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卫士”应对小行星撞击的危险
NASA近地天体(NEO)项目的研究人员发布了小行星分布的图谱,体积不大不小的小行星频繁地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在大气层的燃烧后经历了一场“粉身碎骨”磨炼,大量的碎片任意飞落到了地球的各个角落。近地小行星闯入地球,构成了对地球生命的极大威胁,在小行星碰撞的危险情形下,人类只能放弃各种制度的和文化的争端,把人类的共同利益放在首位。小行星分布图的公开发布表明了人类科学共同体的意愿,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小行星的袭击面前独善其身。
小行星图谱不是简单地使用感测器收集的枯燥数据,研究人员为小行星图谱设置了直观的视觉画面,数据从1994年开始收集,到2013年结束,感测器或传感器等仪器被安装在间谍卫星上,研究人员使用间谍卫星观测小行星的轨迹,似乎改变了一些人们对监控器的偏激看法。小行星的图谱数据显示,地球大气层受到了不同直径的小行星的闯入,小行星和大气层产生了强烈的摩擦,它们在穿越大气层的过程中被烧成了“火流星”,好似一个熊熊燃烧的天空火球。

在过去的20年,人们在地球上记录了566次不同规格的小行星的撞击事件。几乎所有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小行星都发生了“分崩离析”,好似仙女散花一样四处飞散。在地球大气层的保护下,小行星通常不会对地球生命产生多大的危害,但车里雅冰斯克的小行星事件却是个例外,迄今为止,这是一起最大的小行星袭击地球的事件。小行星分布的图谱数据帮助科学家改进了以前的估算,比如:不同尺寸的近地天体(NEO)如何分布?而大尺寸的小行星通常对地球生命造成了严峻的影响。
研究人员在发现和描述了威胁性较大的小行星特征,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更好地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地球。如何检测小行星的威胁?这已是科学管理机构的优先考量,在过去的5年,NASA将小行星探测使命的经费增加了10倍,以应对人类面临的“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太空威胁,研究人员根据小行星的特征制定了相应的解除和缓解技术手段。
NASA在小行星的探测领域寻求和国内外科学机构的合作,以共同制定应对小行星威胁的战略思路和行动计划,共同检测、追踪和描述近地天体(NEO)的轨迹,这些国际合作的行动包括:确定对地球造成潜在撞击威胁的小行星,制定应对小天体风险的策略和步骤,为人类“行星防御大战”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社会公众也有“亲力亲为”的机会,参加对潜在威胁性的近地天体的搜索行动,科研人员将搭建的网络平台称为“小行星大挑战”,对社会公众开放了网络平台,目的是创造一种科学家和大众共同参入的机会和气氛,科学家和科学爱好者共同监测那些对人类生存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而社会大众有权了解如何应对小行星运动对地球环境造成的危害。
太空科学探索机构NASA设置了“小行星应对使命”项目 (ARM),NASA的科学家将派遣宇航员直接造访那些选定的小行星。小行星使命计划包括了很多具体的探索项目。人们十分感兴趣地询问了一个科学的问题:如何让小行星偏离朝向地球的飞行轨道?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有多样的应对策略和手段。科学家为确保地球的安全设计了各种太空防御计划,不同于军事战略的“星球大战计划”,“地球防御计划”主要是应对小行星对地球形成的潜在威胁。

(编译:201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