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线段图基础

2023-02-11 10:42 作者:老魏的小课堂  | 我要投稿

先用一根线段表示一个量;再根据具体关系,用或长、或短、或成倍的线段表示其它量;最后按照条件标数,就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以上,说的就是线段图,一套神奇的分析工具。

小学阶段,下至二年级,上至六年级,都能用到它。

它的能力,就是把抽象的关系,变得更直观、形象。

 

比如,二年级下,关于距离的问题。


已知小明、小王、小阳三人的家在同一条直线上。已知小明的家在小王家西边300米,小阳家离小明家有400米,则小阳的家离小王家多远?

 

面对一堆文字,很多孩子们脑中可能出现疑问:“它想干嘛?我吃啥?”

若讲师辅以线段图,将可能的两种情况,配图如下:



那么本问题将会有更多的孩子明白该怎么处理。

(当然,关系变直观不代表肯定能看懂。一定存在需要更多关怀的娃)。

 

再比如,三年级的倍数应用题。

甲有30张积分卡,乙有的积分卡数量是甲的3倍,则甲比乙少几张积分卡?

 

这个问题相信多数孩子是会做的,而且想法都是先求乙,再减甲。

但用上线段图,相信有些孩子会有新想法:

看到了吗?甲比乙少的部分,正好是两个30


还有,四年级重头戏,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甲乙两人共有45张积分卡,甲的积分卡比乙多23张,则两人分别有多少张积分卡?

 

通过二年级的学习,孩子处理和差问题,经常会这么干:多多少,给一半,两人一样多。但这题多出的是个单数,明显不能被2整除。

 

咋办嘞?老师画个图:


引导:“给一半”的目的是“一样多”。现在这个问题,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让两人的积分卡变一样多吗?接下来就是边交流边改图,问题很快能解决。

 

和倍问题】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共100棵。其中梨树的棵树是苹果树的3倍。则两种树各几棵?

 

孩子第一次处理和倍问题,经常会这样:100÷3,然后说“老师,有问题”。

理由很简单:孩子看到“3倍”“100棵”,经验性地认为肯定是用这两数来计算。

 

除了用嘴干讲,怎样才能表达清楚其中的关系呢?老师画个线段图:

现在,数都能数出,100棵包含了4小段,每小段一样多,用100÷4求1份才合理。

 


 差倍问题】已知小王的零花钱比小李多100元,且小王零花钱是小李3倍,则两人一共多少元?

 

孩子第一次处理差倍问题,与和倍类似。唯有画图才能解决很多孩子的疑问:

 

数数可知,100元包含了2小段,总和是4小段。

 

分数应用题经常会用等分的长条(方便涂阴影),但有些问题用线段也方便。

数学老师正在看一本英语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五分之一,第二天看了全书的五分之二,还剩40页没看,则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此题最早三年级就能做。线段可参考下图:


 

高年级的行程问题,同样可以用线段图增进理解,如相遇问题。

 


甲乙两车同时出发,在同一地点相遇:

左图中,甲乙路程总和是1个AB全长;右图中,甲乙路程总和是2个AB全长。

 

举例到此为止。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线段图对于分析关系的好处。对这个工具的“表达能力”,大家应该是认可的。

 

那~如果和孩子同班,你会想学怎么画线段图吗?建议大家先想想。盲猜为了解决问题,家长中多数会选择去学线段图的画法。

 

有趣的是,目前在我见过的孩子中,多数人写题都不会主动画线段图:正所谓“宁可干瞪眼,也不多动笔,这边说不会,画图又能做”。

 

可为啥一个好用的工具孩子宁可愣着也不用呢?个人觉得,主要原因在于:

 

1、学的主体——孩子觉得没必要。简单的题不画也能做,难的题想不出来也不乐意画。好不容易想画了,由于不熟悉,又画不出来。

2、教的主体——老师讲解时会用,但并没有对学生作出“会画线段图”的要求。

 

次要原因在于:线段图作为一整套分析工具,你看着是清楚,但想知道什么时候画、不同情况怎么画、画的时候注意什么,画完注意什么,还是需要时间与练习的。

 

以上纯属个人臆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若想知道画线段图的诸多分类与细节,方便将来辅导孩子,还请点个“赞”、“在看”,我一点一点说。(又或是直接百度,方便快捷哈哈哈哈)

 


线段图基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