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分析战双高水平剧情
即使笔者自认为对战双剧情有一得之益,在撰写这篇文章时也常常出现含笔腐毫的状况,但考虑到还没有对战双的好剧情做过细致的分析,还是不避浅薄,斟酌再三之下写成了这篇文章。本文只是一家之言,其内容未必周全、准确,还望读者海涵。若有不同的见解,也请不吝赐教。
1.咏叹回声——剧情转折点,末世下的平凡生命
地球
意味着什么?
必须夺回的应许之地?
不愿离开的生命摇篮?
已经淡忘的遥远故土?
亦或是
能够为此付诸生命的……
使命
——这一切
不过是无法摆脱重力桎梏的灵魂
最后的自我安慰罢了
但正是这份被重力束缚的爱意
让我们屹立于这片大地之上
用自己的生命和理念
去谱写这首永恒的
地球之歌
笔者一直认为咏叹回声是战双剧情的转折点,因为从这章开始,抛去文本量不谈,无论是文案质量还是剧情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 咏叹章也是战双剧情第一次把视角放到因为大撤退而留下的地球人类群体上,遗忘者相关剧情虽也有描写,但还是大部分还是聚焦在渡边身上。并不像这章一样着重描写末世下的大环境,集中展示了末世下求生的普通人类,以及他们的意志。 地球人类与空花人类有着巨大的矛盾,其理念的冲突,背后隐藏着的夺回地球的意义,就是咏叹章的主旨。这一主旨也成为了战双剧情讨论人性这一问题的主要立足点,甚至说烬海异途中首席发往空中花园的通讯,都是基于此主旨出发的。 这章对汉斯的描写,结合永夜胎动汉斯的牺牲显得尤为震撼。从这些情节也可以看出文案前期对生与死意义的初步思考,也是在为湮灭残昼的深刻讨论蓄势。
2.绝海星火——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剧情升华点。
人类的历史就是与恐惧和未知斗争的历史
起初人类畏惧野兽,后来人类畏惧火焰,再后来人类畏惧神明……可是人类赶走了野兽,驾驭了火焰,用科学解释了神明永远不会告诉他们的秘密
所有人都会惧怕惩罚和死亡,是但没有人就此停下,就此收手。
没有从天而降的神明,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如果那样做了,也许人类现在还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还相信火和雷电是神明的愤怒,甚至还在树上瑟瑟发抖的躲避捕食者。
牛顿说人类是站在海边捡贝壳的孩子,但也许人类更像站在黑暗中,恐惧远方的未知事物,可我们的好奇心一次又一次驱使我们将火把举的更高,照的更远。
这是最纯粹,最原始的勇敢也是两百万年的进化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因为山在那里,所以攀上巅峰的冲动一定会胜过对跌落深谷的恐惧。
如果再给一次机会,人类依旧会选择这条道路。
第十五章绝海星火在诉说希望,第十六章永夜胎动在讲诉绝望,表面看起来都在为第十七章湮灭残昼的悲欢同至做铺垫。从战双剧情的整体思路上确实可以这么讲,但绝海章其内涵之深,其立意之高,足以让它成为战双剧情的升华点。 绝海章把视角放在了全体人类的意志上,甚至有纵观人类历史的恢宏感,这种主题如果把控不好,写出来只会显得非常空洞。但战双则是另辟蹊径,由面到点,把视角聚焦在零点能事件发生后,仍在亚特兰蒂斯坚持科研的科学家身上,看似在赞美科研人员的精神,其实这时配合文案的描写,剧情的递进,又由点扩大到面,变成了对全体人类的赞歌。毫无疑问,战双对绝海章的主题把控的非常完美。 绝海章也是第一次深刻阐释了对于零点能失败,人类的态度——从未后悔过。因为山就在那里,所以就会有人去攀登。无论经历多少痛苦与失败,无论路上有多少未知与恐惧。人类都会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3.湮灭残昼——细腻与恢宏的完美结合,剧情封神点
终有一天,我们也会耗尽所有,面临无法逃避的死别吧。
但是,请不要为生命的短暂而悲伤。
我们从大地中得到了生命的馈赠,也将会把生命交还给大地。
只要还有留有记忆,一瞬的绽放亦会成为永恒。
正如那朵被七根“花蕊”刺穿的折纸昙花。
承载她<我们>短暂生命留下的记忆,和她<我们>心中的七份“悲伤”。
其一名为“悲欢”,伤痕与填补它的歌声——快乐
其二名为“自由”,遗弃自我所追逐的天空——枷锁
其三名为“施舍”,将一切赠予他人的母亲——大地
其四名为“船”,无尽的旅途与短暂的相聚——离别
其五名为“言别”,随风离去后归还的雨滴——记忆
其六名为“死亡” ,被大地拥抱的记忆——生命
其七名为“爱” ,为祈愿融化的自我——悲伤
黑夜漫长如斯,白昼遥不可及。
为了踏破黑暗,她〈我们〉融化了自身,将生命赠予了他人。
即使这个选择,终将让我们在破晓来临前消逝,我们也未曾后悔。
只要有人能够到达我们所期盼的未来,我们在长夜中消逝的生命,遗憾的泪水,就会化作祝福与送别的微笑吧。
这一切,都只是因为……
她〈我们〉深爱着,黑暗中摇曳的生命——灯火。
一篇故事写的好,除了立意深之外,离不开对人物的塑造,离不开人物之间细腻的感情。 琴被恋人拼死救下——背负着他人的希望,选择坚定地活下去。 两位老人相伴在一起步入死亡的永夜——绝望末世中的真挚爱情。 珊迪选择将生的希望留给火柴,芳汀让孩子拥有选择生死的权利——生命是生命的施舍者。 丽芙在病床前失声痛哭——少女的决意与脆弱,对世间最后的留恋。 在教堂生死之战中坚持到最后一刻——坚持到胜利或生命的尽头,身为战士永不放弃。 亲情、友情、爱情……战双在残昼章描写了很多感情,细腻至极,感人至深。最后丽芙一人迎战绝望的末世,更是震撼心灵的悲伤与伟大。整体看来,湮灭残昼是恢宏的史诗与细腻的真情的完美结合,是多章铺垫后的剧情爆点,时至今日,仍是笔者心中水平最高的剧情。 一章封神,湮灭残昼,当之无愧。
4.宣叙妄响——赞美诗般的戏剧,赛琳娜的完美塑造
幼稚天真是她,永远前进是她,犯错是她,赎罪也是她,人类时期是她,成为构造体也是她,创作是她,拿起武器也是她。
毋容置疑,不可否认,无论好恶,那都是她自己,所有往日的碎片组成了完整的她,所有错误与正确的决定,所有她做出的行为和每一个思考都成就了现在的赛琳娜
表达,这就是艺术的本质。
无论是诉诸画笔,诉诸文字,还是诉诸其他载体,将想对世界说出的话表达出来,那就是艺术。
把游戏和剧情如此深地结合在一起,从风评看来似乎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文案组也打破第四面墙,通过剧情表达了自嘲。笔者也承认,宣叙妄响剧情确实有难以弥补的割裂感,但是宣叙妄响剧情本身的质量,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赛琳娜的人物形象,经过宣叙章的塑造之后已经非常饱满。无论是通过戏剧暗喻,还是正面描写赛琳娜过去的心路历程,对赛琳娜的塑造在战双所有的剧情中也堪称顶级。赛琳娜对艺术的追求,对梦想的执着,在追逐梦想过程中的困惑、失败、坚定,最后成功。这一切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总体来看,笔者也认为宣叙章不单是塑造了饱满的人物那么简单,它更是对创作者的献礼,对自己读者的真挚告白。很多创作者如剧情中的赛琳娜一样,被一部分人认可,但更多是不被认可。而宣叙章对创作者说,不认可只是暂时的,只要保持追求艺术的初心,终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群体总是众口难调,而宣叙对读者说,感谢你们能来看我的文字,无论是认可还是批评,我都要感谢你们。 作为对文学略有涉猎,认真看剧情的我来说。笔者在真正理解宣叙章的内涵后,不禁有几分感动。
5.枯朽为灯——对生与死意义的深刻讨论,再次封神
平凡的生命正如野草。
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是,请不要憎恶野草的平凡与朽腐。
因为这朽腐是灵魂烧尽后的代价。
请为这绝不妥协的灯火感到坦然,欣然。为他们以灵魂融化的雪原大笑,歌唱吧。
与其在静穆中顺从,静穆中消亡,他们更期盼燃尽后的死亡与朽腐。
他<幸存者>正在众人遗留的朽腐<萤灯>中前行。
终有一日,他<幸存者>也会在这片萤灯<众心>的指引下迈向死亡。
这是野草的选择。
当朽腐到来时,你仍将见到他的微笑。
文案组继湮灭残昼的又一个巅峰,主要在讲诉他复杂而又悲惨的过往,穿插着他成为构造体后进退两难的现实,再加上前几章的有关内容,这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诺安。 枯朽章如之前的封神章湮灭残昼一样,除了末世的普通人对不公平的反抗,这种伟大的斗争精神外,也描写了很多细腻的感情,两者结合在一起显得十分融洽,从这点也足以见得战双文案组水平之高。 其实对生与死的意义,残昼章的讨论已经足够深刻了,但令人惊喜的是,以此为主旨的枯朽章并未局限于残昼章“生命是生命的施舍者”这一观点。反而从经典的“腐草为萤”出发,这一观点也在战双的世界观下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 诺安老师、母亲,战友的牺牲即使未能直接换取到胜利,也并非毫无意义,他们作为斗争的开辟者,成为了指引后人前行的明灯。诺安残昼章也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了短暂的胜利,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这一情节不但有薪火相传之感,也是文案组不局限于前人观点的证明。他们提炼出了独属于战双的引申义——枯朽为灯。
为了收复家园不惜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永远相信希望,并努力创造希望的末世赞歌。
关注战争中的人性,大义下的个体的人文关怀。
这三点,私以为是战双剧情的想要展现的重点,也是战双剧情的主心骨,至于是否准确,笔者不敢自是,但相信也不会偏得太远。 各位读者若能理解我所说的主心骨,对于所谓转折点,升华点便可各有会心,笔者不再多加赘述。
结语:这篇文章断断续续写了很久,到今天总算写完,感谢你能看到这里,其他好章节如九龙环城、空晓界限、刻命螺旋、创绘映想等会找时间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