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京电影学院林洪桐教授“读”国荣(一)

2021-10-09 16:36 作者:有衣七兮  | 我要投稿

前言:林洪桐,中国电影编剧、导演、表演教师。1938年生于福建福州。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后留校任教,至今从事电影教学35年。历任电影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副会长、青年电影制片厂导演及艺术顾问等职。

林洪桐创作剧本11部、导演影视作品5部、话剧3部。参与编导的影片《寒夜》(编剧)获1984年度政府优秀影片奖,在戛纳电影节展映;《死神与少女》获1986年第13届瓦尔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第一届中国红十字电影节特别奖、第8届金鸡奖演员特别奖等;《多梦时节》获1988年第9届金鸡最佳儿童故事片奖、1989年政府优秀影片奖、第3届童牛奖艺术追求奖等;《欲火焚心》参加1991年法国南特国际电影节展映;小品《中奖》获1990年旋牌杯全国戏剧小品奖。撰写的理论专著有:《电影演员的魅力》、《银幕技巧与手段》、《银幕美的历程》(合作)、《电影表演艺术》;评论有:《电影表演要电影化》、《电影表演的特性》、《电影的时间与空间》、《银幕美的探索》、《让形象说话》等。

林教授从专业角度出发,对张国荣先生的表演给予高度认可,教授已83岁高龄,在北影执教时就在课堂上用张国荣《阿飞正传》的表演作为课堂范本给学生讲解,晚年依然笔耕不辍,2021年再度撰写博文分析张国荣的演技,认为张国荣先生是华语影坛极其优秀的演员,其评价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读” 国荣 [一]

“生存着”与“存在着”
生命与艺术存在着
两种宏观的类型与层次

心里一直有一种“读人” 、“读艺术家” “读艺术”之愉悦……

“人,能读吗?”“能。”一些人是很值得一读的,这些人的生命中、艺术中的某些很重要的东西值得被写出来,值得脱颖而出,被更多的大家去体验。张国荣是值得一“读”的。这种有艺术价值的人,读一读,特别是读懂,并受到启迪,是件其乐无穷的事情。我想将这种“读人” “读艺术”的愉悦与大家共享。


读张国荣是有意义的,从艺术角度,从人的角度,从历史角度……他会对事业对艺术有益,也会让你愉悦的。我想抽一点时间与大家起“读一读”张国荣,“读读”这位有意义的人。
以往我读他都是从学术角度,主要从“表演生命学”的成长角度,认为张国荣的表演特别是。特别是我放在微博上的两则片段,它对我形成“表演生命学”有很大的启迪与触动,认为他的表演有非常大的艺术价值。如今,想与朋友们更全面而广泛地“读一读”张国荣。

一个作品或者一个人,一个艺术家,他的表演会呈现两种形式,两种类型,一种是“过眼烟云”、“尝花一现”地“生存”过,另一种则是深入人们心灵,与时间共存的“存在”的。这是人与艺术品在宏观上的两种不同的层次与不境界。张国荣属于第二种,所以他值得一读。所谓第二种,就是这种作品呢,它不光是当时起作用,或者观赏的时候产生愉悦,它有更深远的意义,它对整个专业,整个表演的这个观念的提升,方向性的指导。


然而,要真正“读解”透一个人的艺术真谛、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并非一件容易之事。读这样一部浩瀚的“经卷”,必须具备X光射线透视功能的目光,才能真正“读”懂她。“读”出那艺术的底蕴、境界、品位、 灵魂。 “读艺术人”其实、实质上是在解读人的艺术精神。





北京电影学院林洪桐教授“读”国荣(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