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背景考据】屋顶上的提瓦特——岩石之雅与雷电之威!


阅读目录
一、“建筑之冠”
二、璃月·倚岩殿
三、稻妻城·天守
一、“建筑之冠”
屋顶,房屋的最高部分。从整体上看,东方古代木结构建筑屋顶的造型最具特色。作为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东方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建筑之冠。斗拱挑出屋檐,在转角处形成一个宛如鸟儿翼角的起翘,为古建筑增加了灵动的神韵。
诗经《小雅·斯干》有这样一句: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这正是古代木构建筑的真实写照。
璃月玉京台旁气势恢弘的倚岩殿,承载着万千璃月人的美好愿望。
「无念无想,泡影断灭」中,雷电将军与旅行者之间的对决将其威严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稻妻列岛之中最为尊崇者的居所——天守阁更是庄严肃穆。
二、璃月·倚岩殿

作为供奉岩王帝君的地方,这里是璃月等级最高的权力建筑。
五行中土为黄色,五方中土居于中位。《易经》有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群,美在其中。
岩之国土上,配色素雅的倚岩殿屹立在天衡山下,守护着璃月众生。高耸的建筑如同其中所供奉的岩王帝君一样,不怒自威。原木、粉墙、金琉璃的组合在低调矜持中透露尊贵的气质。

倚岩殿的屋顶正脊上有一座葫芦顶脊刹。这种组合形式在中国古建筑中也恰好存在。
一个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一个是山西晋祠圣母殿,还有。一个是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还有其他的,就不举例啦~这三座比较有名。)






塔刹是指位于佛塔顶部的装饰,是“冠表全塔”和塔上最为显著的标记。“刹”来源于梵文,意思为“土田”和“国”,佛脚的引申义为“佛果”。印度的窣堵坡传入后,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的结合演化中,即“上累金盘,下为重楼”。

倚岩殿正脊上的更像是中国古建筑的构件宝顶。宝顶用于封护屋脊使之不受雨水等浸蚀,后来逐渐突出装饰性,所用材料多为金属或琉璃,位于建筑的中轴线中央,形状有圆形、束腰圆形、楼阁形、或宝塔形,具有丰富的装饰性。
但为什么稻妻的建筑上有螭尾但是璃月的建筑上没有呢?
其实倚岩殿的屋顶正脊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屋脊。它来自江南水乡,来自江浙地区的民居。


纹头脊是在屋脊的两端以回纹、乱纹为图案装饰,纹头自攀脊起,其底部外棱角呈45°角,纹头脊多用于民房和围墙顶。(和它低调的主人一样,钟离先生确实很爱当“普通的璃月市民”)
回纹,商代被称为地纹,有恒久、庄重厚重之感。
《河图帝通纪》曰:“云者,天地之本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发达,水是生命之源,水、雨、云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云与雨相连,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人们对其充满希冀和敬畏。
云又与“运”谐音,又有了“庆云见喜气也”“干青云以直上”的说法,再到后来的“平步青云”等,都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云的憧憬。
雅致的回纹恰好和岩元素印记的云雷纹遥相呼应,传达出延绵不绝、生生不息之意。“富贵不断头”的吉祥寓意表现了璃月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稻妻城·天守
稻妻城天守的正脊上的装饰是鯱,一种日本海兽的名字。鯱是一种虎头鱼身、尾鳍朝天、背上有多重尖刺的传说生物。江户时代的百科事典《和汉三才図会》中则记作鱼虎。

鯱兴盛于日本的江户时代。作为守护神被置于屋脊两端,传说中它在发生火灾时会喷水救火。据说本来被用于装饰寺院堂塔内的厨子(即佛龛),在织田信长将其用于安土城天守阁后普及开来。

稻妻城天守屋顶上的包金鯱,可以在日本现存的世界遗产姬路城天守屋顶看到。

隋唐时期,我国官式建筑的脊饰是“鸱尾”,即一个像鱼尾巴的构件。关于鸱尾的来历,《营造法式》是这样说明的:“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做其象于屋,以厌火祥。”意思是,汉武帝时,著名的皇家会馆柏梁台被火烧掉。有人建议说,海中有一种大鱼,尾巴似鸱鸟的尾巴,可激浪喷水,将其置于屋顶可以预防火灾发生。越巫说的这种大鱼其实就是鲸鱼,尾巴似鸱尾,鸱是一种猛禽,叫鹞鹰。

日本东大寺大佛殿上的脊饰还是和中国隋唐时期的建筑一样是“鸱尾”。

到了盛唐时期出现了兽头,自此以后的鸱尾皆有吻兽。

到了南宋,中国南方地区建筑鸱尾也开始逐渐变成了鱼尾的形状,龙嘴鱼身,鸱吻变成了“鱼龙吻”。

宋元时期,中国江南禅寺发展至鼎盛,并传播至周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五山十刹系指当时寺格最高的五大刹和十次大刹。渡宋日僧荣西、道元等根据南宋江浙地区“五山十刹”等禅宗重要寺院模式绘制五山十刹图传入日本,其建筑技术与形式被称作“禅宗样”。《五山十刹图》是有关江南寺院建筑最翔实、完整的重要文献资料,其绘卷被指定为日本国宝。但在我国,以五山十刹为代表的宋元禅寺建筑几乎已不复存在,对其面貌、形制等知之甚少。
到了明、清时期,鱼龙吻变成“螭吻”。

说完了屋顶的正脊,再来说一说垂脊和戗脊。
什么是垂脊呢?就是我们看屋顶主视图方向朝我们面前,向下走势的屋脊。

而戗脊就是我们从屋顶侧面(博风面)看屋顶,朝我们面前左右两边向下走势的屋脊。
璃月的倚岩殿垂脊和戗脊并没有什么装饰,但是稻妻城天守的垂脊和戗脊却“大不一样”。


稻妻城天守的鬼瓦并非“鬼面”。从和卖拉面的大叔对话可知,鬼在稻妻是一种被大家普遍认知和认同的事物,并不一定就代表着邪恶与可怕。而“鬼瓦”上的“鬼面”用雷神的“雷之三重巴”代替,大概与鬼族少女背叛了雷神有关。(参看“今昔剧画”系列材料文案)同时也表现了雷神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
日本建筑中屋脊端头突出的圆形筒瓦被称为“鳥衾”,下面的马鞍形瓦叫做“鬼瓦”。

这种屋脊端头突出的圆形筒瓦敦煌壁画中就有,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至北魏宁懋石椁的脊头筒瓦。而渤海国上京出土的曲腰檐头筒瓦更被日本学者村田治郎认为是古代中国“鳥衾”的遗例。


根据《营造法式》卷十三用鸱尾、兽头之制,殿阁类建筑正脊用鸱尾,垂脊用兽头;堂屋、廊屋和散屋正脊用兽头,垂脊兽降一等,可知这种造型可能是源自中国。



但是日本的制瓦技术是自飞鸟时代从百济传来并且由百济工匠一同协助建造飞鸟寺时传入的。尽管日本奈良的东大寺大佛殿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构建筑,但那是日本接受中国传来的建筑风格之后,在自己本土建造的为数不多的“大佛样”建筑之一。而且此种风格的建筑在日本鲜有回响,与当地人喜爱的建筑风格相左。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朝鲜半岛出土的瓦当纹饰与日本出土并保持到现在可见到的鬼瓦纹饰有着极大的相似,所以可以推测日本现存的鬼瓦装饰于正脊和垂脊端头的做法,也有可能是从朝鲜半岛传来的。
日本的“鸟衾”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一般认为,鬼瓦和鸟衾在七世纪上半叶从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奈良古建筑保留了“垂脊/角脊端头封以圆头鬼瓦,鬼瓦上部被鸟衾勾住”的早期做法 ,十五世纪后鸟衾变长了。但恰巧这种变长了的筒瓦敦煌唐代壁画中也出现过。
建筑史这个学科少有【绝对真理】,多数情况下,“讨论”都难以达成“共识”。但不管过程多么艰难,每一个参与了“讨论”的人往往都会因此“知道得多了一点”“认识得更加清晰了一些”。我想这正是建筑史的魅力吧,也是我一直坚持在做场景考据的原因。

原来璃月和稻妻的建筑风格也是门大学问,大家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了解呢?感兴趣的旅行者可以前往米游社@森屿晗沐与作者大大深入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