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器产业链、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一、概述
矫形器是用于人体四肢和躯干等部位,通过力的作用起到预防、矫正畸形,治疗骨关节及神经疾患并补偿其功能的器械。作为重要的康复器具,矫形器可以根据功能、治疗的疾病、装配的部位等方面的不同有多种分类。如根据矫形器用途的区别,可将其分为稳定矫形器、站立用矫形器和减免负荷矫形器等,根据其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塑料矫形器、金属矫形器和碳纤维矫形器等。一般而言,矫形器可将分为上肢、下肢和脊柱矫形器三大类,每一个类别中又可根据部位进行详细划分。
矫形器的分类和命名

资料来源:共研网整理
矫形器的基本作用主要有六个方面,同一个矫形器可能具备着以上六种作用中的一种或者多种:(1)稳定和支持:目的是限制肢体的运动以缓解痛感和提供支撑等;(2)固定和保护:即为将肢体固定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恢复环境;(3)预防和矫正畸形:主要针对仍处于成长期的、生物可塑性较高的患者而言,该作用可使患者的形体以预期方式生长或矫正;(4)免荷:为了减轻肢体承重,促进患病部位的愈合或缓解神经压迫;(5)抑制痉挛:即通过控制肢体和关节的运动,抑制反射性痉挛的发生;(6)促进康复:即在矫形器的帮助下,使得患者在正常的饮食起居活动中进行康复锻炼,逐渐恢复功能。
矫形器的用途

资料来源:共研网整理
二、产业链
矫形器行业产业链上游包括聚烯烃类、低温热塑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下游主要用于临床及康复治疗等。
矫形器产业链

资料来源:共研网整理
三、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矫形器行业产量及需求量持续增加,2020年中国矫形器产量和需求量分别为10089.9万件和3429.5万件,未来中国矫形器行业生产规模庞大,但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部分中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同时由于国内企业平均规模较小,技术实力不足,消费者对外资品牌信任度更高,导致我国矫形器进口与出口价格差距较大。同时随着国内的市场持续增长,部分领先的外资企业也加大了国内市场的布局。但总体而言,随着行业的技术进步,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增强,国内的供给能力持续提升,已经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要,中高端产品的国产替代也在逐步加速。
2014-2022年中国矫形器产量及需求量统计

资料来源:共研网整理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新型城市化医疗体系的逐步建立健全,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以及在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我国包括矫形器在内的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20年我国矫形器行业市场规模81.38亿元,同比2019年的74.17亿元增长了9.72%,预计2022年中国矫形器市场规模将达到95.68亿元。
2014-2022年中国矫形器市场规模统计及预测

资料来源:共研网整理
目前,国内获得国家监督管理局批文的企业25家,批文数量30个,企业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上海、湖南等地区。
中国矫形器获得批文企业一览表

资料来源:共研网整理
四、发展趋势
1、智能化
在传统产品技术基础上加以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进而形成人工智能化以及机电一体化的产品。
2、人机一体化
这项技术的主要原理就是置入体材料选用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加以制做,其一端能够和病患损伤肢体的骨骼相互融合长入,其另一端则与假肢相连。这项技术的出现能够克服传统技术中接受腔带给病患的不适感还给进一步的技术开发创造了可能性。
3、仿生控制
仿生控制,是指借助人体各项功能的可塑造性而进行设计的一些装置,进而以实现促进病患损伤肢体的恢复以及重建。
更多本行业详细的研究分析见共研网《2022-2028年中国矫形器市场调查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同时共研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数据、产业研究、政策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可行性分析、商业计划书、IPO咨询等产品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