好同学之间、老师之间、家长之间的关系,也就不至于“血气方刚”、做事鲁莽了吧?那心是不是自然就安静下来了?抛开书法不说,其它各科成绩是不是也能自然而然提高了呢?

        所以说,书法在某种程度来看,其价值是高于任何一个科目的,并不是因为我是书法老师就把这科说的多么神圣。

        关于教育孩子,如果您说作为家长不懂教育孩子很着急,该怎么办?至少有两样东西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尽量学会,它们直接关系到后面整个一生:“孝道的体现‘’和”习惯的养成”。守孝道,将来才能明白什么是对领导忠,才会和哥哥弟弟等处理好关系,才能学会什么是“义”——忠孝节义;“性相近,习相远”,《论语》提到关于“性”的地方只有这六个字。我们人有人性、狗有狗性、猫有猫性。人性总是相似的,不一样的则是“习惯”。知识并不改变命运,习惯才可以真正改变。

        最后,书写方面回家一定要有时间去练习,当然练越多越好。但更重要的是习惯。《论语》开篇第一句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习”不是复习,是习惯的意思。即使孩子没时间练字,哪么每天写三行,只要认认真真,每天坚持养成一种习惯,也没啥可难的。但如果回去不练,那您花这钱上这培训班的意义何在?

                                                                                              岁在已亥初夏于京

                                                                                                          丛帆


《儿童书法怎么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