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京电影学院林洪桐教授“读”国荣(二)

2021-10-09 16:40 作者:有衣七兮  | 我要投稿

转载自林洪桐教授微博


“生存着”与“存在着”
生命与艺术存在着
两种宏观的类型与层次

“读”有艺术价值的人,特别是读懂,并受到启迪,是件其乐无穷的事情。我想将这种“读人” “读艺术”的愉悦与大家共享。然而,要真正“读解”透一个人的艺术真谛、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并非一件容易之事。读这样一部浩瀚的“经卷”,必须具备X光射线透视功能的目光,才能真正“读”懂她。“读”出那艺术的底蕴、境界、品位、 灵魂。


张国荣离开我们许久许久,但他的精神与价值将永存!


“肉体好比是葡萄。葡萄一定会消失的,你不能长久地保存葡萄——它们会腐烂;但你可以用葡萄酿酒,这正是为什么酒又叫做“spirit”。(酒精、烈酒,亦译精神)你可以在你的存在中创造精神,像酿酒一样。葡萄不能被储存起来,它们是暂时的,瞬间的。但葡萄酒却能永存。实际上,它保存得越久就越珍贵,越有价值。它具有非暂时的存在期,它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时隔这么久,他凭什么依旧值得那么那么多人思念呢,我想大概是因为他对待他自己的那份人生态度、艺术精神和他自身的人品性格吧。张国荣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和李小龙一样,是香港的符号代表,是中国的符号代表,不止他们的对艺术对功夫的贡献,更多的是他们的哲学理念,以及自己的作品对后人的影响。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也获得殊荣从以下一份不十分准确的信息可一见端倪:
中国20世纪十大文化偶像
第一名:鲁迅
第二名:金庸
第三名:钱钟书
第四名:巴金
第五名:老舍
第六名:钱学森
第七名:张国荣
第八名:雷锋
第九名:梅兰芳
第十名:王菲


美学、人学应当定位于“现象”研究。可以说,美学、人学就是“现象学”。在所有的“现象”中,人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现象”。我们以往的研究更多地运用了传统的“归纳法”“演绎法”,忽略了用“溯因法”的剖析。“‘归纳法’永远不能产生任何新思想,‘演绎法’也不能,也无法创造新思想,一些新的科学思想都是用‘溯因法’产生的。“诉诸事物本身,亦即对具体的经验到现象采取尽量摆脱“概念前题” 的态度,以求尽可能忠实地描述它们”。我们将运用“溯因法”剖析诸多影视创作现象及艺术人。,形象而深入地讲授“表演生命学”。表演创作中的种种现象,充分证实了表演实践中“生命物质的艺术转写”、“现实中物质人与创作中形象人的艺术转写”。


对张国荣这位艺术家的读解也需要定位于“现家学”,定位于实际中的真实与真理。避免些枝节及概念的干扰…… (待续)



北京电影学院林洪桐教授“读”国荣(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