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哲学默写一

⻢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1.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不是基本)⽅法
的理论。
2.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为第⼀性、谁为第⼆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唯
⼀标准。
3.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主义。
4. ⻢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科学性、实践性、⾰命性。
5. ⻢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6.⻢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般与个别的关系。
7. 物质的唯⼀特性的客观实在性。
8. 静⽌时⼀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世界上⼀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
对运动和相对静⽌的统⼀。
9. 只承认静⽌⽽否定运动是形⽽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0. 时间和空间:时间的特点是⼀维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11. ⼈的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
12.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
13. 社会实践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的基本途径。
14.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15.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16.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的意志为转移。
17.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
观规律,有没有强⼤的⽣命⼒和远⼤的发展前途。
18. 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19.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0.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这两⽅⾯的⽭盾统⼀体。
21.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①事物发展的⾃我发展、⾃我完善的过程
②前进性曲折性相统⼀的过程。
22. 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和实质。
23. ⽭盾的基本属性:同⼀性和⽃争性。
24. ⽭盾的同⼀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盾的⽃争性是⽆条件的、绝对的。
25. ⽭盾的同⼀性和⽃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6.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共同推动
事物发展。
27. 主要⽭盾和次要⽭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8. 主要⽭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
29.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检验唯⼀标准、最终⽬的。
30. 对事物表⾯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级阶段。
3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次⻜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第⼆次⻜跃。
第⼆次⻜跃的意义:
①认识的⽬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②检验和发展认识。
32. 认识是有限性和⽆限性的统⼀。
33. 认识的⽆限性:
①⼈类实践是持续发展的,对世界的认识,从整体上说可以⽆限发展下去;
②⼈类认识世界的潜在可能性也是⽆限的。
34. 真理具有客观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②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35. 社会总趋势是不被个⼈意志和愿望决定的。
36.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7.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此基础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社会意识具有相对
独⽴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
38. ⽣产⼒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产管理和科学技术也属于⽣产⼒范畴。在
现代化⽣产中,科学技术是第⼀⽣产⼒。
39. ⽣产⼒决定上层建筑。
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 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
40. ⼈⺠群众是⼀个历史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