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生习作欣赏5

2021-12-08 10:33 作者:6小兔  | 我要投稿

       本期是我自己的学生的练习作品,我贴出来的是九月份和上周给我的,大家会发现进步是非常大的,所以,只要去练习,就会不断的进步,大家要相信自己哟!

       当然在写的时候,大家都会有看不出来主题的时候,当然这些都是有方法去规避的,怎么样通过角度的选择,换一种方法去做批评,这需要观察。

       

这是九月份写的:

黑色为原文部分

红色为我修改增加的语句

蓝色为调整顺序的语句


——《忧伤与漂泊》的象征主义解读

 

存在的问题:

     题目不完整,到底逃离什么,追寻什么,不清楚,考场切记这种没有表述清楚,需要改卷子老师自己去明确的题目。

修改方向:如果要兼顾两个方面来写,题目并不容易,但是可以朝着一个方向,比如逃离什么,比如追寻什么,然后在正文部分,以这一部分的内容为线索,去串联。

改后:

                   对西方工业文明的逃离

      ——《忧伤与漂泊》的象征主义解读

 

学生文:

      诗人以阿加特作为抒情主人公,借阿加特心灵的自由飞翔暗示自己渴望离开污秽的都市,远离犯罪、痛苦和悔恨,渴望建立充满纯真、欢乐的地上乐园,表达了作者内心向往东方的自由纯净。发生于20世纪的象征主义为《忧伤与漂泊》的解读打开了一扇窗。

修改意见:

       这一段其实很完整,但是,到第一段结尾,才让改卷老师看到你写的是什么诗歌,所以,应该在开头就写出诗歌的题目。

改后:

      忧伤与漂泊》是波德莱尔的一首短诗歌,诗人以阿加特作为抒情主人公,借阿加特心灵的自由飞翔暗示自己渴望离开污秽的都市,远离犯罪、痛苦和悔恨,渴望建立充满纯真、欢乐的地上乐园,表达了作者内心向往东方的自由纯净。发生于20世纪的象征主义为《忧伤与漂泊》的解读打开了一扇窗。

学生文:

(一)通感交织下的理想与现实

       这首诗中诗歌大量采用了通感的手法,诗人通感色彩、声音、气味、触感来反映对西方工业。

       首先,诗人借助通感表达自己对工业文明的厌弃与迫不及待的逃离。诗歌一开头就提出,在诗人眼中,都市是污秽的,大海是黑色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大海一般都是蓝色。而在诗歌中作者采用“黑色”这种颜色,来形容大海,可以看出不仅都市是污秽的,就连在西方工业文明笼罩下的大海也是污秽不堪的。象征性地表现了作者对工业文明的痛恨,对都市的浑浊不堪的厌恶。

        诗歌后半部分再次提到他要远离这里,因为“这儿,烂泥由泪组成”,“泥”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触觉”,但究其本质,当我们触摸到它时,对它更多的是一种厌恶。在诗中作者比较将这里比作烂泥,还强调其是由泪水组成的,再次突出了作者对工业文明扭曲人性,残害人的肉体与心灵的憎恨。

      其次,诗人还用通感表达了他对另一个纯真欢乐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在诗歌的前半部分,诗人向我们描绘了另一个世界,“飞往另一个海洋”,在这个世界中,诗人所呈现给我们的是理想中的海洋,他通过“蔚蓝、清澈、深邃、 像处女般可爱”来形容它,象征性地表现了诗人所期待的现实世界,以及将蔚蓝的海洋与已受过工业文明侵害的海洋进行对照,形成强而有力地张力,再次体现作者对工业文明的厌恶与憎恨。

   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他心中所想的地上乐园。即“芳香的天堂”、“充满纯真的绿色乐园”。“芳香”属于一种“气味”,一般用于形容花朵或是香炉里散发出的味道,这种香气会让人心神愉悦,作者在这里像处女般可爱 用它来形容天堂,而“绿色”多描绘春意安然、生机勃勃之境,而作者正是在暗示我们这里就是他的理想之地。

修改意见:

      这一段分析的很好,但是也有一些小问题,比如读起来和第一段的连接性并不强,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第一段的结尾已经说了自己要用象征主义,然后,第一个小标题迅速的进入到了正文部分,没有给改卷子老师任何的缓冲。建议在第一个小标题前先加一点象征主义的理论。

修改后:

      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不同于传统的象征主义,它主要表现为感觉型象征,作者擅长通过瞬息万变的个体潜意识的流动,借助景物将情感暗示出来。所以,诗人常常会打通主体的感受,甚至通过诗歌的形式来完成其情感的表达,也正是因为如此,波德莱尔的诗歌显得晦涩难懂。

(一)通感交织下的理想与现实(改后:通感手法交织下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厌弃)

       这首诗中诗歌大量采用了通感的手法,诗人通感色彩、声音、气味、触感来反映对西方工业(这句话没说完)的厌恶。

      首先,诗人借助通感表达自己对工业文明的厌弃与迫不及待的逃离。(调整顺序,放到这一段的最后)诗歌一开头就提出,通过视觉感官一反常态的将在诗人眼中,都市是描述为污秽的,大海描述为是黑色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大海一般都是蓝色。而在诗歌中作者采用“黑色”这种颜色,来形容大海,可以看出不仅都市是污秽的,就连在西方工业文明笼罩下的大海也是污秽不堪的。这无疑象征性地表现了作者对工业文明的痛恨,对都市的浑浊不堪的厌恶。

   诗歌后半部分采用了触觉的描写,再次提到他要远离这里,(放到后面)因为诗歌中写道:“这儿, 烂泥由泪组成”,“泥”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触觉”,但究其本质,作者在“泥”之前加了一个“烂”字,作者将对其的厌恶展现的一览无余。当我们触摸到它时,对它更多的是一种厌恶。在诗中作者比较将这里比作烂泥,还强调其是由泪水组成的,再次突出了作者对工业文明扭曲人性,残害人的肉体与心灵的憎恨。总之,诗人借助通感表达自己对工业文明的厌弃与迫不及待的逃离。

    而与之相对应的,波德莱尔也同样使用通感的手法, 其次,诗人还用通感表达了他对另一个纯真欢乐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在诗歌的前半部分,诗人向我们描绘了另一个世界,“飞往另一个海洋”,在这个世界中,诗人所呈现给我们的是理想中的海洋,他通过“蔚蓝、清澈、深邃、 像处女般可爱”来形容它,象征性地表现了诗人所期待的现实世界,以及将蔚蓝的海洋与已受过工业文明侵害的海洋进行对照,形成强而有力地张力,再次体现作者对工业文明的厌恶与憎恨。

   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他心中所想的地上乐园。即“芳香的天堂”、“充满纯真的绿色乐园”。“芳香”属于一种“气味”,一般用于形容花朵或是香炉里散发出的味道,这种香气会让人心神愉悦,作者在这里像处女般可爱 用它来形容天堂,而“绿色”多描绘春意安然、生机勃勃之境,而作者正是在暗示我们这里就是他的理想之地。

 

学生原文:

(二)诗歌的节奏对忧伤情绪的暗示

    诗歌每节的一四句都在重复,用这种反复的手法,形成了一种节奏美。这种韵律更加凸显了作者内心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失望与厌恶,而对东方文明的渴望与赞赏。

    诗歌第一节作者借用抒情主人公的心灵飞翔,抒发自己渴望飞出工业文明的污浊,飘向自由宽广的世界;第二节作者选取“海洋、宽广的大海”而以寻求精神的慰籍;第三节作者向“马车、战舰”提出请求,渴望被它们带走,远离这喧嚣。第四节作者借用“天堂”象征自己的理想之都,却又感叹此境远离自己,而感到悲痛,也反映出作者对当下西方工业文明无法改变的现状的痛恨;第五六节反复强调绿色的乐园、以及纯净的乐园,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对东方文明的向往,而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恨。

修改意见:

    这一段仍然是没有理论性的句子,直接开始分析诗歌,让改卷子老师没有办法看到你的节奏怎么就和象征相关了。所以,应该有过渡性的句子,而这样的句子,也是可以提前准备的。

修改后:

         诗歌的节奏是建立在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情绪状态上的,节奏使其外在的标志。诗歌的节奏一旦形成,它便对作者乃至听者,形成一种带有强制意味的力量,这种力量将持续存在,并成为支配整个诗歌结构的力量。

    诗歌每节的一四句都在重复,用这种反复的手法,使诗歌的每一节形成了完整的一个闭环结构,从而产生形成了一种节奏美。这种韵律更加凸显了作者内心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失望与厌恶,而对东方文明的渴望与赞赏。尽管诗歌每一节的第一句和第四句都是相同的句子,但是标点符号的不同也通过语气在不断的形成作者对东西方态度的不同,并且让读者在这样的循环中获得了一种强制性预期。

    诗人的巧妙之处在于,不仅仅只是采用每一节的闭环结构形成这样的强制,并且每一节诗歌连接在一起,整体上形成了一种节奏感。诗歌第一节作者借用抒情主人公的心灵飞翔,抒发自己渴望飞出工业文明的污浊,飘向自由宽广的世界;第二节作者选取“海洋、宽广的大海”而以寻求精神的慰籍;第三节作者向“马车、战舰”提出请求,渴望被它们带走,远离这喧嚣。第四节作者借用“天堂”象征自己的理想之都,却又感叹此境远离自己,而感到悲痛,也反映出作者对当下西方工业文明无法改变的现状的痛恨;第五六节反复强调绿色的乐园、以及纯净的乐园,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对东方文明的向往,而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恨。

 

(三)总论

    概而言之,《忧郁与漂泊》这首诗一开始用大量的通感,向我们讲述了作者是因何想漂泊因何而忧郁,即:因为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以及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下产生了一系列的哀愁、迷惘、忧郁与孤独。与此同时采用了反复的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每节的一四句构成了音律美。且这种反复的手法,再次加强强化了作者渴望离开的心境,以及其沉重的哀伤。

   

 

以下为上周练习的文章

 

 

张力美的另类体现

                    《患病的诗神》的象征主义解读

    《患病的诗神》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的一首短诗,诗歌通过诗神 小妖 母夜叉 恶魔 基督徒 等意象的呈现,以及运用了陌生化,隐喻等手法,使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朦胧神秘的张力之美。发生于20世纪的象征主义给患病的诗神打开了一扇窗。

   象征主义作为20世纪重要的文学流派,它非常重视形式 应和等理论的使用,且常运用客观对应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这种诗歌往往会形成朦胧美,从而带来张力美的效果。本文主要从应和理论与诗歌结构两方面分析患病的诗神。

一 通感交织下的张力之美

   诗歌一开头就通过视觉感官,诗中展示了一个可怜,身体不适,眼窝深陷的诗神,在现实生活中,神大都象征着健康 光芒万丈 神采奕扬,而在诗中的诗神仿佛受到了深重的打击,呈现给读者完全是一个病怏怏的诗神。

 接下来诗歌又写道,粉红的小妖,暗绿色的母夜叉,在日常生活中,粉红色是偏亮的,而暗绿色就显得失掉了光泽,毫无生气。

    诗歌中不仅用了视觉感官,还使用了嗅觉 触觉与听觉,它们分别体现在健康的芬芳,基督教的血汨汨地流动,以及和谐地叮咚。这些感官地描写同样体现了一种张力之美。正如波德莱尔在象征主义里所说,世界原本是一座象征的森林,它暗示着多重复杂的含义,各种感官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沟通融会的关系,形声色味交相感应。而诗人的任务在于去发现感知和表现这种固有的象征关系和其中深藏的意蕴。

二、结构形式下的张力之美

   诗歌除了运用应和理论呈现张力之美外,它在结构形式上也体现出来。

   首先体现在形式上,诗人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法,他在诗中写道,我愿你胸脯散文发健康的芬芳,其中诗人用健康的这种指动植物以及人的生存状况的词语,用来修饰属于气味重的一种的芬芳,使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健康且有活力,同时梦幻朦胧之美。

    诗歌不仅有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张力之美,同时诗歌还采用了隐喻的手法表现张力美。诗人将血汩汩地流动声比作古音节发出地和谐的叮咚声,正如我们所知,古音节发出的声音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声响,而诗人以此来形容血流的声音,在其与读者之间呈现了一种张力之美。

   其次,诗歌的张力之美也呈现在其结构之上。患病的诗神是一首短诗,共有四节,而诗歌的前半部分通过大量丑陋阴森可怕意象的描写,使读者体会到不安与恐惧与后半部分更多描写的是健康 自然 和谐神秘的景象,让读者心情愉悦,而此结构恰恰构成了一种张力美。

三、 总论

     概而言之, 患病的诗神一开始采用了大量丑陋阴森的意象,随后又添加了许多自然 神秘 梦幻般的景象,加之隐喻手法的运用共同使读者体验到了朦胧般的张力美。与此同时,诗人还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法,使诗歌呈现了另类的张力美,从而再次加强了读者对朦胧性 神秘性的深刻体验。

 


 



学生习作欣赏5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