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成书后究竟有多少流传世上?国宝的命运究竟如何?(二)
能抄一部,于是副本完全按照正本进行了复制,这样一来呢,就存在了正本和副本,两套书籍存在了皇宫当中,不同的地方,以备不时之需,但是这套书,就在历史记忆当中消失了,一直也没有他的消息,什么时候我们又看到了永乐大典,就是在清军入关之后,等到清朝的时候,内阁学士徐乾学,还有翰林院的高诗琪,这些人到黄石城去找资料,黄石城是什么?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档案馆保留一些重要的资料,黄石城位于哪儿?
也就是北京,现在南池子大街,他们去了之后打开资料馆,突然间发现一万多册的永乐大典正本和副本都是11095册,当时正处于康熙朝一清点的时候,发现少了1000多册,这1000多本就已经不知去向了,等到雍正年间,为了查阅方便就把这。曹叔,从黄石城挪到了翰林院,翰林院在哪儿?就是当时的东交民巷,也就是天安门东边儿这块儿地方,等到乾隆年间,他想编一套四库全书,有人就推荐了最珍贵的书籍,都藏在永乐大典当中,咱把永乐大典拿出来,四股权书就成了乾隆皇帝派人一清点的,发现比康熙年间又少了9881册
这些书怎么丢的外人不知道,只有翰林院的人自己拿走的,但是又无处去查,乾隆皇帝要编四库全书,肯定非常倚重永乐大典,于是就专门派人进行勘察,编书,这个阶段四库全书确实没少,整体保护也不错,但是编完书之后,永乐大典就没有人更多的细致管理了,慢慢的,今天少一本儿,明天少一本儿,等到光绪年间,在一点,这书又少了,剩了多少册?发现已经不到5000册了,几乎少了一半儿啊,等到光绪二年6月翁同和再到翰林院检查一看,剩多少了?800册,说到这儿,我们就得多问一句了,永乐大典有多大?50厘米,高半米高宽的30厘米,这么大一个作品,你轻易从翰林院拿出去
这些人有办法,晚清的学者庙,前孙专门就在笔记当中记载过,说这些人怎么突出,非常巧妙,等到冬天的时候,就背一个包袱,这个包袱里面,放了一个棉马夹,诶看棉马甲,这个长度和宽度还真有点儿,像一本书的大小,到了之后,白天正常工作,等晚上要走的时候,挑两本自己喜欢的书,然后把棉马夹套在衣服的外头,接着把这两本书装到包袱里,两边一系好易背起来,跟早晨一样,早晨我拿这个包袱来,晚上我还拿这个包袱走,谁也看不出来任何的破绽,你看看,这就是当时翰林院这些学士干的事儿,多数都是坚守。
知道自己把这些书籍,词藏在家中了,也有人讲,当时翰林院的大学者文廷式一个人就偷出100多册书,等他去世之后,子孙后代也不知道珍惜,拿这本书就出去卖钱了,结果在晚清的市场上,就有一大批永乐大典在民间流传,这里面出价最高的买主,往往都是洋人,基本上是十两银子一本书,很多败家子儿就把这些东西卖给了洋人,等到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又赶上磨难了,当时义和团,攻打东交民巷英国使馆,清朝的官方军队,也参与了围攻英国使馆,但是他们心里很清楚,跟洋人不能闹得太狠,也不能攻的太凶,最好想点什么办法让洋人自己跑出去
结果这些兵丁当中,就有人出主意,你看看英国使馆在东交民巷,他正面防卫比较强,都有人把守,他后面呢,就是薄弱点,因为翰林院,也在东郊。正好跟英国使馆背靠背,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在翰林院放一把火,必然会烧到英使馆,这样一来,大火蔓延过去,英国人肯定受不了,咱们就用这招保证把英国人赶跑,这些人也不认真,想一想,翰林院着火之后,你烧几栋房子倒也罢了,你把那么多翰林院里的珍贵的古籍烧了多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