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精神分析流派: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阿德勒
寻求卓越理论:
阿德勒认为只有一种动机推动着人们,将其称为寻求优越,其他所有动机都可以归入其中。
追求优越是每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基本动机。
阿德勒认为,寻求优越始于自卑感。
每个人从出生就有着深深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的根源是,虚弱无助的儿童需要依赖更年长,更强壮的成人才能生存,从儿童意识到他们很弱小这一刻起,就开始用一生的努力去战胜他们的自卑感。
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建立一种优越感来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克服自卑感。
父母和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出生后的头几年对成年后的人格形成非常重要。
父母给孩子过多的关注,会造成溺爱危险,若父母溺爱孩子,会使孩子不能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 溺爱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引起更强的自卑感。
很少受到父母关注的儿童在长大后会变得冷漠多疑,成年以后,他们很难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亲密关系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亲热或接触会令他们不愉快。
安阿德勒认为,家里的头出生孩子在人格上不同于中间出生的孩子,中间的孩子又不同于末出生的孩子。
埃里克森
毕生发展观和心理发展把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将持续终生。他划分出人人都要经历的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人格发展都至关重要。
婴儿期 信任vs不信任
幼儿期 自主vs羞怯、怀疑
学龄前期 主动性vs内疚感
学龄期 勤奋感vs自卑感
青少年期 同一性vs同一性混乱
成年早期 亲密感vs孤独感
成年中期 繁衍感vs停滞感
成年晚期 自我完整感vs绝望感
集体无意识内涵:集体无意识由很难进入意识的思想和形象构成,每个人都与生俱来。
男女性原始意象——阿尼玛、阿尼姆斯。
男女性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女男性化的配对,这个原始意象引导人们去选择爱情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