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學藝社影宋蜀刻本論語注疏跋 【民國】姜殿揚.撰
是書藏日本帝室圖書寮,由中華學藝社乞借影印。按《論語》古本通作十卷,自宋時注疏合刻,始有分為二十卷者。攷《中興書目》,宋志,晁氏《郡齋讀書志》論語正義,陳氏《書錄解題》論語注疏解經,皆十卷也,而今皆不傳。近世陸氏《皕宋樓志》,日本森氏《經籍訪古志》所見《論語注疏解經》,一題宋刊,一題北宋槧,則皆二十卷也,而晁陳兩家皆不箸,可見分卷非古,不為當時所重。
自十卷失傳,而二十卷始盛行於明清之世也。宜都楊守敬得元元貞丙申平陽梁宅刊十卷本於東瀛,跋稱尚出平水原刊初印,視此後百餘年,見者已驚為孤帙。光緒丁未,貴池劉氏摹刻於京師,後附校記,與阮刻頗有異同。此本注疏之後附有釋文,為劉氏景元本,及明閩本、監本、毛本、阮本所無,首載序文,序前分題邢昺疏,陸德明釋銜名兩行,宋諱避至敦字,光廟刻本也。
取校各本,“不患人之不己”知章多王注一段,“可以託六尺之孤”章注多十二字,此與景元本有之,而他本皆無。“叔孫武叔毁仲尼”章疏文,言“人毁仲尼”至“不能傷其賢也”三十六字,宋十行本、明閩本、監本空十八字,此與景元本皆全。而武英殿本、毛本、阮本雖無空缺,而文字多異,是可為後人臆補之一證。
不獨此也,“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章,疏文“若未嘗教告而即殺之,謂之殘虐”下,各本皆僅存九十一字,此本獨存二百十六字。又“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章,“正義曰”下作“此章言君子立身知人也”,各本皆僅存八十七字,此本作“此章明君子進退合時也”,獨存百六十四字,是可知他本殘闕不全,以意補綴,此則猶是邢氏舊文,尚未湮沒,不能不令人興神物撝訶之感矣!
又經文多合石經,佳處不勝縷舉。卷首標題論語注疏,無解經二字,與晁、陳所箸十卷本不同。不僅明清六百年學者未經寓目,自宋以來絕未見於箸錄,得不謂之曠世驚人秘籍乎!張菊生先生勾覈同異,歎為觀止,命表而出之如右。吳縣姜殿揚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