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四期 | 张钦版《普通心理学》第4章【考生必看核心考点】准时和大家见面啦!

2023-07-19 11:04 作者:小鱼学姐来啦  | 我要投稿

各位备考首师大347的小伙伴们大家好,学姐带着新一期的干货来啦!已经进入七月份——暑假阶段啦,现在大家都开始紧张备考了,学姐在这里给大家提一个小建议: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复盘,不要盲目地赶进度,一定要注重自己的学习效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

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今天带大家过张钦老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章——意识的核心知识考点,快快来收藏吧!

第四章 意识

名词解释

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无预定目的、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往往是不由自主、自然而然发生的,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注意

【2022】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受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控制。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的最大区别在于,随意注意具有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特征。

【2014】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也叫作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的目的,但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特征。需要自觉的目的,是随意注意的特征;而不需要意志努力,则是不随意注意的特征。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如在课堂上,注意了老师讲课的内容,忽略了旁边同学的喃喃自语。

持续性注意**: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注意的稳定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2018】分配性注意**:分配性注意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简答论述

简述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答: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或者说,注意就是留意一些东西而忽略另一些东西的能力。意识是一种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是我们对自己和环境的觉知。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或觉知)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两者的关系如下:

(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一般说来,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提供了这样一种机制: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而什么东西不可以。

(2)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人从睡眠到觉醒、再到注意,意识状态分别处在不同的水平上。

【2012】【2017】简述注意的概念、特点和类型**

答:(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或者说,注意就是留意一些东西而忽略另一些东西的能力。

(2)注意的两个特点

注意的两个特点分别是指向性与集中性:

①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在某一瞬间,人们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一定的对象,而离开了其余的对象。人们从外界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将注意指向该客体或事物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注意的指向性保证了人们可以将注意指向主体慼兴趣的对象,或者被外界的显著刺激吸引。

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注意力在所指对象上的保持与巩固。集中性表现为注意的强度和持久。注意越集中,当前的心理或意识活动的强度也越大,对所指向的刺激的反应从而必然越加清晰,这时对于那些没有受到集中的事物就意识不到了。

(3)注意的类型

①根据引起注意和维持注意时,是否有目的、有意识,是否需付出意志的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a.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无预定目的、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往往是不由自主、自然而然发生的,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注意。

b.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受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控制。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的最大区别在于,随意注意具有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特征。

c.【2014】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也叫做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的目的,但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特征。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②注意还可以分为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a.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b.持续性注意

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注意的稳定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c. 【2018】分配性注意

分配性注意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简述注意的认知理论***

答:注意的认知理论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注意选择理论

注意选择理论用于解释注意的选择性加工过程。

(1)过滤器理论

过滤器理论是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德班特(1958)基于双耳分听实验结果提出的注意理论。

①根据双耳分听实验,布鲁德班特认为,来自外界的、输入到各感觉器官的信息数量巨大,但个体的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都进行加工。

②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那些通过过滤器的、获得注意的信息才会进入高级神经系统进一步加工,而未获得注意的信息则会迅速衰退,得不到进一步加工。

③过滤器是以一种“全或无”的方式发挥作用的,信息要么通过过滤器得到加工,要么不能通过过滤器,得不到加工。选择性注意的这种过滤机制类似于一个狭小的“瓶颈”,所以又称为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2)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1964)字双耳分听实验中发现来自非追随耳的一些信息也能得到高级加工,因此提出了衰减理论。

①她认为,当感觉通道的信息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得到高级加工,诸如自己的名字、危险信号等有意义的刺激信息。由于个体对这些信息的敏感性较高,激活阈限较低,即使其没有获得注意,也很容易得到高级加工。

②因此,注意的选择性过滤机制并不是以“全或无”的方式工作的,非注意信息也可以通过过滤器,只不过其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但仍有可能得到高级加工。

(3)后期选择理论

多伊奇夫妇(1963)提出,后经诺尔曼(1968)完善。

①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进入高级加工过程得到知觉加工,注意选择的是如何对刺激进行反应。

②他们认为,所有的信息都会到达工作记忆,但工作记忆容量有限,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重要的信息获得精细化加工而进入长时记忆,不重要的信息将被遗忘。因此该理论又被称为记忆选择理论。

(二)【2021真题】注意分配理论

注意分配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注意是如何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任务之间进行协调和分配的。

(1)认知资源分配理论

①卡尼曼(1973)认为,注意是一种认知活动,可以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并且个体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由刺激的唤醒水平、当前的意愿、对任务的评价等因素决定的注意资源分配方案是注意过程的关键。

②完成复杂任务需要的认知资源较多,如果同时完成的复杂任务较多,认知资源就可能会耗尽,这时,新的刺激信息就难以获得注意。

③可以把认知过程分为两类:资源限制过程和材料限制过程。

(2)双加工理论

这时施耐德和谢夫林(1977)提出的。

①人类的认知加工存在两种加工过程:自动化加工和控制性加工。通过练习,可以将控制性加工转化为自动化加工。

②当两个加工任务中至少包含一个自动化加工时,两个任务都能很好的完成;当不包含自动化加工时,也即都是控制性加工时,则很难同时顺利完成两个加工任务。比如边开车边打电话时就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2011】【2015】【2021】简述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

答: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是由卡尼曼在1973年提出的:

(1)该理论是从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注意的,认为注意可以被看作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

(2)该理论还假设,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我们的控制,这样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因此,根据认知资源理论,若要完整识别刺激,就需要资源。刺激越复杂,需要的资源就越多。如果同时呈现几种复杂的刺激,资源可能会很快耗尽。如果资源已耗尽,就无法对新异刺激进行加工。

请用心理学相关理论或规律逐一解释一下现象:

小王参加朋友的婚礼,一走进举办婚礼的大厅,就看到人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聊天,人们聊天的声音挺大,但他并没有听清大家在聊什么。小王有些累,于是想找的地方坐下,这时他似乎听到有人迟疑,仿佛在说:真的是你!

答:是鸡尾酒会效应,体现了注意的选择。注意使心理活动指向那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各种刺激。小王的名字对于他自己来说是更加有意义的,所以他可以更加敏锐的注意到这一刺激。

PS:应该也可以用知觉的特性:背景与对象。

注意:本章节理论题目非常重要,认知资源理论已经考过第3次了,所以普心哪怕考过的还是可能反复考的,大家引起重视。


(文章篇幅有限,只能展示部分)

第四期 | 张钦版《普通心理学》第4章【考生必看核心考点】准时和大家见面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