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4.10 马赫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10、马赫(公元1838—1916年)
奥地利物理学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经验批判主义[1]创始人之一。
马赫哲学的基本前提是主观唯心主义,这集中表现在他所谓物是“感觉的复合”的主张上。在他看来,物、物体并不是客观存在着的。而是由颜色、声音、味道等人的感觉[2]构成的。他断然宣称:“说世界仅仅由我们的感觉构成,这是正确的。”[3]显然,马赫所坚持的是十足的唯我论和主观唯心主义。但是马赫却用新的术语和诡辩掩饰着这种哲学的反动实质。他把感觉改为“要素”,把“要素”分为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又说二者是一起存在的。马赫尽管改变了说法,可是如果把“要素”看作感觉,就一点也不能掩饰唯心主义实质,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罢了。
马赫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判定方位的感觉”[4]。他否认自然界中的因果性、必然性,认为“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的。”[5]他把物理现象看作是人的感觉联系,把物理学说成是“揭示感觉之间的联系的规律”[6]。他认为,用感觉即心理要素构成任何物理要素是没有任何困难的,但不能设想可以由物理要素构成心理要素。这是赤裸裸的主观唯心主义。他标榜自己的哲学是一种“最新哲学”。实际上马赫主义乃是对老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简单重复。马赫自己也承认,他是从康德哲学出发,以后又倒向了贝克莱和休谟哲学。
马赫主义者的哲学适应资产阶级掩盖阶级矛盾的需要。其特点是折衷主义,但是他们却把这个特点吹嘘为凌驾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无党性”哲学。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先生们以无党性自夸;如果说他们有什么死对头,那末只有一个,只有······唯物主义者。”[7]马赫主义与最反动的内在论学派结为一伙,它的客观的、阶级的作用是为信仰主义扫清道路。马赫主义是一个有广泛影响的资产阶级哲学学派。二十世纪初,在欧洲许多国家都有它的代表人物,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旧中国,也有人传播马赫主义。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就是为批判马赫主义而写的,给予这个反动的哲学流派以毁灭性打击。
主要著作有《感觉的分析》、《认识和谬误》、《功的守恒定律的历史和根源》、《力学及其发展的历史批判概论》等。
注:
[1] 即马赫主义。
[2] 即要素。
[3] 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37页。
[4] 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179页。
[5] 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159页。
[6] 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34页。
[7] 《列宁选集》第二卷3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