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泄泻:脾胃虚弱证

2023-08-16 14:05 作者:从零开始学中医  | 我要投稿


     脾胃虚弱:舌质胖

     主症:泄泻、胃脘隐痛,喜温喜按

     泄泻诊断的关键点,在粪质的稀溏或稀薄不成形。

     有的病人叫完谷不化,他会告诉你排出物有不消化的食物残留。很严重的病人会泄出如稀水样,里面什么食物残渣都没有,就是全部是水一样的。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完谷不化,甚则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舌诊上焦:

      头晕:舌胖,清阳不升。

      胸闷、气短:气血亏虚,胸阳不振。

舌诊中焦:

      胃胀、纳差:舌中部凹陷为脾胃虚弱,气机不通。

      泄泻:舌中凹陷,苔薄白,脾胃虚弱,运化无权。

舌诊下焦:

      腰膝酸软,下肢冷:舌根胖大,脾肾阳虚所致。

      主症:泄泻,胃脘隐痛,喜温喜按

      证机: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临床表现: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溏稀,次数增加,或完谷不化,伴食少纳呆,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本方补气健脾,渗湿和胃,适用于脾虚神疲、倦怠纳少、大便溏烂者。

      方药:保和丸加减

      健脾益气:党参10克、白术20克、山药20克、白扁豆10克、莲子肉10克、甘草10克。

      淡渗利湿:茯苓20克、薏苡仁10克。

      和胃理脾,开胃消食:砂仁(后下)5克、陈皮10克。

      升提清气,增强止泻之功:桔梗10克。

      7剂,水煎服,日1剂。

      导致泄泻的关键是什么?暴泻与久泻的病理变化有何不同?

       导致泄泻的病理关键是脾病湿盛。

      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多因湿盛而致脾病;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多因脾虚而湿邪壅滞。

      如何运用“健脾”与“运脾”法治疗泄泻?

     “湿”是泄泻主要原因,尤于久泻为甚,临床治疗久泻应注意两个方面:

     ①健脾化湿:脾失健则运化失常,脾为湿困,故“湿”胜则泄。

     ②运脾化湿:脾为湿困,则气化遏阻,清阳不升,清浊不分,致泄泻,此时应以运脾胜湿为务。运脾者,燥湿之谓,即芳香化湿、燥能胜湿之意。

     健脾者如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之类;运脾者,如苍术、厚朴、藿香、白豆蔻者是也。临床中以脾虚致泻者,健脾;以湿困脾致泻者,运脾;两者灵活应用最为关键。脾为湿困,中气下陷,则需振兴脾气,宜加入升阳药,使气机流畅,恢复转枢,如升麻、柴胡、羌活、防风、葛根之类,少少与之,轻可去实,若用量大则反而疏泄太过而泄泻更甚。

      久泻不可利小便

      泄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是指泄泻来势急暴,水湿聚于肠道,洞泄而下,于治时唯有分流水湿,从前阴分利,即利小便而实大便,故适用于暴泻。

      久泻多为脾虚失运或脏腑生克所致,虽有水湿,乃暂积而成,非顷刻之病变,轻者宜芳香化之,重者宜苦温燥之,若利小便则伤正气。

      不可轻易用补、涩法

      暴泻不可骤涩尽人皆知,恐闭门留寇也。而久泻虽缠绵时日,但只要湿邪未尽,或夹寒、热、痰、瘀、郁、食等病变,万万不可以为久泻必虚,或急于求成,忙于补涩。如上所述,若夹其它邪变,则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而变证接踵而至。

      注意寒热夹错,虚实兼见需辨明标本

      久泻多虚,常理也。但久泄原因复杂,在病程中寒热夹杂,虚实互见者常常有之,医者宜于在复杂多变的症状中把握辨证关键,从而辨明何者为标,何者为本,治疗上则能掌握先后缓急,攻补时机。

      肝气郁结可致胃痛、呕吐和泄泻,其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有何区别?

      三者虽均可因肝气郁结所致,然其发病机制与治疗有以下不同:肝气郁结,致胃气郁滞,不通则痛,可表现胃痛,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表现为呕吐,治宜疏肝和胃,降逆止呕,方选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肝气乘脾,脾运不健可致泄泻,治宜抑肝扶脾,调中止泻,以痛泻要方为主方。


泄泻:脾胃虚弱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