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每个人与心理的男孩子女孩子——《司努司姆姆力克的恋人》感

2020-09-20 02:30 作者:YUKI奏  | 我要投稿

写这篇文章其实挺突然的,又好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总之删了又写,写了又删,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难以表达的主题,我自己可以说是心理学背景,但是对于内心中的男孩子与女孩子,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绕过很多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我们长期以来的常识和抗拒所带来的影响。

知道这本漫画是因为一本网络小说,两个女主来反串小直和nono将这部漫画拍成了电影。期初更多应该是惊讶于作者对于一些奇怪漫画的了解吧,毕竟除了这一部《司努司姆姆力克的恋人》之外,也提到了《指尖奶茶》之类的,我感觉比较小众但是内容非常值得玩味的漫画。《指尖奶茶》之后当然也会想办法写点什么出来,但是这里还是主要聊一聊《司努司姆姆力克的恋人》的故事背后我想到的东西。

其实故事很简单,说的就是关于nono性别认同障碍的逐步出现,发展一直到最后能够让身体去适应内心的故事。故事短小却激发出了很多特有的内容,作为零几年的漫画,不得不说思考的东西还是有点超前的,十几年前确实在对待同性恋;性别认同问题也好;女装癖也好都处于一个非常保守的阶段。

 

从荣格在撰写的心理学内容来说,荣格认为每一个男性的内心都有一个阿尼玛;每一个女性当中都具有一个阿尼姆斯。其实就是在说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具备另一个性别的部分。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应该都是有一个女孩子和男孩子的,但是这里指出的女孩子和男孩子并不是在指明我们的性别,而是指明我们所具备的特质。结合一下其他人的心理学观点,我们可以简单的将这种内心中包含与生理特征相悖的性别心理特征存在的状态换一个更加通俗的表述。

比如说,我们出生之后,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抚养长大,由于我们从小接触最多的两个人是就是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最先模仿学习的对象就是父亲和母亲;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出生的时候是一张白纸,那么最先就会染上父亲母亲的颜色。用专业一点的话来说,我们会将父母内化到内部,成为我们的自体客体。如果我们本身的生理性别是男性,社会文化以及周围的重要他人会给予我们一种我们是男性的期待,所以我们会更加认同父亲一些。这个时候不代表母亲就从我们的内心消失了,相反,母亲的部分可能会被我们压一下去,成为阿尼玛。

当然这只是一种简单化的说法罢了。只是说明nono或许不是一个特殊现象,而是一个普遍现象的特殊表现罢了。

 

这与心理学在同性恋问题上做出心理动力学假设其实也挺像的,我后续也会借着《安达与岛村》的故事谈谈这一话题。

但是其实,无论是同性恋也好,或者是性别认同障碍也好,真正的困难不是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窥探这个现象,而是这个现象成为小众之后与大众之间的冲突以及理解上的障碍。比如nono周围不能够理解nono的人们,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小直也没能站在nono的身边。要接受一个男生内心其实是个女孩子,打破我们的理所应当的话,未必对于每个人都是能够很好接受的事情,比如父母或者是老师,或者是同学。这才是整个故事痛苦且无奈的地方,虽然现在的社会越来越能够认识到小众人群的状态,并且尝试去理解他们,无论是抑郁症、同性恋、性别障碍、异装癖还是等等很多的元素,但是实际上这依然是一个困难的过程。

《司努司姆姆力克的恋人》的故事,作者留了一个非常开心的结局,理解nono的朋友,最后站在nono身边的大人,以及顺利让身体顺从内心的nono,似乎一切都非常美好,但是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来自各种压力的强迫,和受害者的反复妥协,然后在生死中间做出抉择。

 

另一个关于理解的剧情则是nono和喜欢男生的美术老师在一起了,其实这里真的存在一个性别认同障碍与同性恋之间的混淆,以及混乱。一方面我们认为男生就应该像个男生,女生就应该像个女生;另一方面我们一直坚定的认为一男一女两个人才应该在一起。我们认为自己是男生还是女生,与我们喜欢男生还是女生是没有关系的两件事情,美术老师也能够看到nono认为自己是个女生,但是实际上作为同性恋的老师是把nono当做了同性恋两个男生中间扮演女生的那一方。

这同样也是对nono的一种伤害,毕竟作为一种自以为是的理解,很多时候确实比起单纯的不理解更加伤人,然而小直看出来了,nono心里是个女孩子,美术老师以为理解了他,但是实际上这个理解是错误的。

 

其实漫画暴露的可以分析的内容其实很多,小直的原生家庭,nono的原生家庭以及四位好友之间的关系状态。说一句不太好听的话吧,既然能诞生一个nono作为异常,那么肯定存在一些异常诞生的土壤,所以周围很多人自然也具备一些异常。

 

但是在写起来的时候,反而觉得不太重要了。我更想分析nono的性别认同障碍,也更想说出来小众群体咋看似理解的大众群体中呈现的一种“异端”的状态。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男孩子和女孩子,是一种常态,可能真的就像菜菜子说的那样每个人所有的男孩子女孩子比例是不同的,或许还存在我们自己能否能够认识到真实的比例的问题。

我自己来说我更在意的是,如何与内心的两个性别相处,我们的环境永远是存在偏见的,因为刻板影响有助于记忆和整合,但是能够与自己更好相处,才能够缓解内心深处的痛苦。如果没有人能理解自己,就试着自己能够理解一点自己,能够自己哄着一点自己。

也想推荐能去看一看《司努司姆姆力克的恋人》,也叫《精灵的恋人》的这部动画,很多时候,或许正是点点的不理解和一点点的区分,就是塑造痛苦的开始。

 


每个人与心理的男孩子女孩子——《司努司姆姆力克的恋人》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