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皿三昧》— 爱与欲望的差距

《皿三昧》完结撒花!

先说说《皿三昧》的直观感受:我认为这是一部颇有意思,但是未必是每个人都会喜欢的作品。而这次的观后感专栏我想用一个比较不一样的形式去写,比起以前连贯的文章形式,这次想要采取分几个重点集中说明的形式,希望大家还会喜欢。喜欢的话也希望能够多多点赞、硬币、收藏和分享来支持一下up主哦!

几原邦彦的减法处理
《皿三昧》是由日本动画业界知名导演几原邦彦负责。不过说来惭愧,我本人真正看过的其实也只有《回转企鹅罐》这一部作品,而且当时看企鹅罐时,自己也还处于很懵懂的时期,根本无法完全理解该作的很多细节,所以我必须承认我并不算特别了解几原邦彦的风格。
但是在参考过之前几原邦彦在Anitama上的专栏之后,我发现了一个关键字,并以这个关键字作为契机,联想起了我个人认为《皿三昧》和《回转企鹅罐》里之间,在叙事上的相似之处:对于角色的刻画,不采用王道的加法处理,而是采取减法处理。
这里附上相关的专栏:


我自己的理解是,所谓的加法处理,在于让一个天真的角色,去面对事件、遭遇挫折,再因此去反省与自我加强,把一项项新技能与感悟加之于本来的如白纸般的角色之中,进而让这个角色一步步的成长起来;而所谓的减法处理,是让角色一出场就有着非常鲜明且坚定的立场和价值观,但是在一次次的事情之中,发现到与自身价值截然不同的现实之后,被迫进行割舍与调整,进而所产生的自我成长。我们可以观察《皿三昧》和《回转企鹅罐》,里面出现大量的回忆,就是作品在利用角色们之间记忆里的交错与矛盾之处,去勾勒出与认知相悖的事实,然后带给角色极大的冲击与震撼。
这样的叙事,除了能够像访谈里所提及的能够避免作品在角色刻画上的偏差之外,我认为也是几原邦彦的故事,之所以能够一直带给我们惊喜的关键理由了。我们观众所持有的信息量,其实是比几个主角还要来的少的。

主角一开始的设定就已经完整、成型,也有着自己的目标与信念,我们仿佛只是中途穿插进来的过客,从中段开始,进入到了他们的世界;所以我们所了解到的,也都只是角色的片面。而当剧情发生一些连角色自己都无法接受的事实的时候,这对于我们这些已经带入到角色之中的观众而言,那震撼度与惊喜程度,又怎么能够一言两语的解释清楚呢?
而这,也是为什么几原邦彦的故事在前期总是如此不明所以,中期开始大爆发,后期又渐渐消退的核心因素了。前期我们信息不及角色,所以我们看不懂;中期转折频发,信息量巨大,所以会有非常强的惊喜感;后期在我们跟上所有角色的信息,并理解所有角色故事脉络的时候,其震撼力确实无法和中期相比;但是这时候故事的主要任务,在于把这一切爆炸性质的信息量,做一个妥善的交代与善后。而我想,《皿三昧》这部作品,应该是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吧!

恶趣味的象征手法
几原邦彦的作品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非常抢眼的象征手法了。大部分作品使用这个手法,更多的是在一些不起眼的细节中去埋入一些线索,让观众潜意识里对于现在或后续的故事有着心理准备,并有时也会作为伏笔来使用。但是几原在使用这个手法的时候,手段更加偏激,显示的也更加露骨。
说的更直白点,几原明摆着就是要让观众知道他的这些处理在预示着什么;但是,因为前面提到的减法处理的叙事方法,我们观众在前期除了无法完全跟上角色的信息之外,还要处理眼前画面中所呈现的巨大信息量,加剧了前期观众无法消化故事的程度,并因此产生不明所以又或是不明觉厉的感觉。

单就这一点,对于不少观众就已经足够劝退;点进来看动画,却完全看不懂他在讲三小,自然就会很难产生往下看下去的欲望,更不用说本作所使用的象征事物,还是如此让人难以接受的恶趣味了。
说实话我自己看到第三、四集,在故事依旧没有多大前进,依旧反复卖弄着这些恶趣味的时候,我自己真的是一度想要弃番的;对这些形象作如此具现化的表述,真的看得不是很舒服。当然或许也有人好这一口,但是我相信和我一样产生些许不适感的观众,一定也不在少数。
好在的是作品在中期开始就削减这上面的画面,开始更着重于故事的揭示与推进,渐渐的让这个不愉快的印象;而在正式进入故事之后,这些元素也只留下了其与故事的一大主题“欲望”之间有所关联的印象,并达到了一定强化主题的作用。这变相的印证了这样的象征手法的作用,即便不讨喜,效果依旧是很明显的。

让人惊艳的演出效果
既然前面说过了,这样恶趣味的象征手法,在前期会如此劝退,但是为什么依旧会有人那么喜欢?为什么还会有好一些观众能够接受?我自己认为最关键的理由,在于作品那高明的表现形式。如果只是恶意卖弄,只是为了恶趣味而恶趣味,那么很可能第一集这个作品就已经凉了;但是与之相反,本作在第一集后的风评却意外的高,核心理由,在于其亮眼的制作与演出效果了。
不得不承认,动画所设计的几个定式桥段,包括吸出尻子玉变身河童、河童大战僵尸、水道溜冰、警察二人组的骚气舞蹈等,真的是异常的魔性。而这里也不得不再次吹一下桥本由香利的配乐,完美的撑起了这样强大的演出,甚至带出了画面以外的韵味,非常的强大!说实话,在这个季度所有作品的第一集里,在音画效果能够达到这个级别的,我想也只有《皿三昧》这部作品吧!

但很可惜的,作品除了前两集所出现的这些,后续并无再增添更多更新的桥段,反复的观看这几个变动不大的桥段,不一会儿其实就看腻了,这也是为什么我过了几集就有想弃番的冲动的理由了(恶趣味的象征与重复性过高的桥段)。也因此,后续作品自己也随之减少与缩短了这样的桥段,把重心放到了剧情本身,让大家把目光再一次聚焦回了故事。
也就是说,导演巧妙的用这样浮夸又惊艳的演出桥段,去作为故事本身的缓冲,设法用这样的演出效果,去让观众去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并把观众留下来;直到观众撑到了中期,BOOM,故事就开始爆发了,爽快感又在不同的方面给足了,观感自然也就上去了。

爱、欲望与联系
我自己认为作品的其中一个主题,就是作品里反复使用的这三个关键词:爱、欲望与联系。作品试图用这样一个夸张又幻想的故事,针对这三个关键词,再一次去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羁绊等概念。
我自己很喜欢作品这样的设计:把爱的对立面设定成了欲望,而不是恨。因为恨有时比其欲望和爱,都来得更加单纯一些。但是爱和欲望之间的分别,却又是一言难尽的关系。爱或许可以理解成是牺牲自己无条件的付出,而欲望或许则是希望有得到回报的占有欲;但说实在的,到底该如何区隔,又有谁能够清楚的说明白呢?

而作品,或许就是尝试用“联系”这个概念,去做微妙的切分;简单来说,大致上就是对想要与他人联系的渴望程度来进行区分。这个渴望的程度,不是嘴上说的要不要,而是内心底里,对于联系到底有多渴求。
举个例子,故事前期的一稀,就是嘴上拒绝着与他人产生联系,但是内心却因为长期的孤寂而有着非常强大的渴求;所以这个时期的他,其实内心所覆盖的情感,属于欲望。
又像是玲央与真武的这两个警察组,本来应该是属于正常程度的爱,但是因为种种事情导致两人越走越远,这个无法传递出去的情感促使双方内心对于联系的渴求越来越强烈,最后扭曲成了欲望。
那爱呢?爱的例子最明显的应该还是一稀的弟弟春和那样(也确实由作品里面的机器验证过他的情感不是欲望而是爱),对于他想要联系的事物—— 一稀,并没有过激的渴求,而只是单纯的希望一稀能够看见自己想要与他相联系的渴望,希望一稀能够接受自己那无条件付出的连接,却并不会因此而做什么太过强烈的举动。

当然,即便作品如此交代了,实际上这两者之间的区隔,依旧非常含糊,依旧无法言明。到底这个程度要到多少才算是爱,又要到多少才算是欲望?过激的行为?到什么程度才算过激,如果完全不作为那又能够算作是爱吗?这些问题,作品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答,又或者说这些问题根本就是无解的。因为每个人心中的度,或许都是不一样的。
但是却也因为这个作品,让我们能够思考出这些问题,并以此去理解到即使这个度无法量化,他所带来的差异还是很巨大的。过多了就会成为了会伤害别人的欲望,太少了又称不上是爱;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度,去与别人进行联系?我曾说过人际关系会是人类烦恼的主要来源之一,我想其最本质的问题,也莫过于是这一句话了吧!

回到一开始所提出的观感:我认为《皿三昧》是一部颇有意思,但是未必是每个人都会喜欢的作品。之所以会说他有意思,在于他有着让人惊艳的演出效果、中期意想不到的故事发展、以及对于爱与欲望之间的探讨;但是却也因为他所采取的恶趣味的象征手法,以及故事前期那难以消化的信息量,劝阻了不少观众往下看的动力。对我自己来说,只要你能够接受这样的恶趣味,并坚持看个几集的话,我觉得这依旧是一部非常值得一推的好作品呢!
简单评分:8.6/10
ps:配乐是真的很nice,真的越来越喜欢桥本由香利的配乐了:

ps2:对于最后的结局,其实可以看出作品除了我文中所提及的爱与欲望,还用最后短短的一集再一次去升华主题,尝试去拓展出“联系”与“未来”的这两个概念;不过我个人认为作品的这一层升华因为其过于简单粗暴的完美结局而不够深刻,所以我就不在文章内部去着重展开讨论了。如果要一句话说明的话,那大概就是:即便面对绝望,也不要轻易舍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联系;只要还有着联系,你就还掌握着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