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素材积累 | 多种品质兼备事例素材——通用人物
【人物】C919 总设计师程不时
【故事】70 年前,作为清华大学航空系第一批学生,程不时参加了开国大典游行,并带去亲手设计的按照真实比例用纸做的“飞机灯”。开国大典当天派出仅有的 17 架飞机参与阅兵,没有一架“中国造”。游行时,有人对他们高喊:“你们一定要设计出真的飞机来!”程不时潸然泪下!
7 年后,26 岁的程不时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飞机设计师,后来参与设计出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2017 年 5 月 5 日,中国自主研制的 C919 大型客机首飞成功。作为专家顾问团成员,拄着拐杖、满头白发的程不时在飞机落地那一刻,再一次流下热泪!
这其中仅就综合航电技术的改造和完善就花费了 6 年,图纸更改、人员交替、外部舆论压力影响,程不时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人物】群众的“自家人”张雷威
【故事】张雷威是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沙家店镇李站村第一书记。自 2000年起,他先后担任驻村干部、挂职副县长、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等职务。他连续扶贫二十载,在 6 个县区 19 个乡镇 56 个村开展扶贫工作。退休之际,李站村 70 多户村民联名向米脂县委、县政府请求把张雷威留下。他是村民心中的“自家人”,“有事找老张”成为当地百姓的口头禅。张雷威用实际作为赢得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肯定,
【人物】“苹果教授”孙建设
【故事】现年 63 岁的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从 1982 年起坚守太行山科技扶贫,把苹果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观念带进贫困村,增加苹果产量,延伸产业链,探索出一条科技助力扶贫新路径。2017 年开始,在他牵头打造的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基础上,河北农大与保定市共建设了 50 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涉及保定市的 19 个县(市、区),涵盖果蔬、中药材、养殖等 10 大类 35 个特色农业产业,100 多项新科技、新成果在驿站得以转化、应用、推广,科技贡献率达到 80%以上,带动 7 万农户增收。孙建设在 2019 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
【人物】“分文不取”任教深山的陈立群
【故事】3 年前,原杭州市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婉拒民办学校两百万元高薪,独自背起行囊,走进贵州省的连绵群山,担任起黔东南州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他开出的唯一条件是“分文不取”。
【人物】乡村教育永不熄灭的烛光,叶连平
【故事】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的叶连平,是一名年过九旬的退休教师,仍活跃在教学一线。62 岁,他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因为难舍热爱的工作,他动情地哭了。退休后,只要有代课机会,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教室。72 岁,他在家里义务办学,免费为乡村儿童开设英语课堂。从事教育工作 40年,退休后义务补课的他,牵头创办了“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已培养了 1000余名学生,用数十年坚守诠释着“行为世范”的内涵。
住平房、穿旧衣,他攒下退休金给学生,生活或许有些拮据,但叶老师在精神世界里“过得很充裕”。
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人干好工作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守岗位。叶连平退休后 29 年,从未间断过教书育人;发起成立叶连平奖学金基金,累计资助 100 多名学生;与时间赛跑,“要把余下的每一分钟都留给孩子”;扎根基层教育,“誓在讲台上呼出最后一口气”……“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堪为叶老师的座右铭。叶老师的坚守启示人们:做一行爱一行,活到老干到老,最为可贵是坚守。
有人称赞叶连平为“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他自己却说,“我充其量是只萤火虫,因为失去的时间太多了,怎么也补不回来,我只想追赶时间……” 无论身处哪个岗位,只要干一业、爱一业,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就能追上时间的脚步,让平凡的人生彰显非凡的力量。
【人物】5000 多个案件,无一改判的黄志丽
【故事】5000 多个案件无一改判。黄志丽扎根基层审判一线 17 年,在她办结的 5000 多个案件中,40%在立案 7 天内调解结案,所有案件无一发回改判,无一信访投诉。她说,“我要做一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人物】专注群众工作 30 年的马善祥
【故事】160 多本、500 多万字的笔记,是他专注群众工作 30 年来最好的见证。一年中,马善祥接待群众大约 600 位,“老马工作室”调解纠纷 50 多件。他还在全国开展宣讲近 90 场,此外一年中,马善祥大概写了 100 篇文章,写满了 8 本笔记。
【人物】没有兑现对百姓的承诺,哪都不去的毛丰美
【故事】多年来,毛丰美以敢想敢闯的精神和劲头,硬是在既无资源也无区位优势的山沟里,走出一条农、工、商、贸、旅一体化发展道路,把穷山沟大梨树村变成远近闻名的“中国美丽乡村”。在毛丰美为全村百姓的幸福辛苦打拼的过程中,曾经有过多次“进和退”的机会,他都毅然选择了放弃,他说:“没有兑现对百姓的承诺,哪都不去。”。只有清正廉洁才能行得稳走得远,这是毛丰美经常对身边干部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和一生的坚守。
【人物】一辈子深藏功名、初心不改的张富清
【故事】95 岁的老党员张富清在解放战争中曾立特等功一次,立一等功三次,立二等功一次,两次获“战斗英雄”称号。1955 年转业到湖北最艰苦的山区工作。64 年来,他从未向别人提及此事,连家人也不知道,更没有因此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直到去年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才被发现。张富清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人物】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
【故事】黄文秀同志生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2016 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自愿回到百色革命老区工作,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装在心间,带领群众发展多种产业,为村民脱贫致富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汗水。2019 年 6 月 17 日凌晨,黄文秀同志在突发山洪中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 30 岁的宝贵生命。黄文秀同志被追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等称号。
【人物】“跑腿书记”卓彦庆
【故事】卓彦庆是浙江龙游石佛乡大力山村原村支书。他被群众选为村支书 24 年,花了 18 年时间在崇山峻岭间凿出 29 公里机耕路。从修家用电器、协议分户、办残疾证、取养老金,到为山顶的大力山小学买菜、雨天检查进村道路、加固电线杆,为了办好这些涉及群众生活、日常村务的事,他先后骑坏了4 辆摩托车,总行程超 25 万公里,成为名副其实的“跑腿书记”。5 月 14 日,卓彦庆突发脑溢血昏迷入院,抢救无效离世。大力山村村民夹道十里相送,近万群众为之流泪。
“平时大家看到他心里就踏实,如今他不在了,我们都感觉顶梁柱倒了。”村民们视卓彦庆为“顶梁柱”,足以照见他的一腔为民情怀。“跑腿书记”何以让万人流泪?
最能击中人心的莫过“跑腿”精神。只要群众有所呼、有所盼,无论大事小事,从不拖拖拉拉、推诿扯皮,从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而是亲力亲为、鞠躬尽瘁。
“跑腿书记”的 25 万多公里,不仅连接着山上与山下,更承载着“初心”与“民心”。在卓彦庆看来,有利于群众的事,他就坚决跑、加油跑、一刻不停地跑,跑向群众、跑近群众、跑进群众,跑出了数不清的实事和好事。这让人想起了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不是在基层,就是在去基层的路上”,俯首甘为“樵夫”,为民披荆斩棘。我们需要这样的干部,更应珍视这份精神。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为民服务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是踏踏实实、苦干实干,给群众“跑腿”越多,群众的认可也就越多。卓彦庆不只是“跑”一时一地,而是一直“在路上”。只有心里装着村民,才能如此干劲十足、如此无怨无悔。而群众的洒泪相送也启示更多党员干部,唯有苦干,才能为老百姓谋得福祉;唯有实干,才能交出让人民满意答卷。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是一粒种子,就要埋进深厚的土地;是一面旗帜,就要飘扬在希望的田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干部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只有以实际行动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才能把丰碑树立在人心之中、历史之中。
【人物】让群众喝上“幸福水”的刘虎
【故事】刘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2016 年 11 月任职以来,为实现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保障目标,他带领团队找水源、探路线、定方案、划标段。在发现身患肺癌的情况下,仍坚持奋战在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一线。2020 年 5 月,工程全面通水并投入使用,47 万各族群众喝上了“安全水”“幸福水”。而刘虎因耽误治疗及劳累过度,病情恶化,左眼失明、瘫痪在床。前不久,刘虎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获得这样一份荣誉,是党和人民对我最大的鼓励和肯定。能让伽师人民早日喝上甜水,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今年 2 月 25 日,刘虎在病房里通过手机收看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时,刘虎心中的激动只能用泪水来表达。
生在伽师、长在伽师,刘虎知道喝苦咸水的日子有多难,知道伽师老百姓期盼甘甜水的渴望有多强烈。为了让群众喝上甘甜的安全水,他“豁出命来”,扑在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上。从喀什到乌鲁木齐,他为改水工程操劳奔波;为了布下最佳管线,他一天步行二三十公里;为了早日让百姓喝上甜水,他把日程从早排到晚,顾不上去医院做化疗……65 个标段,跨越 3 个县,管网行程4500 多公里,这些数字记录着刘虎和团队的足迹;大漠、戈壁、风沙、烈日、严寒、劳累,成了他们工作的日常。
“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在改水过程中,刘虎“跑烂鞋底子,磨破嘴皮子”,不仅将“拼命三郎”的工作作风体现在改水的每一个环节,也将矢志不渝的为民之心刻印在管线经过的每户人家。把群众当亲人,刘虎练就了一张“八哥嘴儿”,耐心细致地宣传政策;练就了两条“飞毛腿儿”,翻沙包、跨戈壁,他跟村干部一起走村串户做工作;还练就了一个“橡皮肚儿”,面对村民一时的不解,他总是用微笑面对、用温暖化解。把责任扛在肩上,把群众放在心上,刘虎用自己的行动与坚守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本色。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见证着一个个贫困地区逐渐摆脱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见证着许许多多乡亲告别溜索桥、天堑变通途,告别苦咸水、喝上清洁水,告别四面漏风的泥草屋、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可以说,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每条道路的畅通、每户灯光的点亮、每座危房的改造,无不倾注着千千万万名像刘虎这样的扶贫干部的心血和汗水,无不见证着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的赤诚和激情。
苦心人,终不负。“3 年的工程,8 个多月完成,这是奇迹。”2020 年 5 月20 日,慕士塔格峰冰川雪水带着伽师人祖祖辈辈的希望和企盼,流入千家万户。水通了,刘虎却病倒了,对此他说:“值!此生无憾。”攻坚克难的征程上,无数的忠诚大爱、无私奉献、苦干实干,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为民之歌,也让我们坚信,未来的日子一定更甜更美。
………………(篇幅过长,更多事例素材可联系客服领取 微:cxxinxin666 添加时请回复: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