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故事: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

無論是影響全球的疫情,抑或整個城市的大環境,都讓人感覺無盡的黑暗,不知何時才等得到黎明的降臨。在這個崩壞的時代,黃姸(Cath Wong)帶來她的新歌《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再談關於家庭關係的主題,門後門外,牆上床下,都在延續前作《牆身有裂》的故事。
世界正崩壞,猶幸尚有人與人的連結,讓漆黑的狹縫裡仍能看見曙光,縱然微弱,卻足以溫暖人心。在壞時代裡尚存的一絲光芒,正是我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
以日本作家白石一文的同名小說作為歌題,本來只是填詞人周耀輝的構想,但當Cath看過這本探討人性與愛慾生死的小說,再去演繹自己有份創作的demo,同樣深受啟發而有另一番體會。「如果我在十年前看這本書,大概也不會很有共鳴,但當經歷了過去這兩年,尤其疫情,令所有美好的事情一下子停頓,就更能感受得到世界正崩壞。看完這本小說,我沒有特別喜歡,但卻也非不喜歡,只是主角的遭遇和思想都很沉重,值得閱讀的原因,並非將它當成很精彩的小說,而是需要消化和思考自己的人生觀。崩壞時,我們可以如何支撐自己的情緒呢?」
眼見世界正在逐漸崩壞,萬事萬物也仿似走向廢墟狀態,到底我們要從哪裡尋找希望,又該如何繼續好好活下去,或許也是每個城內人的糾結。與人同行,未必能夠解決所有難題,但至少能讓彼此的心靈得到慰藉。「人與人的關係很神奇,即使是與陌生人,也可有著互相扶持的關係,somehow在生命裡起到作用。」狂雨降,寒風吹,尚有你。簡單一句歌詞,道盡同路人的可貴之處。
人生在世,除了來自原生家庭的親情,不少關係也是靠後天來培養。隨年月過濾後依然留在身旁的,即使彼此沒有血緣關係,大概早已有著「比親人更親」的羈絆,而這亦是Cath希望透過歌曲傳達的信息。
「世界很崩壞,但因為有了人與人的關係,而令我們有生存的方向和光明。親人只是其中一款關係,我們跟寵物甚至死物之間的連結,都可以比親人來得更重要。即使『家』已變得崩壞,倘若願意慢慢走出家門,親情以外,還是有些令你覺得世界仍然美好,不至於太過崩壞的東西。」
正如合填此曲的周耀輝與王樂儀,明明彼此沒有血緣關係,卻因緣分讓他們從歌詞班的師徒,變成比親人還要親密的戰友。這種超越了親人的緊密連結,在日常互相幫忙與扶持的關係,對Cath來說,就是那道在黑暗中透進的一點光芒,將每個脆弱的心靈串聯並相互支撐。
世界再崩壞,我們之所以仍舊不怕,是因為各人心中仍潛藏著那點尚未崩壞的部分。在最壞的時代,要做一個最好的人。「心至少一寸未變壞」,Cath說自己最喜歡這句歌詞。
「唱著這首歌的時候,我幻想周圍的畫面漆黑一片,有種骯髒和殘破的感覺,但從這個廢墟走出來,卻像有盞燈有點光在我心裡。當我再找其他人互相connect,那點光原來會變得更大。」
縱使我們每個個體都很渺小,看似無法改變崩壞的大環境,但該做的事情還是應該要做,該記得的事情還須銘記心中。「我們尋找尚未崩壞的部分的同時,其實也揭示了,周遭一切,必然朽壞。儘管如此,我們依然有彼此,依然有我們。」
在每個人的生命旅程中,總會遇到一些值得珍而重之的人,倘若找到的話,為了他們就更要好好活著。當彼此感到迷茫和軟弱時,至少能從那道被點亮的城市之光,獲得心靈的安定和溫暖。
光芒一點一點累積,照亮他人也照亮自己。但願能讓那點黑暗裡的光芒變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