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文学史中的论述题【艺术成就/特色/特征】的答题思路来聊聊烂片和佳片之间的区别

烂片和佳片之间的区别
我想借着文学史中的论述题【艺术成就/特色/特征】这个方向的答题思路来聊聊烂片和佳片之间的区别【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对影视作品的赏析】,我的想法可能不够成熟,请多指教。

先来谈谈文学史真题中的论述题常考的【艺术成就/特色/特征】的答题模板【原创总结】
艺术成就/特色/特征:
1 总述背景、结构层次
2 人物形象、性格刻画
3 语言风格、描写手法
4 情节、举例,作品独特之处
5 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作家、流派、作品的影响

烂片特征:
人物性格过于类型化、扁平化、脸谱化。【好人就是单纯的好人,坏人就是单纯的坏人,没有突出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比如,坏人为什么变坏?要么毫无逻辑性,要么这个人的性格的发展演化过程以及TA的生平经历很单薄、没有说服力,】
人物语言,要么浅白如话要么经不起推敲要么不符合那个时代背景要么不符合人物性格要么杂糅了很多元素,文不文,白不白,甚至有语病和语句歧义,令人出戏,使观众无法沉浸其中,身临其境。【台词功底、咬字不清晰等】
整体艺术:没有彰显艺术感染力,没有突出艺术表现力,没有展示艺术魅力
结构框架混乱,节奏混乱,层次不清,不能把故事叙述清晰、到位。想表达的内容太多反而主旨模糊,让人看了一头雾水,不知道整个作品要表达什么,好像看了,懂了,又什么也想不起来,没有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物行为,有些行为没有逻辑性,禁不起推敲或者不能使人共情,就仿佛为了情节的展开而展开,完成这件事这个角色就可以领便当了。甚至有些人物的行为举止和整体故事格格不入,十分生硬,令人匪夷所思这个行为要表现什么意图?体现什么价值?映射什么思想?
叙事,描述不到位或者过于冗长,没有紧扣主旨叙事,而是想要面面俱到,有些地方很多余却篇幅冗长,有些地方很紧要却一笔带过。

佳片特征:
人物性格既饱满又复杂,富有个性。人物性格的发生、发展有逻辑,塑造的人物形象既生动饱满又鲜活立体,能让观众记得住。
人物行为有逻辑,镜头语言和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相一致。
语言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或通俗易晓或简洁明快或清雅秀丽或生动活泼,既符合剧的整体基调又贴合人物性格。
结构严谨、清晰或别具匠心,能在有限的篇幅内把事情说清楚、说明白、说到位甚至能升华主题。有的是单线结构的叙述,每个单元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也有双线交织并行的叙述,脉络清晰而又富于变化,彼此紧密联系。更有网状结构,展现广阔的社会图景,反映群像,还有横截面式的结构,清晰明了等结构手法。
故事的情节要么生动要么波澜起伏。有着合情合理的戏剧冲突,也有各种维度的对比,有隐喻有暗喻有很多值得琢磨的深层的内涵。
整体节奏把握巧妙绝伦,层次分明或层次清晰,使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紧扣主旨,主旨清晰,表达的思想内涵很有深度,使人思考人性、反思人性,看到更多元化的情感表达和思维火花的碰撞,有现实价值也有艺术鉴赏价值。

我们学到的知识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是联系的、运动的、佺面的。
我们可以通过学習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科目,去思考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物,去鉴赏影视作品,去表情达意,去学会有逻辑的表述答题,去实际运用。我想谈的不仅仅是古文史的论述题的实际生活的运用,其实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再回头看教资的一些分析题,其实就有答题的思路和框架了,一通百通吧。语言学概论里的知识也适用于生活中的交际行为的更好的表达,什么时候要避免语句歧义,什么时候沟通语义模糊一点更利于交际,它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英语语法的一些东西。现当代文学史的一些答题表述和佳句素材也适用于写作。
通过学習汉语言的各个科目,我们可以去思考,以后的深造准备专攻哪个方向?能不能从事文字编辑相关的工作?是继续学这个专业还是跨考其他感兴趣的专业?我想我们每一个人,不要只看到拿双证这件事,自考本科它是一个门槛,它不是蕞终的目的。以后的路要怎么走,走哪条,只有自己才能找到答案。更希望大家能把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生活运用起来。
现在真题考察的方向不仅仅是识记和理解了,更多的是综合运用。我们要自发自觉的去思考:理论如何结合实际,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我们更要杜绝经验主义,一定要结合实践去思考、去总结、去再实践。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