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7重型坦克在50年代几乎无敌,为何难逃项目下马的命运?

IS-7重型坦克,是苏联在二战后研发的一款超强坦克,它无论是装甲防护还是火力打击能力,都是50年代的顶级强者,甚至一些文章认为它的性能领先了大约20年,直到60年代末才被新一代坦克超越。那么如此优秀的坦克为什么没能量产服役呢?
用军舰技术打造的IS-7重型坦克
二战时期,虽然苏军的IS-3重型坦克在柏林出尽了风头,甚至一度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但是高瞻远瞩的苏联认为大战积累的丰富经验的其他国家,会很快研发出新一代重型坦克,为了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1945年年底就展开了“260工程”的重型坦克研制计划。

1948年,IS-7坦克样车研制完成,没有战时的压力,坦克研制工作得以有条不紊的进行,并且许多方面可以放开手脚。
在坦克的火力上,考虑到不断升级的装甲防护苏军认为需要安装大口径火炮,这也是通过二战积累的经验,测试中苏联技术人员发现采用倾斜合金装甲的德式重型坦克,在面对122毫米加农炮打击的时候,如果没有强力的穿甲弹,那么正常交战距离弹药无法形成伤害,多半弹飞了,一般来说火炮口径等于或者大于装甲厚度,会大大提高击穿的概率。

为此设计师采用了海军的56-SM型130毫米舰炮,改装后安装于IS-7坦克上,这门火炮发射穿甲弹时炮口初速度约950米每秒,在2000米距离上仍能击穿240毫米均质钢装甲,这威力在50年代简直没有坦克能够抵挡。因为弹药太重,坦克设计了一个简易的半自动装弹机,可以达到每分钟6~8发的射速。另外坦克还有多达8挺辅助机枪。

装甲防护是IS-7的另一项强项,它保留了大倾斜角布局,车体首上采用65°倾斜角的150毫米装甲,炮塔正面最厚处为30°倾斜角的210毫米装甲,侧面最厚处也有45°倾斜角的150毫米装甲,这样的防护简直逆天,无论从正面还是侧面都难以找到破绽。在60年代,世界上仍然没有多少坦克能够可靠击穿它那正面等效300毫米厚的装甲。

因为用在车体防护和火力上的重量太大,坦克整体重量增大不少,已经逼近虎王的重量,常规的坦克动力引擎已经难以驱动,于是设计师再次瞄准海军,将海军轻型舰艇使用的M-50T 12缸V型发动机 拿来,输出功率1050匹马力,坦克能够达到59千米的时速,最大行程300千米。

可以说IS-7重型坦克是50年代的王者,用它来对付二战时期的虎王、鼠式、M26等坦克,简直轻而易举。不过这样一款坦克却没能量产,据说陆续生产了一些用于各种测试,具体产量不明。
不能服役的IS-7
其实IS-7不能服役有着诸多因素,其中和它自身的设计有很大关系。
首先就是坦克自身过分强调装甲防护,坦克四周均采用倾斜装甲,而且又必须降低车高减小投影面积,加上巨大尺寸的火炮和弹药架等结构,如此一来倾斜的装甲导致车内空间很拥挤,据说比T-34-85还挤。

其次坦克装备太多的机枪,这些机枪看似让坦克可以四面八方的扫射,实际上根本用不着那么多,而且过多的机枪让子弹再装填成了噩梦,忙个不停的战斗中很容易就搞忘了哪挺机枪需要装弹。

过重的坦克车体同样也是负担,苏联自身的地理条件,加上设想中的战场,要么是基础设施建设差的地区,要么是水网密布的地区,IS-7那将近70吨的重量对道路桥梁都是很严峻的考验,在冻土层行驶时很容易就陷进去了。
最后就是被许多人认可的一点,那就是IS-7太复杂了,生产加工不符合苏军大规模量产的思路,因此无法得到军队的认可。

结语
其实IS-7和当时许多苏联坦克项目一样都落马了,之后也有许多中型坦克项目下马,它们的性能都不算差,不过苏军肯定也不是傻子,他们需要从众多项目中挑选最合适的进行量产,例如T-54/55、T-62等,IS-7的落马不代表它不优秀,只能说苏军有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