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笔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建立背景
(1)中国国情: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2)民族遭遇: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3)现实需要: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来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4)中共经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且各民族长期发展不平衡。
(2)民族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3)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途径
要实现民族平等,需要加强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了解各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充分尊重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语言等。
特别提醒
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出发点就是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
2.法律依据
(1)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3)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我国制定一系列民族政策的依据
(1)基本依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我国的国情。
(2)直接依据: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制度实施
(1)1947年5月1日,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易错提醒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特别行政区 与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区别
(1)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而民族区域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2)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而民族区域自治区的自治权中只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属于民族自治区的财政收入才能由民族自治机关自主安排使用。
(3)特别行政区之下不再设任何政权单位,而民族自治区地方政权体系复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原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2.表现
(1)纳入法制轨道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2)制定相关条例
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
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3)“三个离不开”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4)提高政治地位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优势
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如何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
义?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重要国策和基本制度。
(2)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3)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4)促进了民族团结,保证了祖国的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
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对 “三个离不开”的认识:
“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历史构成的客观事实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处理民族关系的最基本要求及内容
(1)最基本要求: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最基本要求。
(2)内容: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完善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的推动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国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
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共十九大报告对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完善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一步丰富发展,是党和国家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体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一方面可以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另一方面又可以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实现各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它既能发挥各少数民族和
民族地区的积极性,又保证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和祖国的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1)特点
①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
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
都必须服从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③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结合。
(2)优越性
①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②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③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④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发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制建设,紧紧围绕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配套暂行条例和规定,完善民族法实施监督机制,深入开展民族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2)确实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
自治机关的建设。
(3)在政策上实行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和引导,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群众
自力更生的能力。
(4)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宜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
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