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每一对灵魂伴侣,都要经历这四次考验 《摘自索寂魁国际营销研究院》

2020-11-06 11:39 作者:索寂魁一北大特邀教授  | 我要投稿

在感情里,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

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有说不完的话,分手的时候依依惜别,等真的在一起了,反而各看各的手机;

之前和他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现在坐在一起相看两生厌;

之前他记得你爱吃的菜,喜欢的小店,后来你交给他的任务不是忘记,就是像完成任务一样不用心……

没有第三者横刀夺爱的戏码,也没有什么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但感情慢慢就降温了,不再有从前的热度。

于是就来到了婚姻的危险期。

2019年浙江省公布了一项司法大数据:离婚的高峰期不是七年之痒,也不是孩子高考之后,而是婚后2-6年。

联合国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通常离婚发生在婚姻早期,并且在婚后三到四年时达到峰值。

以前,东西坏了就想修一修,现在东西坏了就想换掉。那么,怎么判断这些“坏掉”的东西,还能不能修好呢?

浙江的司法大数据报告还显示,夫妻离婚时占比最高的原因,是性格不合、三观不合。

在数据调研中有两个案例:

阳阳和小军度蜜月,婆婆不放心,就一同前往。没几天,三个人就吵翻了,婆婆嫌媳妇乱购物,而丈夫总是站在母亲一边。

蜜月没度完,二人就决定离婚。

小张与小颖本想做丁克,结果在婚后第二年怀孕了,不想要孩子的丈夫非但不体贴妻子,还是吃喝玩乐样样不落。

妻子非常不满,两人协议离婚,孩子归女方抚养。

现代人习惯了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我们从小就经受学业压力,大人们把目光都放在孩子的成绩和升学发展上。

很少培养孩子与人相处和沟通的能力,更别提处理冲突和同理心。

当我们需要亲自操持柴米油盐的时候,就会遇到更多的问题,感到更加烦躁甚至无力。

婚姻其实是一种深度的沟通和连接,考验着双方的压力应对能力和冲突处理能力。

当婚姻走到第三、四个年头,两人由甜蜜的新婚夫妇变为整日操心柴米油盐的老夫老妻之后,往往对彼此的耐心和激情也都会渐退,生活小摩擦不断。

再加上现在房价上涨、工资不涨。

如果有了孩子,有的人把重心偏重于孩子、忽视了大人之间的交流与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吵架的导火线。

在心理学上,一段成熟、长久的恋情大概分为共存期、反依赖期、独立期、共生期四个阶段。

共存期,彼此强烈吸引在一起;
反依赖期,两个人都试着在关系里寻找自由;
独立期,双方试着尝试新的生活模式,矛盾爆发期;
共生期,意味着俩人历经磨合,找到了那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相处模式。

大部分没有走到最后的感情,都被卡在了反依赖期和独立期,一个不知道如何平衡事业和感情,一个不知道如何面对过去和现在的反差。

亲密关系的过程就是这样,一开始互相吸引,两人在一起不说话也是甜蜜的,然而在一起生活久了,各种缺点都暴露无遗。

加拿大的克里斯多福·孟,从1993年开始就致力于研究人类的亲密关系,出版多部著作,其中的《亲密关系》一书畅销世界,克里斯多福·孟认为: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永恒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

没有人能年复一年地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学习接受和放手,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婚姻是很有弹性的。

有的夫妻,即使经历了出轨这样的伤害性事件后,也有能力修复自我,疗愈婚姻,重新建立更加真诚、稳固的关系。

有的夫妻,看似岁月静好,却因为过度理性的牺牲与权衡,彼此折磨,两败俱伤。

婚姻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双方是否保持着坚定的自我成长意识。

《亲密关系》里有这样一对夫妻。

一天,妻子看到电费单,被上面的数字吓到了。

她赶忙和丈夫讨论起来,然而没说几句,就变成了争吵。

妻子抱怨电费太高没钱去度假;丈夫则埋怨说自己整日加班,已经拼命赚钱了。

顺着加班这件事,妻子又开始抱怨因为加班太多,两人独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而丈夫则觉得妻子有点无理取闹,因为两个人前几天才一起吃过晚餐……

吵了一会之后,丈夫选择逃避。他借口去超市买牛奶,"逃离"了冲突现场。这样一来,丈夫就可以远离痛苦的核心了。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里太常见了。

当我们冷静下来看这个吵架的过程,往往会发现,吵架的缘由并不是什么大事,我们说的话和事情也没有太大的关联。

有时候我们只是下意识地选择用言语来伤人,同时替自己的行为找个符合逻辑的借口。

实现真正的亲密,需要的不只是沟通上的技巧,更需要心灵的连接。

克里斯多福·孟把这个过程分解为:月晕期、幻灭期、内省期、启示期。

月晕期就是蜜月期,两个人看彼此的时候都加了一层完美滤镜,怎么看都顺眼,如胶似漆,亲密无间;

幻灭期,双方开始看到对方的缺点,这个人怎么根本不是我看上他的时候的样子,内心生出失望和遗憾;

内省期,对方的缺点越来越多,同时,自己也有机会从中反省自身的问题,是不是我看他的角度变了?是不是我自己也变了?我们开始正视内心真实的自己;

最后的启示期,两个人接受对方的不足,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共同成长,寻找爱的真谛。

在这个过程中,你学着面对内心不舒服的感觉,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你学着真实地表达自己,让对方认识你的本来面目,你也才能看到对方本来的样子。

这种心灵的爱不是靠耍手段得来的,而是从自己内心得来的。两颗心必须经过漫长的旅程,才能合而为一。

克里斯多福•孟和夫人素梅,也完全经历了所有夫妻都会经历的过程——从蜜月期到幻灭、冷漠,再到各自成长。

最后发现亲密关系相处的真谛,进而成为一对相濡以沫的模范夫妻。

他发现,关系的本质反射出你对待自己感觉的态度。

当学会平静地面对这种感觉时,只要问题所唤醒的感觉得到了妥善的处理,问题就会神奇地转化为一份礼物。

现代人越来越独立,一个人就一个人,仿佛无所不能。

但是一个人要成熟,必须走出去,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同理心与共情力。

而对亲密关系的学习更重要,它让我们体会心与心之间的连接,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这里的亲密关系并不仅限于男女的爱情关系,小时候与父母,长大了与伴侣,有孩子了与子女之间。

只要两个人亲密到一定程度,内心向对方敞开到一定程度,无论是家庭、朋友、恋人,都算是亲密关系的一种。

学习如何做自己,同时在关系中与他人互动,在关系中实现自己的成长,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我们要投入几个月、几年,而不是几天、几小时的时间,通过很深的互相了解,才能形成的一段互相熟悉和喜欢的亲密关系。

婚姻关系里,不只有风花雪月,更多的是柴米油盐;

亲子关系里,不只是母慈子孝,更多的是两代人的隔阂与争端;

人际关系里,不只是理解与体谅,更多的是误解与不耐烦……

只有我们不放弃对关系的耐心、对自我的探索,才能在这些日常琐碎中拥有“相看两不厌”的关系。


每一对灵魂伴侣,都要经历这四次考验 《摘自索寂魁国际营销研究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