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流行病学-绪论
一、流行病学发展简史
1.学科形成前期:有自发的防病要求
2.学科形成期:以传染病为主的流行病学学科形成:坏血病、牛痘、霍乱地图
3.1850年:英国伦敦流行病学学会成立——标志流行病学形成
4.学科发展期:从研究传染病扩展为所有疾病和健康问题
1)慢性病:吸烟与肺癌的关系
2)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疫苗
3)病因分析和研究方法:回归模型、偏倚
4)学科交叉
二、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
1.现象:流行和分布情况
2.原因:找到原因和规律
3.措施:提供措施和策略
三、临床流行病学
1.概念:
1)场景:临床研究实践中
2)研究对象:患者群体
3)方法:现代流行病学、统计学
4)意义:观察、分析、解释病因、筛检、诊断治疗、预后的问题,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方法学;
2.学科特征:
1)临床医学为基础
2)疾病发生的多因素影响
3)群体为对象
4)指导临床实践
3.方法学:DME
1)设计Design:目的、方案选择、因素、样本量、确定观测指标、偏倚控制、统计学分析方法、伦理要求
2)测量Measurement
3)评价Evaluation:运用标准,评价数据和结论,检验其可靠性、真实性、可行性
四、研究方法
1.是否属于原始研究:一次研究、二次研究(综述、meta分析)
2.一次研究分为:观察法、试验法、数理法

五、研究内容:病因与危险因素、诊断、疗效评价、预后、临床决策、临床经济学
1.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
2.诊断研究:寻找更准确方便早期经济和安全的判定疾病发生发展的诊断方法
1)基本要素:待评价诊断方法、金标准、入选对象、检查结果、统计
2)金标准
3)统计:

3.治疗研究:治疗方法有效性、找到能反映治疗效果的最佳指标、治疗最佳方案、新药开发
4.疗效研究:
设计原则:随机、对照、盲法
5.预后研究:确定评价因素和预后指标
1)预后:疾病发生后,对将来发展为不同后果的预测或事前估计
2)目的:了解疾病危害程度、了解影响预后的因素
3)预后的判断指标:
(1)病死率
(2)治愈率
(3)缓解率
(4)复发率
(5)病残率
(6)生存率
4)影响预后的因素:病人、医疗水平、治疗措施、社会、医生、家庭
6.疾病监测
7.疾病预防:三级预防
8.疾病自然史:疾病在人群中自然发生的规律(无人为干预)
9.疾病防治的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