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资本论》第一卷部分解析,驳斥一些反对马哲的低级论点
序言
关于本文的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内容的提炼,二是对某些看似常识性的但是其实不实的低级理论的驳斥,不要企图拿一时的脑补思考去代替历史积累的真理,这是愚蠢的,其三,是对一些现实现象的联系,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在中国被阻断几十年后,一些低级的理论家,像是科斯,齐美尔等一众人,还在重复理性时代的低级论点,甚至还在中国被捧位经典,简直令人发指。
有些人在现实中公开,在网上指责,他们宣称马哲是教条主义,这就是资产阶级卑鄙的地方,他们不敢面对面争论,大家各自把论点像大字报一样放在人民群众面前,他们就害怕了,因为共产党的思想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是把人民群众放在历史的主体上的,而资产阶级们的理论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是在剥削人民群众的,所以他们无可奈何,他们只得宣称,资本论,是教条主义,马哲,是教条思想,已经过时了,如果真如那些知识分子所说,他们为什么不敢公开地和我们来场大辩论呢?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们无话可说,他们得以仰仗地只是人民群众不了解资本论的内核,不了解共产主义的内核,这就给了他们垄断学术的条件,给了他们把激烈的观点庸俗化,把正确的观点片面化的条件,但这是不可维持的,因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最终会重新掌握到无产阶级的手上。
还有的人不敢公开宣称,于是他们在他们权力端做手脚,在宣传部门,在教育部门,把历史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有人说,教科书有其合理性,部分结论在当下的时代是正确的,不能因为存在一定争议就不放进书中,那么,教育工作者们一定不敢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放进大学的经济类教科书都是落后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呢?好,我们可以容忍一些不同的声音,那么既然新古典被放进了学生的脑中,那奥地利学派呢,那普里戈津的流派呢,我们是不是要一起探讨一下,况且形式主义和实体主义在西方自己都没有一个定论,我们的经济学书为什么容不下乡建派呢?就算是最早的这一类的书籍都可以追溯到开国前,毛主席早就提出,要建立无产阶级观的历史,文学和学术,西方有自己的自由主义学说,而且他们排斥无产阶级,不把人当人看,即使是凯恩斯也公开承认,自己不屑于读资本论也不相信资本论,可是凯恩斯解决经济危机了吗?它自己的观点就被资本论所束缚,对剩余价值的理解甚至可能不如亚当斯密,那他又凭什么成了历史书和经济书的主流人物呢?别说无产阶级的思想,就连中国自己的实践派的那些思想都不能在教科书中得到体现,可是买办所依附的西方理性时代的理性,即使自己还有争议,即使各种学派斗得头破血流,也不肯放进一点人民的东西,那难道不是对无产阶级思想最赤裸裸地嘲弄,静火先生对于他们这些人和我们是阶级仇的判断完全正确,因此,虽然本人对资本论的理论了解也极为浅薄,但是也要加速写完这篇通俗易懂的了解资本论的文章,如有错误,请指正!
关于货币和商品
主观主义者们,即使是最不学无术的学者,也认同商品是存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的,用马克思的话说,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一对对立统一,而前者的错误观点就是天真地把物的价值当作偶然的形式,这一观点乍看之下是正确的,但实质是建立在一种错误的先验判断上的,马克思对于价值的理解和体系是建立在康德的逻辑体系上的,尊重辩证法的一种理解,物与物的交换是,这里的交换价值是一种表现形式,比如在形式上,20kg麻布和10kg铁等价,表现一种交换行为,无数的交换的形式延长出一条价值的链,其实价值是一定的,只是外在的交换的表现形式会有所变化,而决定价值的则是劳动时间。
我们先抛开各种社会平均生产时间,平均生产劳动力,从商品的性质出发,一种商品被制造出来,存在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因为制造过程存在量和质的差异,比如,我织布,执行的操作是织,我炼铁,执行的操作是炼,我在炼铁上和织布上都劳动一个小时,只是说我同样耗费了一个一小时的劳动时间,无法看出铁和布的区别是如何被区分的,但是我在生产的质上有所不同,操作的方式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商品,这样,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被区分开来,这样,能决定价值的只有量的区别,也就是劳动时间的区别,那么,劳动力的劳动由于在质上的差别完全消失了,就不再需要理解所谓的生产对象是什么的区别,只有单纯的时间量,不管如何发展,一个劳动力一个小时的劳动始终代表这个劳动在这一个小时做出了劳动,这一个小时的劳动的价值是既定的,因此量决定了价值,同时,我们知道了社会的平均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所带的价值就越低。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双重性这一点像是齐美尔这样的学者也是承认的,而到后来,他就走了历史的倒车。
首先,商品为什么是可以交换的这个问题上,资产阶级的学者都是喜欢拿边际理论和与之相关的理论来拉扯,企图说明商品至高的地位,齐美尔在《货币哲学》中宣称,商品能交换,是双方心里需求和享受的结果,听到这样的判断,我想即使是马克思批判了三本书的李嘉图也不得不低下头感到羞愧。
我们已经知道,使用价值的不同是质的不同产生的,也就是劳动者有用劳动的不同产生的,现在,抛弃其中量的部分,但看质,在商品交换的两侧,每一方都是出让自己价值,来获取使用价值,也就是说,需求,所要求的是使用价值,商品能以对立的形式交换,一定不能是量的区别,就像1kg麻布交换1kg麻布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商品能用来交换,也就是作为对立的两种事物是因为在生产的质上出现了差异,区别就在于,商品是在出现在市场上前就在本质上可以进行交换,是有用劳动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根据这个理论,反过来,价值是劳动力耗费的体现,这里要说明的是,一切复杂劳动都是由简单劳动合成的,这一点之后还要说,因此在劳动的质上没有可以找茬的部分。
各种的商品(无论是劳动产品还是生产资料),之所以存在相应的各种价格,或者说是表现价值形式,也可以是交换形式,只和量有关,不与质有关,这是因为交换的本质是质的对立统一,但是交换的表现形式就是分离了一切有关质的量的部分。因此一切价值形式都是价值的体现,也就是货币。
马克思关于商品相对价值的变化判断就是由量和质的关系得到的,货币对价值的表情永远都是相对量,而不是价值量,存在两种极为错误且本质相同的观点,一是看不到价值的相对形式(这是表现在交换中的)把货币价值等同价值,二是把剩余价值的来源归咎于在相对价值中,这种出没在网上的言论但凡读过一点资本论,都不需要我来驳斥了,因为马克思已经明确指出了,在交换商品时偶然地提高价值形式只是改变了价值外在形式而不改变价值量,通俗点讲,卖着既然享受了多余价值的利益,也一定在市场上承担这部分多余价值,也就是说只是改变分配的方式却不改变价值量。
其次,实际上严格来说,所谓的交换价值是价值在我所说的等价形式(交换)时产生的一种体现,对应上述的价值的产生和交换价值的产生,因此,齐美尔所说的交换价值产生于交换时的论调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后来的事我们在一般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中都熟知了,交换的相对价值和等价形式事一种时期的表现,扩大到整个商品市场上,就会出现一般等价物。这里要解释一下,通俗来讲,相对价值形式可以一般的认识交换时的商品,等价形式可以认为是货币。
再讲几点,第一,关于商品的交换,交换的前提是双方承认对方是私有者,这里,我们要重新使用马克思哲学的对立统一观点,人是作为交换的经济关系的承担者而存在的,就像商品的对立一样,交换的主体人也是对立的,这里是哲学意义的对立。而交换的过程是一方的价值换取对方的使用价值,因此商品在对立的两侧,在第一侧时作为价值而存在,在第二侧时作为使用价值而存在。
关于货币,每一个商品的占有的私有者,对个人来说,自己的商品中,存在一种一般特殊等价物,这样,他的所有商品都有对应的等价形式,这样,全社会就没有一个一般等价物,因此,是交换过程的大量出现,决定了货币的必要产生,而对于每一个卖方,他们出让了价值,所以在表现上,他们只需要得到等价形式,这个价值的性质是对应上的,货币只需要执行价值的作用。
关于剩余价值
交换在存在等价形式后,只有了这样的形式
W——G——W,对应商品,货币,商品。
中介者是G,也就是说这一个过程是为了买而去卖,货币只是作为当中的相对价值形式而存在。这里马克思讲得极其复杂和繁琐,我需要大家看到的重点在于,这里实际存在三个主体(资本论中专业的描述是四个主体),中间的货币承担者G是为了得到后来的W,而出售了第一个W,这里无论卖着如何欺骗他的消费者,他都无法得到一点剩余价值,这一点已经在上面被证明了,那么,也就是说,全部的价值被随着和商品相反的方向行进了,商品朝着最终的使用价值被使用而去,而货币在神秘地朝着相反地方向前进而消失了。
商品的起点一定是价值,因为它是商品,是要作为价值被让渡出去的,即使中间各种二手卖家不断地进行着这个过程,最终,商品地终点一定是使用价值,整个流通中,商品从一种形态走向另一种形态,G并非消失,而是流向原点且沉积下来,由于生产资料占有者在生产上地单一性,和他们对商品地多样性需求决定了一种商品地最终形态会走向各种商品使用价值地总和。
要注意地是卖和买一定是这个流通过程中的两极,是独立的两种行为,不存在一般均衡,马克思说这是外部矛盾对立和内部的必然统一。通俗讲,外部一旦不对立,也就是说交换的两极有一极不产生,经济矛盾就要发生,著名的公式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量/同种货币的流通次数,描述的就是这种货币危机,这里货币是作为流通手段而存在的。
有意思的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而存在时,卖方和买方的就成了债权人和债务人,有很多种形式来证明这种关系的存在,农奴的地契和卖身契,在资本主义时代,法律虽然受到两种阶级的反复拉扯,但是总的来说,更加维护资本家的提供了这种契约关系的法律权威。
有人或许会问,如果以这种信贷关系来买卖,货币得不到流通,货币的作用能显现出吗?先抛开这个问题,这种买卖的信贷差额使得支付表现在单一的债券总差额上,也就是说,让流通更加的集中,金融的作用也就是以信贷的的方式支付。因此在金融货币中会造成同样的货币经济危机,只是这种使用价值使用观念上的货币去抵消的。
同时,金融中的信用货币通过其庞大的规模,会用一种观念上的货币支付手段,金融反而作为了大额贸易的手段,而铸币反而在流通中成了小额交易,因此金融的大规模成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早在第一次国内建设前,陈云就警告中央,金融和股票是碰不得,作为在上海两次打击投机分子,熟悉金融危害的陈云说出这番话自然有他的道理。现在有人鼓吹发展金融,甚至要和国际接轨,那么他们能不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呢?在中国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背景下,继续采用 资本扩张,金融的利益如何分配到人民头上,第二,他们如何反驳金融国际接轨环境下,大资本一定吞并小资本的论点呢?除非不加入这个实体经济中去,经济危机的波动哪次不是让中小企业毁灭,让垄断者扩张,或许有些人根本就不愿意把利益分配到人民头上,甚至不愿意帮助中小企业。
然后,我们回到货币在支付手段上产生了债券人和债务人的问题,既然这种信贷关系是得以成立的,说明劳动力本身被作为绝对商品存在了,也就是劳动力市场。
下面我相信大部分都听说过类似的讲解,资本是如何产生的,资本是预付的货币和增值货币的综合,产生的价值才是资本,
首先,我们要来看和G_W_G对应的形式W_G_W,和前者不同,前者表达了一种流通的单一方向,商品和货币成了某种对立统一,但是这里,更加突出交换流通的部分,货币占有者为了卖而买,而他所买的正是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这里,使用价值被使用,而更让人难以察觉其存在的价值,这个价值正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衡量这一价值的正是劳动维持一个工作日的同时保持后续劳动力产生的一个阈值,而多余的部分则成了剩余劳动,被潜藏在契约中被资本家使用的那一部分。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前一个公式反应了单一商品的走向,而后者则完全反应了商品作为中介时,货币的更新过程,是一个循环的流通,前者的目的时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时价值。
而且,既然已经时价值的变化更新,也就决定了只和量发生关系,也就是直接产生联系的是其中的劳动时间,这里,在完成必要劳动,也就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部分后,剩下的都是剩余劳动,产生剩余价值,这不是凭空想象,我国小农经济产生金融蓄水池也是由于小农的剩余价值。有些乡村派学者喜欢强调小农经济下,小农都是有产者,因为他们产生自己的剩余价值并享有,这件事,或者说这件工作意义不大,更不能用来作为反驳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或者指导乡建综合问题,因为农名作为有产者虽然是客观事实,但是就其形式来说,在工业化环境下,如果不能作为无产阶级集体化,结果一定是被工业体系和资本利益瓦解,最终在大生产中被赶到城市成为工人,小农的剩余价值问题只要在研究中国具体的古代经济结构问题时才其作用,在对抗外在资本时其指导作用,和整个人类,整个国际的共产主义事业对抗是不可能的,这种类似思想应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来用以实践,而非对抗,有些人妄图把正确的实践派打成中间投机分子,有些人右派又企图把乡村派打成极左,其目的是邪恶的,其思想是存在资本主义内核的。
最后我们看,既然资本家的目的是价值,而非使用价值,也就是说,从性质上,他们一定会漫无止境地追求下去,没有终点,最终资本家成了资本的执行者。
关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我不需要过多讲解了,因为不管怎么讲,都无法掩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邪恶和血腥,前者是扩大劳动时间,达到绝对地剥削,后者则是提高生产率,使得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就可以在劳动时间不变地情况下达到相对地剥削。
有些资本家妄图掩盖自己地剥削,他们说,我们地利润何其的低,如何从劳动者那剥削什么呢?而作为预付资本=c+v,资本=c+v+m,马克思将生产资料作为不变资本,劳动力的工资(严格讲不是工资,但是这里可以这样表示)当作可变资本,劳动者总是用自己的有用劳动去作用于生产资料,可是生产资料c可以是0,况且劳动力总是在实现自己的价值后再实现一个余额,难道实现这个必要劳动,还要生产资料损失什么?看似是一起的运动,实际是运动中在自己身上实现了那一部分的价值,无论是c的消耗,还是v的消耗,资本家都已经得到了价值,更别说c=0是存在的,可见c和剩余价值率根本没有什么关系,劳动力是在自身身上实现余额,利润计算包括了所有资本,甚至有些邪恶的资本家就连英国的那些大工厂主都不如,将用于长期周期生产的机器当作一次的不变资本,难道这样就会使得剩余价值率好看?不可能,无论如何改变,剩余价值率永远等于m/v,各位劳动者可以粗算一下,剥削程度到底有多么夸张。
这些都是不必说得,因为大机器的生产使得一:劳动生产率的空前扩张,相对剩余价值的空前扩大。二:机器对异化的要求的降低大大扩张了劳动力市场,(关于何为异化,可以查找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一章协作开始的内容,通俗讲,机器和资本让劳动力成为了流水的重复简单劳动的执行者,不在有区别,完完全全成为了资本的附属物,中介者)。三:减少了身体的体能极限,合法地扩张全部地劳动时间。
这里,我不得不提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得到地知识产权法本质是对知识为生产要素地保护和促进,一旦这种生产关系确立,对非体能劳动者地剥削会因为劳动时间地扩张而绝对地大于劳动者。第二,资本主义生产对劳动力市场地需要是社会地总的资本全部地用于培养有利于简单生产的新生劳动力,毛主席曾经严肃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把学生在生产搞成机器,在思想上搞成修正主义,如今看来,真理不言自明。
关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无论是开始的简单在生产,后来的圈地运动,剥削农民,扩张劳动力市场,还是侵略他国,搞霸权,我都不想在赘述,因为上述的一切都是任何有眼睛,有思想的人都明白的不可撼动的真理,资产阶级学说几句讥讽完全对此没有杀伤,他们越是急躁,要用语言攻击我,攻击马克思,证明他们越是害怕,因为他们拿不出有效的理论来反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他们甚至对于其方法论,来自康德的辩证法都束手无策,所以看完本文的读者要对无产阶级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充满自信。
附上毛主席的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