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罪图鉴】一个好剧本

这还要从《扫黑·决战》说起。
《扫黑·决战》好像是前年开始宣传的,当时我很喜欢这个题材,刚好主演的三位我印象都不错,姜武(《暴裂无声》)、张颂文(《隐秘的角落》)、金世佳(纯感觉)。最开始是在爱奇艺宣传,当时以为不会上院线,感觉是个小成本打黑题材的网络电影,制作班底老的老小的小,IP价值是差不多的低,难以在这个流量市场抢占一席之地,甚至因为题材原因屡次传闻播不了。提心吊胆地关注了很长时间,听到上线的消息时,我真的高兴坏了。
受戴锦华老师的影响,我也逐渐迷上了电影院里那封闭环境中大屏幕,每次心浮气躁我就会想着去电影院,花两个小时,无视手机,全身心投入到一部优秀电影里去。我是自由职业者,常常买工作日早上第一场,最好是便宜的边角位。疫情进入到第三年,每次去电影院都是黑魆魆、空荡荡。我总是摸黑随便找一个座位,期待与一场好电影见面交流。
不过,《扫黑·决战》应当不会是戴锦华老师会分析的作品,因为它不够“电影”。它很满很真,高潮太少,它的镜头不仅缺少美感,也少了冲突的张力,看起来更加平常。然而我喜欢这部作品,它的平淡真实令我不寒而栗。同期上映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还有《悬崖之上》(为了仲甫先生去看的)。《悬崖之上》是美感和艺术的极致追求,《扫黑·决战》则表现了无视美的现实粗粝、狰狞、罪恶的一面。我还记得那时候每天看电影票房的微博,看到《扫黑·决战》的单日票房一天天涨起来时那种激动的心情。也就是这部剧,我对金世佳从单纯的好感上升到一定的信任感,我对他的作品有了期待。因此,我注意到了《猎罪图鉴》。
但我没有追剧,追剧太费精力,太痛苦,我懒。追剧还容易陷入一种狂热,热情又容易消散,两种极端情绪对身体都不好。因此我等它完结了分两天看完了。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个剧本太棒了!
我看待事物的时候,其实凭感觉更多,我讨厌细分出一大堆量化指标,然后套一些细则去机械打分,依靠最后的分数来看待一部作品。这就好像我在做教辅资料的时候,作文评分有三个方面(内容、语言、篇章)五个类别(分数级别)。这种评分方式是为了训练学生写作的基本功,是在“术”的层面上打好基础。写作的基本功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如果掌握得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得上,掌握基本功是为了能够以文字同大多数人顺利沟通,既能看到别人的“字面意思”,也能感受到文字表达的“言外之意”。这种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作家,只是为了实现文字最基础、最重要的功能。如果套用这个标准去评判作家的作品未免要被人耻笑。虽然很多名家作品自然暗合写作标准,但更多的作品是在“术”之外的“道”的追求。我之所以说是“术之外”而不是“术之上”,是因为有些作家是由术入道,有些却是天才级别,一开始追求的就是道,估计也有一些在术与道之间来回穿梭。我不是作家,我看待事物就跟大多数人一样,先做好术这一级别,等到了术的尽头,就自己去感受道。《猎罪图鉴》这个剧本作为一个整体十分完整,而且很优秀。它不像近些年的许多作品有着明显的优点和缺点,仿佛编剧是一个内部四分五裂的人,又好像这个市场上的好剧都要变成“上帝咬过的苹果”,带着先天的缺陷。它是一个完整的、健康的、漂亮的苹果,在众多带有缺陷的苹果中,它脱颖而出。
《猎罪图鉴》的总编剧叫贾东岩,我会记住这个名字。
我记得最开始看《猎罪图鉴》的时候,朋友就感到不可思议:“三岁画老?可能么?”我的朋友是典型的现实浪漫主义,最讨厌超现实设定。我回答:“可能。”我之前完全不知道《猎罪图鉴》的剧情设定,连热搜也避开。但是我喜欢看各种刑侦题材的纪录片,喜欢看神探的故事,我大概能够理解这种设定。我记得在央视的一档节目中,警察仅凭声音、脚印就能从众多长相相似的人中找到当事人。04年的刑侦剧《案发现场》已经能依赖计算机通过颅骨复原死者生前的样子,但是很不准。我相信理论上这是完全可行的。只是做到这一点,影视剧可以依靠天才的设定,现实中确是几代刑警的绝技相传,是众多刑警一生的功课。在实际操作中,必然存在大量误差,导致大量警力的付出,甚至一代一代刑警生命的付出。我并没有看过“三岁画老”的警界神话,但是我非常肯定能做到,我的肯定打消了朋友的顾虑,我们这才开始全身心地进入到故事中去。
由于导演直白的拍摄方式,其实每一个案子我们一眼就猜出了凶手(或者关键人物)。但是,由于编剧巧妙的构思,每当我们找出凶手牌的时候,恰恰是我们更加迷惑的时候。无数个“为什么”跳出来,一大堆凶手(或者关键人物)的故事在脑中闪过,唯有继续看下去才能得到印证。由于我阅片无数,而且阅漫也不少,也看了不少侦探小说,所以总能猜个七七八八。当然啦,导演直白的镜头也帮了很大的忙。这其实也引发出一个问题:一个一目了然的凶手为何仍需发掘?
去年,我看了法医秦明的小说《遗忘者》,说实话不是很好受,那两天会做梦,梦里都是巨人观。《猎罪图鉴》跟《遗忘者》有一个相似的地方,这个相似之处,恰恰如同《撒贝宁时间》中重大案件的侦破过程:真相有很多伪装,有的是人为的,有的则是自然使然。这些伪装造成了案件的“反转”,或者令案件断了线索,难以进行。刑侦不会像漫画一样,一通分析,亮出证据,然后帅气一指,昭告天下:“你就是凶手!”刑侦令我着迷的地方就在于那个破除迷津、直指真相的过程。如何找出真相、验证真相,这是生活中非常需要的能力。我们不是刑警,我们不去破案,但是我们需要堪破迷津,看到生活中的真相。我们要看到哪些人对自己好,哪些人能够交。《猎罪图鉴》中那些沉沦的犯人、那些枉死的生命,多是因为自己未能堪破生活的迷津,最终用悲剧带来了刑侦的难题。我喜欢刑侦剧,很多时候就在于对“术”有所问,有所求。如同看书去摸索真意,看人去甄别友敌,看事去决定取舍。生活总是平平淡淡的,没什么波折,然而你仍然满怀热情地投身其中,为每一天发光发热。我们拿着相似的剧本,走着相似的剧情,但人生仍令人如此着迷。因为相似的剧情下有着不同的真相,即使只有细微的差别,你在生活中也拿着一个独特的剧本,值得探索下去。
事实本身的魅力远超许多剧作家的想象。我不知道贾东岩如何想,但是我对“根据事实改编”这几个字往往没有太大的抵抗力。年过三十,看过了许多“作品”,我感觉人类的想象力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但是生活仍在继续,创作生生不息。我个人的想法也有了巨大的转变,曾经追求幻想世界的我回到了现实世界,我对这个世界的真相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我要知道想象枯竭的原因,我要从真实的历史中寻找答案。寻找真相,首先要有还不错的记忆力。曾经发生过的事,要记得,才能成为自己的材料,才能对比现实,才能关照事件的后续发展或者性质变化。其次,要有发掘真相的方法。最后,要有原则和立场。我曾经以为这个世界是构建在网络上的虚构世界,当我离开了网络,沉浸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世界并没有坍塌。我相信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这个真实的世界不像网上那么精彩丰富,而我也不像过去那样“求知若渴”。我的情感力量很有限,就像一个350ml的马克杯,网络世界的故事太精彩,如同浩浩荡荡的黄河,当我沉迷网络,黄河灌下,马克杯永远在装满,永远在溢出,我难以端起杯子。离开了网络的河,我的杯子时常空着,偶尔泡个茶,装点儿啤酒,捧在手里,刚好。无论现实有多么无聊,我就是执着地想要回到现实里。这条路并不容易,在网络不发达的时代,我就开始沉迷在漫画、小说、教科书里,我不在意现实生活中物质的贫乏,因为在书里我拥有了一切。到现在我仍习惯通过阅读和科普视频获取知识,现实对我来说就像一个混混,我怕他身上的野蛮气息,也欣赏那一身的烟火气。“根据现实改编”就成了一种特别美好的代餐,它让现实既是现实,又不是现实,它去掉了现实身上的污垢,把现实打扮得体面、温柔,彬彬有礼。在“根据现实改编”的作品中,贫穷和野蛮都显出了油画的色调。我仍会以自己的方式回到现实中,当我踏足现实之地,想象将永无尽头。
接下来,就纯粹地吹一吹《猎罪图鉴》吧。
美女。美女是为了强调性别,其实对于这个程度的美女而言,我更喜欢称为“美人”。这个剧的美人真是深得我心。作为一个钢铁直女和脸盲,猎罪美人团差不多在结束的时候才砸开我的心门。一开始重点都在案子和剧情,最后却被美色收割,我承认我堕落了。尤其是那个模特,脸上的小雀斑都让人心动,像是一阵被风吹落的红叶李花瓣,小小地藏在美人眼底两侧,像是天然的彩妆。当时很希望这个角色能固定下来,因为形象性格都是不可多得。猎罪的美人容纳了各种类型,虽然我脸盲,但我会再看一遍加以区分。从角色设定、造型、性格(演员的塑造力都不错)各方面来看,都是独特的存在。由于许多“次要角色”的戏份也比较充分,每个故事都十分完整,叙述节奏也拿捏得当,使得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即使不是爆发力极强的演员,依然有足够的时间,在循序渐进的情节中演绎出深入人心的角色。恰恰是这些故事和表演让原本就漂亮的演员变得更加光彩照人了。近些年我看的刑侦和犯罪题材的影片中,女演员的妆容一般都会比较朴素,或者贴合人物的身份职业等,整体上显得妆没有那么重。而且刑侦题材剧中也常常出美女,这或许也是我喜欢刑侦局的原因之一。毕竟,谁不是个好“色”之徒呢~
结合时事。说实话,这能算是一个优点么?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不是共识吗?可偏偏它是个优点,还是个大大的优点。据我了解,这是原创剧本,我本来想找同名小说来看,也没找到。这个剧本所涉及的案例刚好都是时下比较热门的社会话题,这是小说做不到的。小说从成名到翻拍成影视剧往往时隔多年,即使结合时事,那也是多年前的时事,更何况小说也不怎么喜欢结合时事,连历史题材的东西也写得面目全非。与时俱进的热门话题创作是很困难的,因为没有参考对象。这个时代的创作似乎永远需要一些参考,以至于好多作品看起来那么相似,比韩国选美小姐更难让人区分。敢于原创的,有能力原创的,有机会原创的,少之又少。原创剧本落地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些年,我也看了很多优秀作品,尤其是过去两年,我以为要变天了,结果一看热搜,变你大爷。但从技术和理论层面来说,原创剧本不是特别困难的事。甚至,现在让人仿着《猎罪图鉴》的思路去创作,我相信分分钟会有一大批“优秀作品”。但是,为什么之前没有呢?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去拍一个结合时事的原创剧本呢?原因我无意深究,发出疑问只是为了放下这个心结,我等着这片天,变。
美术。在我经手的稿件中有一些是关于美学和美育的,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最难体会美是什么东西,所以我在工作中补补课。我认同一个观点,美存在于审美对象(物)与审美主体(人)交汇的过程中。无人欣赏的美不是美,欣赏不了美的人不是一个健全的人。这些年的教育总是淡化文化课,强调素质教育,而且特别强调美育。我不赞同淡化文化课,不过我赞同强化美育。教育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能够做的工作只有整体中的一点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承担这个责任。美育为什么这么重要?美育不是培养艺术家的教育,而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我之所以相信《猎罪图鉴》中透过画像看人心的设定,就是因为我稍微了解了美对人的灵魂的重要作用。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那是早就看出了美之于人的影响力。不过美育不是美术,但是在《猎罪图鉴》中上上美术课也挺有意思。有素描课,有静物写生,有油画风景,有名作鉴赏。美藏在形式中,美依托形式而存在,美在实物也在每个人心中。像我这种惯常通过书本来看世界的人,对于知识总有一种上瘾的感觉,每当出现一段专业术语连缀而成的台词,我就忍不住兴奋起来,因为我听懂了。我会压着这份小小的开心,等着找机会在朋友面前大显神通,然后毫不意外地换来几个白眼,我一定会痛快地仰天大笑。而且,那些自己曾经在书本里看过学过的东西出现在影视剧里时,也总令我抑制不住地兴奋。曾经经常临摹卡通人物的我,对美术的兴趣,早已经消磨殆尽,然而知识的魅力却丝毫不减。当我了解一个东西,哪怕只有肤浅的表面,就注定我会喜欢上。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所以人们才会如此热爱学习。如果不懂,就不会喜欢,越是接近和了解,越会深陷其中。
西方哲学。这个本子结合的是我国的社会热点,但是处处体现出西方艺术哲学的逻辑。这也是我平时比较关注的一个现象。我们本土化的学术研究不仅长久停滞,甚至在大浪淘沙的论文和一代一代的教书人手里,逐渐被替换了。在文化艺术领域应该是更分明的,西方的文化艺术不仅势不可挡,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的认知模式,这是多年替代化教学的必然结果。这并不是影片的缺点,甚至由于全然西化的逻辑架构模式,整个剧本显得更加真实、理性、感人。如果我没有看错,这个剧里没有一幅中国画。我自然难免去感慨,在中国人的生活和故事里,中国画消失了。这应该是挺普遍的社会现实,至少在很多年轻人眼里,西方的艺术哲学是更好接受和理解的吧,对年轻的我而言是这样的。不过有些东西,西方元素替代不了。那些西方语境中的恐怖元素,无论我看多少外国大片,依然难以产生共鸣。《猎罪图鉴》中的恐怖元素也几乎都是西式的,比如小丑,比如色彩理论,还有镜头语言。不过我对艺术也就一般般喜欢,欣赏不动,出租房里也没有什么字啊画啊,中外都没。去年在庐山周恩来故居旅游时碰到个国画展,我就是睁眼瞎。西化不是缺点,只是令我伤感而已。
写到最后好像背离了吹捧的初衷,这也是没办法,人生诸多意外,写东西何尝不是呢。《猎罪图鉴》中有很好的故事,也有很好的人,如果是平时喜欢看剧的朋友还是希望能看一眼。喜欢看《柯南》的朋友也别错过何法医的吐槽,相当有趣。
今年我看了三部剧,《对手》《开端》《猎罪图鉴》,似乎都是在厦门拍的,忍不住就想去厦门转转。这个城市在《对手》中似乎永远潮湿压抑,难见天光;在《开端》中又曝光过度,太阳把一尘不染的城市照得像一幅宫崎骏风格的风景画;在《猎罪图鉴》中有许多隐秘的角落。我不禁好奇她在我眼里会是怎样的面貌。影视剧给人带来故事的时候,如果也能传达一些信念和力量,能宣传一座城,那它岂不是不容错过了。
最后补充一句,优秀演员很多。这不是一部神剧,而是一部各方面都配合得恰到好处的好剧。因为它六边形的优秀,似乎从哪个角度夸都不太合适,这种各方面都能平衡的剧不仅对得起市场,对得起这个题材,也对得起所有参与其中的工作者,包括那些在背后默默奋笔挥毫的“画像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