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本汽车从中方败退,三大致命错误,没收到专利费,反而落荒而逃

2023-10-07 12:21 作者:光电科技君  | 我要投稿

执掌丰田14年,刚刚退居二线的丰田章男最近发表豪言壮语:日本在技术能力上绝没有落后!日企只是市场占有率上落后了。

而他说这番话背后,却是日系车从中国市场“败退”,丰田大搞纯电动车型的第三年。这些十几年里,丰田章男从推崇电动汽车,到反对停产燃油汽车,再到全面进军,可谓是日系车在电气化上最为明显的代表。


时间回到1992年,已经进入丰田历练了8年丰田章男还是一个普通员工,但是这一年丰田就已经成立了电动汽车研发部,4年后推出首款RAV4的纯电动版本,这比混动车型普锐斯的推出更早,与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几乎是同期进行。

也就是说,正当中国市场还是在追求发动机性能的时候,日产汽车已经站在了未来的前沿。可是20多年后,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强势崛起,国内占有率不断刷新,并且在国际市场成为“黑马”。

而最近,媒体报道日本三菱汽车准备退出中国,丰田开始全面转向电动化,日产汽车宣布“世界需要摆脱内燃机”,风靡一时的铃木已从中国市场退出了5年时间。


如果非要总结日系车为何从中国市场败退,我想铃木修那句:“中国离不开铃木小型车,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这句话能够概括,但是实际上,日系车自己的“三大错误”是造成其彻底失利的根源。

第一,日本手握燃油发动机、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垄断性技术,却在选择上犯了错误。

在2000年之前,比亚迪转向电动汽车领域时,以丰田为代表的日企,在混动车技术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并且掌握了大量的专利,几乎垄断了其他车企发展的可能。


但是,日企并没有在电动汽车上发力,而是继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提高燃油发动机的壁垒。在新能源汽车方向上,日企则是准备让其他国家车企购买其专利,或者授权使用,自己却押宝在氢能源汽车上。

说实话,在燃油发动机上,中国车企突破太慢了,并且其效率已经在40%左右徘徊不前,每一个微小的提升,都需要车企投入天文数字般的费用。

但是,电机很轻松可以将效率达到95%以上,并且加速还是线性的。因此从动力上来说,中国车企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而日企还在等着中企进入电动车领域,以便于他们收割。


第二,没等到专利费,却等来了中企三大件突破的消息。

丰田在混动方面的先进性,曾经在一段时间里骄傲的存在,尤其丰田在混动结构上却是王者一样的存在。很长时间里,中企想要搞定电动汽车,其实都在绕过丰田在汽车动力结构方面的专利。

但是,中方在电机、电控、电池方面起步晚,但是起点高,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就迅速脱颖而出,到了2015年就大规模摊开,向市场进军。


因为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电动汽车的续航不足,被“岂止于大”代替,造成了除了特斯拉以外,剩下了都是中国汽车品牌。

日企惊讶地发现,中国车企不但在全球范围里,以最快、最大规模向电气化进军,日方如梦方醒,却发现在三大件方面,中企的技术壁垒已经高高垒砌,并且比亚迪率先声明:全面停止燃油车生产。而其仿佛一夜之间在三大件上“遥遥领先”般存在。

但是,日企并没有察觉汽车电气化时代已经到来,2013年丰田全球销量突破1000万辆,2020年从大众手中夺回全球销量第一的宝座。随后,日企才发现,世界彻底变了。


2021年,日本借助奥运会全面宣传氢能源汽车,但是收效甚微。次年,丰田的首款电动汽车bZ4X上市两个月后,在行驶过程中还出现了车轮脱落的缺陷。还有就是电池无法充电等质量问题而不得不召回。

日企在电池上的技术积累不可谓不深厚,却在实际工程应用方面“缺胳膊少腿”。

第三,丰田要想达成年销350万辆的目标,先要学会低头。

日企本来想凭借氢能源规划全面碾压后来者,可是因为制造、运输、使用等环节,氢气存在一些隐患,价格久居不下,但是缺乏电池完整供应链及原料资源的日本,还是在氢燃料上押宝。

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汽车电气化路上被超越,尤其在智能化上处于落后状态。应该说,日企确实存在一定的技术优势,但是已经被时代抛弃。


丰田曾宣布从2020年开始,每年向中国市场推出不少于10款电动车。同时,丰田又与比亚迪签署战略协议,双方于2020年成立对等持股的合资公司,由比亚迪提供三电技术,生产丰田品牌车型。

但是,3年过去了,进展缓慢。丰田章男也承认,选择什么样的汽车,决定权不在丰田,而在各地市场和消费者。所以,这次他补充说日企有技术优势,就好比每一次考砸的学渣们所说:这次粗心大意了。


实际上,不尊重消费者需求,最终的结果都是逐渐衰败下去。


日本汽车从中方败退,三大致命错误,没收到专利费,反而落荒而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