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结束申请,我去牛津大学读金融!

背景介绍:
上海纽约大学 主修金融,辅修数学和经济
纽约大学Study Away一年
GPA:3.9+/4.0
GRE:332
实习经历:四大PTA,内资银行对公部门,券商研究所,Tier1战略咨询,券商量化,外资行金融科技,三中一华FICC
申请方向:英美金融
录取项目:
Oxford Financial Economics
LSE Finance
UChicago MPP
申请季最感谢家人、朋友和可爱的教授们的鼓励与陪伴,感谢世毕盟的mentor(MIT Sloan金融学校友)和老师的耐心指导,也感谢努力的自己。这是我人生中宝贵的一段经历,让我沉淀和成长许多。
申请准备:
出国读研是我来到上海纽约大学之前就做好的决定,因为一直希望能在高考之后体验一下国外教育的模式和氛围,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在考虑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后,我大一就确定金融为自己的主修,并了解了金融方向硕士申请的相关指标。因此,在申请之前的三年中,我一直注意保持绩点并积累实习经验。
标化
我GRE考试准备的并不算太早。在大二暑假的时候,我本来想早早把这个考试结束,但是当时研究所的实习确实太忙碌疲惫,所以最终没能落实。在大三暑假从纽约回来以后,我度过了一个多月的隔离,这段没有课业和实习的时间让我集中在了GRE的备考上,并顺利以332拿下了这门考试。对于经历过高考的同学来说,GRE的数学难度并不高,只要熟悉一下题型就不会有问题。它真正的考点在偏僻词汇的记忆和文章的理解上,我当时把GRE3000词刷了两三遍,真题也做了不少,所以算是稳扎稳打的度过了这个难关。
当然,这个考试还是早些完成比较好,一来大二的学业基本没有进入高阶课,二来时间的充裕会让人有比较好的备考心态。如果第一次考的不理想,后续也可以刷分。最晚大三暑假也要考好,不然可能会影响一些提前批的申请。
课程
我在本科主修金融,辅修数学和经济。其中,数学的课程我是在大二上学期就完成了,大三去纽约的两个学期我都overload,尽量多的选择了斯特恩商学院的金融高阶课。这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斯特恩商学院的课程更加丰富,一方面也是为推荐信做准备。事实上,最后给我写推荐信的三位教授都在纽约,其中两位是我的课程教授,我跟他们有比较多超出课堂的互动和交流,还有一位则是我荣誉项目的导师。我觉得这是我申请的一大助力。
实习:
我希望在本科阶段多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从而寻找自己的兴趣并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所以我的实习比较多,也没有明确的定位。在申请的时候,可以根据项目选择不同的实习放在简历上,只要能解释自己为什么选这些岗位就可以。如果已经明确自己申研或者工作方向同学不用像我一样,因为实习的时间还是非常宝贵的,可以集中在某一个大方向(如最基本的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进行探索和学习。
现在困扰商科同学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找实习的困难,我觉得最开始找实习不用太在意title,因为大公司bar更高,同时也很难让低年级同学接触核心业务。第一和第二段实习可以把工作内容作为关注重点。上手做实事,让自己在简历里有话可说是才是最重要的。在自己海投的同时也要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如朋友或校友的继任和内推等,父母如果有认识的朋友也可以帮忙介绍。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回音或者不断被拒绝是很正常的,不要失去信心,把自己准备到最好就可以啦。
科研
因为我早早定下了金融的方向,所以比起科研,我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实习上。幸运的是,我在大四的时候因为top3%的GPA获得了申请商科荣誉项目的机会,并在经过proposal和两轮面试之后入选。这是一个长达一年的独立研究项目,我因此和斯特恩商学院的Lawrence White教授有了一段非常珍贵和愉快的合作经历,补上了我在科研方面的空缺。
申请
//选校
我在选校上没有太多纠结,事实上我可以选择的学校很少。因为我希望在本科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所以我没有关注排名在NYU之下的学校。同时,因为美国的纯金融项目太少,我又不太喜欢做量化,所以我最终只申请了六个项目。这个数量其实有点少,这是因为牛津的MFE在12月初就出结果了,后续我就基本没有申请。还是推荐同学们申请8-10个不同方向和难度的项目,这样比较保稳。
承袭我本科的课程学习,我的申请方向是金融、经济和金融经济,辅助了一个MPP作为备选,但是我的每篇文书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因为每个学校的教学文化和课程设置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并不推荐只申一个方向的同学每一篇文书的内容都照搬,这样写出的文章有可能过于宽泛,让招生办看不出你对这个学校的热爱。细致的阅读项目介绍,挖掘学校官网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文书
虽然我并不推荐文书的照搬,但是我觉得写一篇自己申请方向的“大文书”是有必要的。在申请开始之前,我认真梳理了自己的个人经历,包括课业、实习、科研和课外活动,写了一篇大约2000字的金融方向申请的文书。大多数项目只会要求500-1000字的文书,在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这篇大文书中提取跟项目最匹配的经历。当然,也要注意思维不要被这篇大文书框住,不同的项目可能需要我们讲述不同的故事,要灵活的串联自己的过往经历。在写文书的时候,我在世毕盟的mentor(MIT Mfin的学姐)给了我很多灵感,让我加上了一些自己没想到的细节,使整个文书更加饱满。
//面试
我个人觉得面试是我的加分项,世毕盟在如何准备面试这方面有清晰的指导,还有历年的系统的题目,认真准备这些题目是非常有用的。虽然不一定能遇到原题,但是可以帮助我们熟悉面试的常见题型,同时锻炼一下自己的口语。我申请的项目中没有真人面试,都是Kira(video interview),其中牛津的最难,要做4个interview+1个限时essay。但是我遇到了一个原题,还是非常幸运的。Kira的难点在于只有一次机会且限时,这需要我们对时间有比较精准的把控,并且将失误降到最低。这是可以通过反复练习提升的。
// 心态:
我最心仪的项目在12月就出结果是很幸运的,但我其实从九月就开始焦虑,因为有一些港新的提前批的同学已经拿到了offer。这种不安和自我怀疑是90%以上的同学都会经历的,但这份痛苦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无论是心理承受能力还是情绪控制能力,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磨砺自己的好机会。只要坚定自己的申请方向和目标,大家还是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内耗,用合适自己的方式排解压力,保持好心态,相信最后都会拿到心仪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