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巴斯基中国总经理郑启良:“我们2010年就开始to B了”
作者:李东耳
来源:GPLP犀牛财经(ID:gplpcn)

卡巴斯基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
作为世界上拥有尖端科技的杀毒软件之一,总部位于俄罗斯莫斯科的卡巴斯基是与赛门铁克等一起闻名全球的国际著名的信息安全领导厂商,自从2002年进入中国之后,就开始了一场奇妙的中国旅行。
那么,卡巴斯基在中国的遭遇如何?卡巴斯基又是如何在杀毒软件市场经历了一波三折之后依旧笑傲江湖的呢?
近期,GPLP犀牛财经对卡巴斯基中国区总经理郑启良进行了专访,揭开了其中的秘密。
卡巴斯基在中国的奇幻遭遇
“爱恨交加”。
可以说,这就是卡巴斯基在中国的遭遇。
2006年之前,国内的杀毒软件市场发展迅速。尽管那段时间国内的互联网版权意识很差,盗版横行,但包括卡巴斯基在内的各种杀毒软件公司却依旧乘风破浪前行,相反,无论是2003年的冲击波病毒还是2004年的震荡波病毒,包括2006年的熊猫烧香病毒这都给他们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发展红利。
作为活跃在国际前沿的杀毒软件,卡巴斯基在国内也逐渐开始拥有不少粉丝,2006年7月,卡巴斯基突然发力,大举占领市场,其粉丝接近4000万——在国际上积累的口碑让卡巴斯基一发力,就在短时间内收获了大量用户的关注。
只是令卡巴斯基意外的是,2009年10月,360居然发布永久免费杀毒策略,这让其颇为被动,在付费及免费之间,这让360很快笼络了上亿用户,短时间内升为行业第一,一年后,2010年9月,360杀毒市场份额高达62%,付费杀毒软件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
这个时候,深耕付费杀毒软件的卡巴斯基将何去何从?
中国的安全市场依旧大有可为
2010年对卡巴斯基来说是个转折点。
在国内个人用户市场被免费软件占领成为定局后,卡巴斯基在中国地区的发展思路也需要进行调整,在这种背景下,早在2011年,卡巴斯基就果断选择了to B市场,可以说是中国最早一批的to B企业。
那么卡巴斯基是如何走自己的to B路线的呢?
“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to B业务,一方面是开放企业端产品,另一方面技术输出。”卡巴斯基中国区总经理郑启良介绍说,“卡巴斯基的核心竞争力是领先世界的网络安全技术,这一点中国市场还是大有需求的,因此,在个人用户端市场被大量侵蚀的情况下,卡巴斯基果断决定向中国市场开放企业用户产品。从2010、2011年开始,卡巴斯基开始强化在中小企业的服务,业务也逐渐开始向B端转移。”
一个明显对比是,在2020年以前,卡巴斯基to C业务收入占比为95%,然而,到了2015年,to B的业务收入高达95%。
这比后来转型做中小企业安全服务的奇安信等诸多公司都要早了5、6年。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卡巴斯基放弃了TO C业务——如今的卡巴斯基不仅继续为付费用户提供杀毒软件服务,而且还通过牵手华为,间接为更广大的To C用户提供各种安全服务。
公开资料显示,虽然中国已经在很多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在很多高精尖技术上仍然很大差距,在网络安全方面也是如此。
比如,作为中国尖端技术象征的华为,其在芯片等领域不断发展,然而,在网络安全技术方面,华为依然选择与卡巴斯基合作,华为正是看中了其长期积累的技术实力,华为的选择让一直深耕技术的卡巴斯基逐步找到了在中国发展的方向,那就是与真正尊重技术的中国企业合作,坚定的为中国的安全服务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迈入“人工智能4.0时代”和“工业制造4.0时代”,这让各行各业的安全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这让深耕技术,具有核心安全技术能力的卡巴斯基也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市场。
可以说,对于卡巴斯基来讲,一个属于他们的新时代来了。
安全无所不在
网络病毒如同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一样,需要随时注意,更关键的是,防毒比杀毒更重要——特别是电场、机场、高铁这样的关键基础设施,一旦受到攻击或感染病毒,后果往往是不堪设想的。
以医院为例。如今,医院也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改造,但对于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医护人员来说,无论是从安全意识、知识储备还是时间精力哪个角度,他们都难以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及时防毒免疫。一单医疗系统被攻击,不仅会对医疗机构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导致相关领域关键数据的流失,甚至还会威胁到广大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其网络安全也无时不在我们身边,需要更多人引起注意,甚至大到国家安全,小到衣食住行,在越来越多的数据信息被传上云端的同时,网络攻击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不过,遗憾的是,相对于5G、云技术的发展而言,中国的安全技术还要更长的路要走。
“在数据攻击方面,中国遭受的基本上都是海外的攻击,如果没有在海外的搜集信息,防御数据攻击就会很被动,在搜集海外攻击数据信息方面,中国的技术实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短期内中国需要像卡巴斯基这种有足够的能量去搜集到海外黑客攻击和病毒的信息的安全科技公司。”郑启良对GPLP犀牛财经介绍说。
从卡巴斯基在国内近20年的发展中不难发现,网络安全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能够与国际知名企业竞争,光靠低价、免费抢夺低端市场远远不够,还需要科技硬实力提升上去最终才能够真正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