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赶·场》

2020-07-04 01:11 作者:-石渝儿-  | 我要投稿

兴许是真的很久没有这么早起过床了,加上重庆最近连绵不断的阴雨天,老家五点半都还没有一点天明的意思。

想着难得回老家一趟,准备今天回重庆捎带一些老家的土货。于是昨天傍晚去外婆家摘了点自己爱吃的菜,恍然间才知晓第二天就赶场了(老家管“赶集”叫“赶场”)。回首最近在老家赶场的时候,早已记不得是何时了。但是,脑海深处一直有记得,自己镇里是每逢1、4、7就会赶场。看着外婆外公刚刚洗好的🍆、藠头、团葱和菜椒,莫名觉得这些菜是多么诱人啊。但是,回过头来又想到明天老家还会🌧️,看着路上不知何时积满的苔藓,我突然很担心外婆的出行。尽管百般推脱,我还是一早五点钟就驱车来到外婆家,打开后备箱,装好这些新鲜的蔬菜,接好外婆,开车前往镇上的集市点。

沿途我们还顺便捎带上了同村的另一个外婆,我不认识她,但是看着车里外婆激动的样子,我就知道马路上背着一大筐菜的老奶奶一定是熟人。后来,等我把同村的这个外婆接上车之后,言谈中,我才知道她都七十好几了,儿女长年在外,基本上每次赶场都会背点什么菜去集市上卖,属实不容易啊。可是这个外婆在车里却一直笑得挺开心的,两人坐在后排都在谈论着自己的后辈们,时而又聊聊同村的故事,似乎早已忘记了窗外的大雨。
刚好六点。大概20分钟左右的时间,我们终于来到了镇上的菜市场,这个我熟悉而又陌生的集市。送走了路上的外婆,我接过外婆的背篓,差点没闪了腰,足足有三四十来斤,真的是好久没有背过背篼了,肩膀竟然开始娇生惯养了起来,索性我弓着腰就驮起了背篓。外婆在一旁又是担心,又是笑话,笑我以前读书那会儿背着背篼到处跑,现在却显得竟有些吃力了。
老家的集市菜市场,还是一如我童年时候的样子——没有正规的摊位,更不会有凳子和桌子,那些有水泥桌的摊位都是要额外收费的。每个人都是就地铺上一层塑料,然后就把担子里背篼里的菜拿出来整整齐齐的摆放在地上。收拾完之后,就是撑着一把破旧的撑花儿(老家管“雨伞”叫“撑花儿”)伫立在雨中,静静等待天正亮的时候,来人询问买菜。
赶场天,来的最早的,不是像我外婆这样卖菜的农民们,而是一类叫“贩子”(老家管那些从卖菜的农民手中批发菜收菜的商贩们统称“贩子”)的商人们。这些“贩子”们都会直接问摆地摊的每个菜农们,愿不愿意被收(菜)。当然,“贩子”们收菜都会低于市场价一块到五毛一斤的价格。有些菜农不愿久等或是农忙季节,就会把自己的菜批发给“贩子”。
大约七点半左右的时间,菜市场已基本开始陆续有人进来挑选蔬菜了。或许是受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影响,菜市场总会上演一幕我们大家都会熟知的一幕——讨价还价。其实,作为21世纪的我们都知道,现在祖国都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了,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不缺基本的吃穿了(本人不针对其他地域情况,只是在谈论我所看到和了解到的我自己老家的基本情况)。但是买卖双方往往会因为一块钱甚至五毛钱而争论不休。这或许在大城市里,都会被人嫌弃,可是在农村,在我们老家,这是一种常态,而且我也不觉得这是什么丢脸的事,毕竟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夏天的集市大约在十点半左右就会陆续散场了。而那些卖土鸡土鸭土鸡蛋,鱼鳅(泥鳅)黄鳝小龙虾的更是八点左右就散场了,一般这类东西都比较抢手,加上数量不多,很多人都会早早来集市上去挑选新鲜的农产品。走的最晚的,大都是卖猪肉和鱼的商贩们了(这些都不是农村的土货,而是从专门的养殖场过来的)。正宗农村的鱼,大都是自家鱼塘喂养的,要吃的时候都是直接去钓的。土猪肉那更是抢手的不得了,只要一得知谁家猪猪要被宰了,🐷的全身上下提前一周就被预定完了,根本不用拖去集市上卖。
其实,整个下来,老家镇上的集市里的菜农们,也基本没挣多少钱,少的只有十几块钱,多的也就四五十块钱左右,我基本看不到能破百的。试想一下,平均一斤菜也才卖一块多钱,三十斤下来也就50块钱左右。看着菜农们收摊前,数着自己今天上午挣的钱,面无表情却又意味深长的一笑,我竟有着说不出的感慨。对于这个社会而言,有些人的50就等于500,而也有些人的50就只相当于5块。前者辛苦半天挣来的50,或许只是后者弹指一挥间的一个零头罢了。可是,这又怎样呢!?每个人的生活处世不同,又何必非要去纠结与计较呢。我只是单纯的希望,这两个50的人都能互相理解与尊重罢了。

你可能永远不知道,在凌晨那些借着朦胧天亮,披着简陋的蓑衣,挑着一担新鲜蔬菜的年过六旬的老人们,在外人看来会是多么的辛酸。

而你也可能永远不会明白,在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上,摸着黑凭着每个人骨子里的记忆,三五成群的他们,淋着雨有说有笑的样子,又是何等的朴实。

而这或许也正是大粪孕育出来的蔬菜始终比化肥培养出来的蔬菜更好吃的原因吧……

《赶·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