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种内寄养作为鸟类救助的办法

2022-06-06 18:47 作者:AKHILLEUS  | 我要投稿

英国的猫头鹰救助机构Barn Owl Trust 所发布的《被救助的猫头鹰释放方法》认为,健康的雏鸟如果不能回到原来的巢中(比如救助人无法找到原巢址),可以在合资格人士的监督下将雏鸟放到同种鸟的巢里,不过前提是被寄养的幼雏要与寄养家庭中亲生的幼雏年龄(日龄?)相仿。(指路:https://www.barnowltrust.org.uk/barn-owl-release-methods/)

1977-80年,科研人员在美国东部把12只白头海雕雏鸟(2.5-5周大)寄养到野外的巢穴中,只有1只没有被养父母接受并被杀死。科研人员还从拥有不佳繁殖史的一些鹰巢中拿走了五枚蛋,成功孵化了三只,其中一只在孵化后的人工手养阶段夭折,另外两只随后被送往更成功的巢穴中寄养,没有观察到被养父母拒绝。(Wiemeyer S.N. (1981) Captive propagation of bald eagles at Patuxent Wildlife Research Center and introductions into the wild. Raptor Research, 15, 68-82.)

1984年夏,一只羽翼未丰的西班牙雕(大约离巢91天,西班牙雕现存不到500只)被寄养到一个拥有两只年龄相仿孩子的家庭里,西班牙雕父母以相同的频率喂养了它们,并没有出现偏心。(Gonzalez J.L., Heredia B., González L.M. & Alonso N. (1986) Adoption of a juvenile by breeding Spanish imperial eagles during the postfledging period. Raptor Research, 20, 77-78.)

最激动人心的案例之一是毛里求斯隼的保护案例。在1974年,毛里求斯隼仅剩4只,堪称最珍稀的猛禽。1986年到1992年,保育人员把多达71只人工孵化的毛里求斯隼幼雏放回野生种群的巢穴,其中69%都成功被养大(可独立生存)。如今毛里求斯隼的数量已经超过800只,成功从灭绝边缘被挽回(当然有配合其他手段),人工孵化+野生寄养也被证明是恢复野外种群的有力手段。(Cade T.J. & Jones C.G. (1993) Progress in restoration of the Mauritius kestrel. Conservation Biology, 7, 169-175.)

(以上资料来自https://www.conservationevidence.com/actions/510#)

最后给大家看个离谱的:

长尾林鸮与灰林鸮幼雏在同一个窝里,图来自《Eulen-Hybride (Strigiformes), unerwünscht im Artenschutz - doch aufschlussreich für taxonomische Vergleiche》

2012年,研究人员在野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家庭:一对长尾林鸮养育着三只长尾林鸮幼雏和一只灰林鸮幼雏!这可能是长尾林鸮在抢夺巢穴时赶走了原来在孵蛋的灰林鸮妈妈,之后把原来窝里的蛋留了下来,成功孵化并养育。这说明普通鸟类(不谈杜鹃这种)不但种内寄养是可能的,种间寄养也是可能的。


现在,种内寄养已经是野生鸟类救助的一个通行办法了。我所搬运的Kuvik 妈妈去年就收养过一只被救助的幼雏,而且在没有获得人类投喂的情况下养大一共六只雏鸟。另外Robert Fuller 的著名灰林鸮养母Luna大家想必也不陌生。种内寄养具有成本低(不用人养投入资金精力)、效果也很好(不用考虑野化)的优势,当然也有两个重要条件:幼雏必须是健康的(不健康的鸟类必须人工救助至恢复健康才能野放,不能急于野放),幼雏和收养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不能年龄差太大(否则更大的一方会有力量优势,可能会导致较幼小的一方被欺负)。


最后谈谈为什么写这篇科普。鸟类救助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比如就算健康的无毛/半毛幼鸟也需要及时保温,不能简单地放在树上,能放回原巢最好,不能(比如找不到或已经被毁)则可以找同种巢寄养;尚不能够独立生存的幼鸟必须得到喂养,如果没办法找回原来的巢,也没专业人士来救助,这个时候同种巢寄养是非常好的选项。

种内寄养作为鸟类救助的办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