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把高考作文写好,你的申论写作就没问题
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拿到这道题,有没有懵圈,各位小伙伴,这,多亏我们早考了几年大学,否则的话,是不是也只能感叹。没文化,真可怕……
就这道题,你选谁,那都是有道理的,你选齐桓公,那能从人家身上学到这种不拘小节,不计前嫌,广纳天下人才的胸襟与气魄。如果你选管仲,那可以从管仲身上学到,知恩图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品质和能力。而如果你选鲍叔,你可以学到他发现人才的慧眼和知人善用的能力。
所以,综合来看,常规的选择和论点不外乎这些,当然如果你独辟蹊径,想到其他的切入角度,那肯定是更好了。而单纯从以上三点来看,其实选择管仲的难度相对较低,选择齐桓公和鲍叔的难度相对较大。毕竟天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谋士常有,而明君不常有。
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好,各位,这道题,有没有更加的惊艳你。演讲稿属于应用文的一种,是公务员考试里的重点。这道演讲题,想要答好,至少要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把握携手同一世界,这个“同一”要表达清楚,这也是与给定材料的开头内容相吻合的。同一,不仅体现在物理结构上的同一,还要体现在内在文化交流、融合的同一。
第二,把握青年共创未来。为什么是青年,青年对于共创未来的重要作用有哪些,其次,青年如何共创未来,共创怎样的未来。
第三,演讲题,需要我们注意文风。在具体写作的时候,要擅于运用排比、比喻、设问、反问等手法。在内容上可以利用引用名言警句、时政热点等方法,提高文章可读性。
全国I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就更有深意了,很多人都是在大学阶段,甚至是大学毕业后才开始思考以上的问题。如我是谁,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怎么样才能得到我想要的生活。因为,说实话,10年前,我们国家的通识性教育是缺失的,而真正的能在年少时期就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人,本身就在少数。而现在,素质教育的进程已经逐步推进,那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就应该更早的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然后目标明确的追求之。
所以,从以上的几个问题中,我们至少可以抽离出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第一,自我认知,即我是怎样的人,包括自我的性格认知、优缺点认知等
第二,自我需求,即我想要做什么,是学者、商人、科研人员,还是?总之,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第三,自我实现或者叫自我价值。自己如何生活的更有意义,小我对自己,对家人,大我对社会,对国家。
全国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题乍一看上去,思路有些打不开。只有距离和联系两个词,所以在写作的时候需要学会,如何去拆分抽象词汇。
距离可以拆成,大家相互隔离的自然距离,也可以拆出距离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大家对规则的遵守,大家对规则的遵守,可以继续推出大家对共同的公共利益的维护。
联系可以拆成,大家虽然身体有距离,但是心在一起,都等待着疫情的结束。还可以拆成大家彼此仍然肩负着责任,在危难之际,仍然使得社会保持基本的运转。还可以拆成是个人与家庭,小家与大家的联系。
全国新高考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样,这道题也是有门槛的一道题,如果你平时没有去过哪里旅游,你可能也就是写一下你们市的风光。
这道题,谁旅游的次数多,体会深刻,谁答起来就一定会有天然的优势。比如你可以写曲阜,孔庙;你可以写敦煌,莫高窟;你可以写桂林的山水;你可以写贵阳的王阳明;你还可以西安的兵马俑,都可以。
而具体的角度,就因人而异,就按照材料中所说的诸多个角度,进行作文即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