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申请总结:致四年日日夜夜、点灯苦读

申请结果:
哥伦比亚大学PhD in Statistics
佐治亚理工大学PhD in Industrial and Systems Engineering(ISyE)
伊利诺伊香槟分校PhD in Statistics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PhD in Applied Math等录取
我之前一直有申请结束后写一篇长文来总结经验教训的想法,这大概是从三年级下就开始的。现在网上也有很多的经验总结帖,学校里也会举办很多经验交流会,按理来说已经非常全面了,我私心再总结的东西也许没有那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我始终坚信,申请这件事并非是一家之言,而是千人千面,每个人的总结都有自己的道理,没有绝对的正确。这篇长文也算是对我这四年所付出的日日夜夜、点灯苦读,为我在十字路口的徘徊,为我一步步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做的最好的纪念!
我必须感谢我的老爸老妈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感谢我的女朋友陪我一起熬过这漫长的申请季,感谢GGU的姐姐和mentor(Princeton ORFE PhD Candidate)在我申请季的全程为我出谋划策,还要感谢成长路上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无数学长学姐、同门朋友。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继续成长,不会让你们失望!
王小波著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这“时代三部曲”,我便以“前申请时代”、“申请时代”和“后申请时代”这“申请三部曲”来说说我的看法。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USTC统计申请者。
前申请时代
出国三问
比起申请的过程,更重要的事情是为什么要出国读书,这条路到底是否适合自己。
我希望所有人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为什么出国读书?
•我喜欢国外读PhD/MS的生活吗?
•我喜欢和我如今选择的路相对应的以后的生活方式吗?
关于为什么出国读书,我有一个观点和大家分享,有趣的是,这也是潘建伟的观点,之前在一次潘老师的报告会上有人提及,发现潘老师的观点和我不谋而合之后,我更加坚信这个道理是有价值的。要不要出国读书,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国外这个学科的发展,比国内要好吗?全世界哪里才是这个领域最牛逼的地方?如果答案是Yes,那我们如果想有更长远的发展,自然应该出国深造,学习更前沿的东西;如果答案是No,比如我们的量子物理,已经走在世界前沿,那么留在国内我想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对于统计,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美国和英国的统计学是最先崛起的,曾经的Box和Cox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英国后来慢慢有些衰弱了(但剑桥和牛津的统计现在还算不错),美国人成为统计界龙头。尽管现在统计圈子里有一半都是华人,但是很多老师都还留在国外,并没有回国发展,所以国内的统计还没有办法和国外比肩。因此我们学统计的,出国并非是跟风,而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这样去国外深造,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想通这件事以后,我坚定了我出国读PhD的信念。对于PhD/MS项目期间,以及毕业后的生活状态,我们可以通过暑研时候和学长学姐、老师直接的沟通交流,以及和很多已经在海外业界/学界工作的师兄师姐交流来得知。我想说明的是,如果觉得自己不喜欢这条路,应该尽快转行,而不是把它当作工具先出了国再另谋高就,这对于我们大好的青春是一种浪费。能回答好这三个问题,并且想得基本通透了,我们就可以自信地和别人说,出去深造/留在国内是我自己的决定,我有我充分的理由和考量,自己的动力也会增加很多。
整体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早做规划、早准备是申请者的法宝。我在大一到大二上基本想通了以上三个问题中前两个之后,结合我的性格特点,就决定开始准备申请PhD。
前三年基本是打基础的年份,给自己留下一个还不错的GPA,同时夯实基础课的底子。我从大二下开始在统计系联系校内科研,当时连概率论都不懂,自然吃了很多闭门羹,好在联系到第七个老师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超级好的老师,愿意让我跟着学点东西,从此开始了校内科研。关于英语,我原本计划大二搞定TOEFL,大三下学期开学之前搞定GRE,后来TOEFL按时在大三上擦线过了,GRE拖到了大三那年7月去暑研之前才考出一个还不错的分数,不过也基本上算按期完成了。以上所说,加上大三寒假的套磁,大三下做的助教工作,大三暑假和秋天的校外科研,大四的申请和面试,最后拿到offer,除了一些小的时间点和临时变动,基本都在我的意料和规划之中。
我做事喜欢做在前面,一个不慌不忙、稳扎稳打的申请规划,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
GPA和课程
如今的申请已经不是几年前那种一个超高GPA可以横扫名校的那种状况了,国外学校的衡量标准越来越多元化,对于科研和推荐信、connection 的看重,使得我们的申请策略也应当随之调整。但是需要说明的是,GPA不论什么时候都是申请到好学校的必要条件(尽管不是充分条件),它基本决定了你可以申请到什么样档位的学校,对于统计而言,科研等软实力只能帮我们上下浮动一些,同时减小一些申请的方差,并不能彻底颠覆掉 GPA的影响。
所以,前三年的 GPA 一定要重视,尤其是专业课的成绩(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最好可以到90分,不然会成为成绩单的污点。据我所知,很多国外学校的 committee 在开会的时候可能会逐个比较申请者具体课程的成绩,以此区分两个成绩差不多的学生,而且这种情况很常见。总的来说,我们要保证 GPA尽可能高一些,我这里不提 rank 是因为这个东西不是我们一个人可以决定的,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拿到前 5%的 rank,所以我们只能尽可能提高总的 GPA和专业课成绩。很多学校网申时候还会要求填写 major GPA,这个东西在国内都是自己随便算的,国外老师基本也不会参考这个(他们一般直接看具体哪门课的成绩)。
科大的统计课程算是国内比较完备的,安排得也相对合理,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大好事,我们只需要再去修一些其他数学或者 CS课程来补充一下自己的背景即可。统计研究往笼统了说会往两个方向走,理论或者应用,如果想做理论,可以多选一些有用的数学课(像近世代数这种课吃力不讨好,以后基本用不着)和统计研究生课,如果想做应用,除了以上选择外,还可以修一些 CS和 data science的课来增加自己知识的广度,同时提升背景。统计不是基础数学,个人觉得选课对于申请的影响不是很大,拓展眼界、多学东西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推荐一些课程供参考
•本科生数学:拓扑学(仅点集拓扑有点用),小波分析
•研究生统计:贝叶斯分析,统计计算,高等概率论,极限理论
•计算数学和 CS:算法基础,数值计算,运筹学,数学建模,数据科学导论
英语
TOEFL和GRE是很多理科生非常恶心但是又绕不过去的点,一般来说 TOEFL理科生需要达到总分100,口语23,GRE理科生需要达到总分320,Verbal 150这样的水平,一些学校会卡 T的总分线(大部分为100,低于100的不能称之为线)和口语线(一般22或 23),例如Columbia(T100),UIUC(T100,S23),UCLA(S24还是 26我忘了)等,当然这也不是说达不到线就一定录取不了,但如果实力不是非常强,即使未达线拿到了 PhD admission,八成也是自费的。GRE general一般不会有学校有硬性要求,差不多就行,318,319这种实在没办法了也是可以接受的。值得一提的是,英语“过线了”就好,对于统计这个专业,现在这个申请时代再去刷英语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有这时间多提高一下专业课成绩、弥补一下科研背景,会值得的多。英语技巧方面我不作过多说明,TOEFL的话阅读一般中国学生都没有很大问题,基本都是听力和口语不行,所以需要反复去磨。我的听力第一遍听完之后都会把听力原文研读一下,勾出不会的单词,然后反复听,直至听懂所有东西。口语我没有太多经验,我也就临到考前每天找一找感觉,练习一下 TPO的题目,最后 23压线过。写作的话如果没有时间,不妨把宝压在综合性写作上,只要能达到点、逻辑清晰,基本就是 good,即使独立性写作拿了fair,最后也有24左右。我的TOEFL写作和口语基本是裸考,具体经验大家可以参考前面的英语经验总结。关于 GRE,推荐新东方是考满分阅读 200题和填空 1100题机经,配合新东方黄宝书的词汇进行训练,基本不需要报任何培训班就可以考过。纸质版黄宝书的后面有近反义词总结,对于填空有很大帮助。我只背了这个近反义词表,做了一半的考满分机经,然后 Verbal 154过线。对于GRE general math(不是sub),基本是初中数学难度,可以去考满分网站上刷几套猴哥,常见的数学词汇网上都有总结,一百多个词汇能认识、回忆一些常见知识点就可以轻松170,不需要花时间。
科研与暑研
对于现在的申请形势,科研经历非常重要,甚至很多情况下可以说不比GPA 的影响力低。科研还可以帮助我们熟悉这个领域的最新发展,有助于加深对专业课的理解。校内科研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做,而且要尽早(最迟大三上开始),但是也不必太早,如果大二上在完全没有统计课程基础的情况下做科研,也没有什么效果。一来校内科研可以激发我们学习的兴趣,让我们搞清学科发展脉络和前沿,二来还可以帮助我们尽早摸清楚科研流程,对于我们的暑研和秋研有极大帮助,以及还可以帮助我们拿到一封校内科研推荐信。之前有同学问过我要不要做校内科研,我的回答是肯定而且必须的,三年级暑研之前如果没有科研经历,将很难做出东西,因为从头熟悉一件事情总是需要时间的。
我在二年级和三年级各独立做了一次大研,两次都是A,第二次拿到了校优,还帮助我投稿了一篇 paper,两次大的独立项目让我对看文章、查资料、推东西和 coding 非常熟悉,暑研就比较得心应手一点。值得一提的是,我第二次大研的思路来自于我为了找暑研课题所看的一篇文章,当时看完之后豁然开朗,于是一下就针对大研那个问题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解决方法,这也让我对于暑研的那个文章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和思考,直接就可以提出问题,让我省去了很多人到了国外读文献找题目的这部分时间。科研的东西总是相通的,灵感也总是不期而至,所以多做点东西一定是大有帮助的。
关于暑研,大概是从 1月 20号左右就开始联系,我建议广发套磁信作模板套,尽早联系,2 月份其实有的老师就已经饱和了。具体老师的建议、签证之类的可以参见飞跃手册前面的部分。我要说的重点是暑期的安排,暑研一般是6月底或 7月初,到 9月初结束,两个月的时间其实是很紧张的,一般前一到两周拿来熟悉课题、寻找能做的题目,然后中间一个多月寻找解决方案,有理论的推理论,要数据的跑代码,最后留下约两周时间总结。建议最后用 Latex 写成一个 paper 样式的英文总结文稿,即使不能发表,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总结,会给老师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暑期很多老师会不在学校或者要经常开会,所以一定要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和老师面谈,给老板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要知道暑研的最大作用在于打通关系、留下好的印象,争取拿下 return offer,发paper 这种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并不是我们的重心。即使老师暑假有几周不在,也应当通过 skype、zoom 这种线上的方式和老师定期沟通,频率最少一周一次。我暑期和老板基本保持一周两到三次的见面频率,有时一周四次,周末有时也会用 zoom作 online talk,这样可以督促自己不断前进,也让老师觉得你是一个努力、实实在在做事情的人。老师往往最注重的是我们的科研能力,至于小礼物这种细节其实不是那么重要,我觉得去的时候可以给老板带一点小东西作为礼品(茶叶或者科大纪念品之类)。当然最好的礼物是见面第一天给老板作一个 talk,讲讲自己之前的工作,以及阐述自己暑期课题的计划和打算,这个非常重要,建议大家去做一下,会给老师留下很好的印象。暑研推荐信的事情,等后期(临走前一周左右)再和老师提,不要什么东西都没做出来就天天向老师暗示推荐信,一开始一定要踏踏实实做东西。最后临走前不要不好意思提起推荐信,大大方方地和老师沟通自己的申请计划就行,推荐信自然会提到,数量限制之类的事情老师一般也会当面说清楚,nice一点的老师还会给我们提出一些申请的建议(我老板看了我的申请list,给了我很多很多申请建议,让我感激涕零)。走之前最好有一个告别talk,总结一下自己暑期的工作,然后完满地离开。如果课题没有做完,回国后可以继续更进,同时借助这个课题保持和暑期老板的联络,这对于申请大有帮助。如果已经基本做完,可以询问老师是否可以指导自己的毕业论文,创造机会来和老板多沟通、多学习,即使不能对申请有所帮助,也是一件能从中受益颇多的事情。我回国后和老板依然保持着一周1-2 次的沟通频率直至现在,我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学到的东西比我在科大四年学到的还要多,他对我产生的影响是一生的。
申请时代
文书
申请文书主要是指PS(或SOP)、CV和PHS,我的PS是九月底写完的初稿,然后经历了约两个月的修改和完善,最后定稿。CV用了大三时候套磁和 CSST项目申请时候所做的 PPT,加以改动和完善而成。我的建议是PS尽量在九月底拟出第一版初稿,后期根据自己科研情况再往里加东西(如有paper发表、新项目跟进之类),初稿宜早不宜迟。Ps的结构和内容可以参考往届学长学姐的模板,但不宜全抄(我曾经在往届学长学姐的文书里找到过更之前学长学姐文书的原句)。PS写完后一定要多找一些学长学姐或者中介帮忙看一下结构和逻辑,各个地方的叙述是不是完善,科研讲述是否清楚,英语语言润色可以花钱请人来做,比如科大以前有个外教做的口碑不错,靠谱的中介也可以。我的文书基本是中介、学长学姐以及我女朋友帮忙一遍遍讨论和修改出来的,靠自己一个人很难写出非常完美的文书。
相比于PS,CV更简单一些,因为CV基本就是事实的罗列,具体可以参考往届学长学姐的模板,1至2页均可,建议2页。顺序可以是基本情况-paper/Rpackage贡献-科研课题-honor(-英语-课外活动)。括号内拿来凑页数,如果放不下可以不写。
PHS只有很少的学校会要,比如UCLA和UCB。因为PHS所用于评选的fellowship基本都是衡量diversity,这种和国际学生基本无缘,所以PHS 直接套模板随便写写就可以。
这里必须感谢GGU对我文书的指导,我和mentor还有培训师小姐姐先用了几次online meeting梳理了思路,在我完成初稿后又反复进行了讨论和修改,期间GGU提供了很多好的建议与模板给我参考,对我帮助极大。最后这些文书都经过了GGU的专业人员修改与润色,让整篇文章焕然一新。
网申
网申填的前几个学校会很痛苦,因为有大量信息需要填写,推荐用chrome作浏览器,会自动记住很多填过的东西,后期填网申除了一些program-special的信息之外,基本都是复制粘贴,非常快。
网申会有大量的账号、密码、DDL、需要的材料、追踪情况等等需要记住,建议做一个Excel表格整理信息,具体可参考往届学长学姐的模板。申请邮箱建议使用Gmail,科大邮箱很不稳定而且容量小,发信到外部邮箱、从外部邮箱收信速度也很慢。Gmail在USTC校园网即可使用,家里的话可以下一个free的lantern VPN,每个月有500M的免费流量,足够查邮件使用了。如果需要购买无限流量版本,可以三个人合买一起用,一个账号最多绑定3台设备。以及根据我的研究,先绑定之后再从主账号内移除原来设备后,原来设备依然可以使用无限流量的lantern。
套磁
我只发过四封套磁信,其中两个还是CS,回了两封,一封还赠送了个skype聊天。我对套磁没什么兴趣,原因之一是统计专业大部分项目都是系里给钱,老师没有自己的经费,所以个人话语权不大,除非是committee的头头或者极有资历的老教授之类的。统计专业录取一般是committee开会决定,个人一般无拍板权,如果能有committee老师加持当然是极好的,但是这种老师被联系的也更多,所以更加难以通过一封邮件牵上线。原因之二是套磁费时费力,回报也不高,基本就是海里捞针,能捞到一个就很走运,我对这种看人品和缘分的事情一直比较淡漠。原因之三在于如果套磁,基本都要向老师表达自己强烈的意愿,适时还要耍一个小把戏表一个不过分的诚心,以赢得老师的欢心,逢年过节还要特别“慰问”一下根本不太熟的老师,感觉有些做作,个人不太喜欢这种不自然的接触方式。
当然,如果我们要申请CS和EE之类老师funding很多的专业,套磁必不可少而且是申请中很重要的一环。如果要套磁,建议尽早,大约从10月左右开始联系,然后和感兴趣的老师保持一个长期有效的联系。至于是模板群发还是学术套磁,因为我不是很擅长,也就不多说,可能因人而异,也因你对这个导师的感兴趣程度而异。我曾经很崇拜一个CMU的老师,但是发了几封偏学术的邮件他都无任何回复,我也就对套磁这件事死心了。
面试
这里的面试指申请面试和套磁老师的面试。套磁老师有时候会私人和你skype见一面,聊聊一些问题,中国老师可能会用中文。这种面试相对随意,但有时老师也会提 前发paper给你阅读(但这一般不针对统计专业,CS/EE/OR/Chem相对会多一些)。
申请面试一般在寒假附近,这个就非常重要了。以前我听说统计不怎么发面试,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很多项目其实都是有面试的。申请面试一定要好好准备,即使面试在整个committee 评审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没有那么大。我认为录取与否基本还是由材料所反映出的个人背景决定的,也就是说面试也许不会成为加分项,但是如果面试表现很差,则一定会大大减分。面试的作用在于考察申请者材料反应不出的能力,包括英语口语、学术逻辑、随机应变能力等。
我的经验是准备面试除了准备自己的科研经历叙述、背景简介和可能提问的问题外,最好把统计常见的基础知识问题用英文梳理一下,比如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置信区间、p-value等等。我面试USC marshell之前毫无准备,很多术语用英文不会描述,最后结果可想而知。此外,准备面试建议找一个小伙伴或者男/女朋友用英文练习,自己也可以一个人重复,但是要尽量自然放松,不要像念稿子一样。我十分不赞成面试介绍科研念稿子,应当自己流利地说出来,对对方可能疑惑的点补充解释,展现自己对自己所作课题的深刻理解。此外,练习可以采用两个人用英文每天聊天的方式,一方面锻炼自己的思维开放性和英语表达的勇气,另一方面也练习随机应变的能力。我原本口语很差,但经过和女朋友每天打一个小时英文电话练习几周之后,我感觉整个口语的感觉完全不同(尽管还是很差),至少可以基本准确地表达并让对方理解到我的意思,这对于申请面试足够了。
与USTC飞跃小伙伴的相处
科大统计的申请校内竞争过分严重,这导致我们经常是一个人拿到一把很好的 offer,后面的人集体跳水。我觉得这一部分是我们沟通不足以及申请策略的问题,北大今年的offer 比我们要分散开很多,至少有Stanford一位,Columbia一位,Harvard一位,Princeton一位。当然主要因素还是在于科大本身的水平有限,很多项目在大陆区会按学校分配,一般只给科大一个的话基本也就是最top的人拿到,其他人平心而论也不会有这个机会。虽说如此,但是我们科大人之间还是应该加强交流和沟通,拿到一个好一些的offer 后最好立刻把不如它的offer放弃掉并且refer别人,没结果的不如它的申请应该直接withdraw,这其实合情合理,但是真正能这样做的人并不多,所以我还是希望小伙伴之间可以互帮互助,毕竟以后都是人脉和资源,会成为一辈子的同行和朋友,这个时候拉别人一把,以后对大家都有好处。
我拿到Columbia以后立刻放弃了刚刚面完的Upenn AMCS,也放弃了其他所有的 offer。同样的,我如果没有某位小伙伴的间接帮助,可能也不能拿到自己中意的 Columbia。所以由衷希望大家申请季加强沟通,大家都是一个战壕有着共同理想的战友,我们真正的竞争者来自同一个申请pool里面大陆的其他学校(美本和我们不在一个pool里)。
后申请时代
关于offer
统计一般从一月底开始下offer雨,这个时候一些专业(比如化学)offer已经发了一大半了,每天看着飞跃群的一个个红包,自己一无所有,就非常痛苦。我一月过得也很煎熬,一直熬到 1月27号UIUC给所有人发面试才算到头,之前一直消息全无。交完网申之后就应该耐心等待,特别想套磁的可以套套磁(虽然已经比较晚,这个时候再套磁基本无用甚至起负面效果),或者在家做做科研、读读文学、玩一玩,总之不可过分急躁。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写文书、交网申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个王者,harvard之类给自己发个offer也不为过,但交完网申等待消息的时候越来越觉得自己就是个青铜,只要有一个offer就很开心。我觉得交完网申就应该秉持这样一种理念:只要有 offer,我就不会失学,有学上一切都是好的。不要在等待 offer 的时候对自己抱有太高期待,此时降低一些期待值、看开一点会让自己过得更舒服些。
大多数美国学校接offer的DDL是4/15,这是我们纠结的最后期限,超过这个日期可能失去offer或奖学金。4月是waitlist转正高峰期,建议大家互通有无,一旦身边同学确定了去向或者有了更好的选择,就可以去问问是否可以refer自己一些项目,给自己多争取一些机会。大家互帮互助,才是科大申请不断提升的出路。
如果我们有特别想去的学校,但无消息或把我们放进了WL,此时我们的手里还有一些同层次或者略低一点点的学校给了offer,我们可以用它去争取那个梦校,给committee或者chair、熟悉的老师发封邮件,大意可以是我已经拿到了某某校的 offer,他们让我快些决定来获得更多的奖学金,但是我还是中意你们学校,如果你们给我offer我一定会去,希望这对于你们评审有帮助之类的话,表表诚心。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对方发了offer,一定要遵守诚信,切不可放别人鸽子,这样做毁掉的是整个科大的名誉,可能这个学校这个项目近几年都不会再从科大招人。
Campus visiting
有些学校会在发 offer后邀请学生去参观,做一个open house或者visitday的活动。一般这种活动会报销一部分路费和当地生活费,像Columbia这种比较有钱的可能我们不用花什么钱就可以去玩一趟。建议把各个学校的visit报销拼起来,安排一个连起来的行程,这样基本就足够cover全部开销,也算是一个充实的美国之旅。Columbia合计可以报 1200刀,于是我专程跑去玩了两天,体验极佳。
很多人会觉得campus visiting纯粹是一个学生选择学校的过程,其实不然,这个时候也可以抓住机会多和老师交流,这也是一个学校的老师了解学生、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好机会。可以在去之前了解一下系里老师的方向和背景,提前和感兴趣的老师联系,visit当天可以见上一面聊一聊,对自己都是一种提升,也对选择学校很有帮助。
签证、疫苗与体检等
对于美国学校,接offer之后最好尽快联系学校办I-20,不要等待高峰期再去办,否则会等很久,耽误签证申请。拿到I-20以后应该尽快申请 F1签证,然后抢面签位,统计一般不会check,因为美国人理解的统计就是数学。但是这几年国际形势比较紧张,统计专业因为和AI、machine learning联系紧密,也不排除签证收紧的可能。被check 会很麻烦,一来可能会等一个月甚至更久才能拿到签证,有可能耽误入学,二来是这样issue的签证都是1年的,也就是说以后每年回国都要重新申请签证。去年和今年有多起中国学生、学者在国内续签证的时候护照被扣下很久,导致学生无法继续学业、学者错过学术活动等,包括 MIT 那位曹原(在北京滞留数月)、潘老师等都遭遇了类似情况。
疫苗和体检可以询问同项目学长学姐,每年科大也会有对应讲座,建议在国内都弄好了再出境,避免到国外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最后还是要感谢GGU的全程专业指导,从前申请时代到后申请时代,我的很多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包括签证、疫苗等问题GGU 也都为我提供了扫盲和经验指导,高质量的一站式服务让我省去了很多麻烦和不必要的时间,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于科研和背景提升上。
一篇情怀文活生生被我写成了经验帖,啰啰嗦嗦说这么多只是希望USTC的统计申请可以越来越好,中国可以有更多的统计学者前往世界一流的学术机构求学,以后可以归来帮助我们国家建设更好的统计学科研环境,早一点让中国的统计学发展也成为世界一流。
余秋雨曾说,中国文化最大的缺点不是“中断”,而是“遗忘”。我们很多好的传统文化、历史学说都被遗落在历史的垃圾堆里无人问津。同样的,很多人行走在大千世界,却忘记了自己的根在哪里,漂泊在海外做一个默默无闻的白领亦或学者。恕我直言,美国从不缺乏这样远道而来的求职者,可中国缺乏这样有着海外经历的创新青年人才,因此,拿绿卡、挣更多的钱不应该成为我们远渡重洋的最终目的。我们不是为了赚钱或者为了成为别人口中“在国外工作挣美元挣英镑”的所谓“人物”,我们应当有更高的追求,应该把自己所学、所思、所想,把这些年所受的教育回馈于我们自己的国家。虽说“科学无国界”,可科技和知识产权有国界。流淌了五千余年的中华文明能否继续延续,我们自己的家庭能否幸福,能否给国内的父母一个常回家看看的许诺,全在于我们的行动。
希望本文可以对后来的USTC统计申请者有所帮助,也希望我最后这些话可以在更多的有才之士心里打下一个“早日回来建设我们自己的祖国”的念头。倘能如此,便已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