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致同咨询合伙人芦弘涛:从硅谷银行与瑞信事件解读国际金融风险与监管

2023-03-30 10:53 作者:bili_69714465128  | 我要投稿

近期,以硅谷银行、瑞信为代表的欧美银行连环爆雷,引发了全球市场对金融风险蔓延的关注和担忧。如今,多米诺骨牌效应仍在持续,并将“监管与管理”问题放置在话题中心。

致同咨询金融服务全国主管合伙人芦弘涛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对美国银行业的破产制度与“多头监管”,以及瑞信事件中的监管责任分享深度洞察,内容分别刊载于21经济网3月17日《深度|透过硅谷银行的“一生” 看美国商业银行生态图谱》、3月20日《瑞信交易敲定:不论监管是否优待 挤兑的致命风险一直存在》。以下为芦弘涛观点摘录。

美国银行破产倒闭是常态

专注于每家银行倒闭细节的投资者可能会错过更大的图景。从逐步发展为“一家全能银行”,到经历挤兑、发布破产声明、至接受紧急救助,硅谷银行(SVB)在约40年的时间内走过了“一生”,成为美国商业银行业准入-运营-退出生态的缩影。

实际上,美国银行破产倒闭的消息并不新奇。

芦弘涛解释,根据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统计数据,2001年至今,美国处理问题银行共计554家,总资产逾7500亿美元。在美国,银行退出市场(破产、被接管和收购)可以被视作常态化的事件

美国中小银行更容易破产,是监管方式与市场机制结合的产物,严格的监管提高了银行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最低要求。对于达不到最低要求的银行,应当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实现行业的结构优化。

多头监管埋隐患

美国银行监管体系目前表现为双轨制,即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监管机构对各银行机构实施监管。同时,受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体制影响,美国银行监管体系又具有多重性的特征,银行监管机构众多,除州政府监管机构以外,联邦层次主要包括联邦储备体系(FED)、货币监理署(OCC)和FDIC三大主力监管机构。

芦弘涛介绍,美联储直接负责监管选择成为其会员的州级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办事处。美联储也是银行控股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监管者。对于银行控股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美联储除了审查其组建和扩张的申请,同时还要负责监督整个公司的运营情况。

自SVB内部崩溃以来,美国监管机构受到抨击。有观点认为,监管对“SVB”的盲目在一定程度上源于美国支离破碎的监管结构,这经常导致问题出现在部门裂缝之间。

芦弘涛指出,美国金融监管的机构设置致使“多头监管”成为最显著的一个问题,而多头监管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为,部门因沟通不畅而出现监管重叠与空白。与此同时,在危机到来时,复杂的监管机构层次使得难以有一个权威监管机构进行总体调控,风险管控或错失良机。

中小银行监管趋向悬而未决

2001至2020年,20年间,美国银行机构总体数量缩减近一半,从9,614家缩减至5,001家。

现代金融法案允许银行业混业经营后,大银行诸如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富国银行、花旗银行,都提高了非利息收入的中间业务,已经占到总收入的30%至50%左右。中小银行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支持这种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再加上更高的融资成本,导致大量的中小银行被吞并。

芦弘涛表示,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在反洗钱和法律合规上极大地加大了管理力度,中小银行难以负担此类支出,金融危机留下的坏帐同时也加剧了中小银行的负担。因此,美国金融监管部门的总体思路为抓大放小,更多是依靠市场机制,完成中小银行的优胜劣汰

在芦弘涛看来,SVB事件后,是否会收紧对中小企业的监督,取决于本次事件的后续进展。若危机进一步扩散,形成系统性风险,且最终产生重大影响,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势必在政策层面收紧监管。同样,若本次事件的连带效应得以遏制,监管部门还是希望依靠市场机制自行解决。

不过,继硅谷银行后,签名银行应声破产,这引发了全球银行板块的巨震,成为瑞信危机的导火索。

瑞信事件中的监管责任

当市场对银行系统的恐慌情绪还在蔓延之时,瑞士第二大银行瑞士信贷集团(瑞信)在延迟发布的2022年财报中自曝内控重大缺陷、存款和净资产流出等“家丑”,直接令其股价暴跌,信用违约保护成本迅速飙升。

为防止瑞信危机在金融系统蔓延,瑞士央行和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FINMA)果断出手,短时间内撮合瑞士第一大银行瑞银(UBS)以30亿瑞郎(合约32.5亿美元)收购瑞信(Credit Suisse)。

实际上,近年来瑞信因一系列丑闻、领导层变动和法律问题,一直都是FINMA与欧盟机构的核心监管对象。仅2022年,FINMA就对瑞信进行数次传讯。

这引发的一个问题是:监管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对瑞信危机负责?

芦弘涛表示,针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欧盟央行采取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原则实施监管;其他非系统性和中小银行遵循统一监管模式,并遵循银行自救优先的原则,在该原则下,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将优先提供救助支持。

另一方面,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欧盟成立清算基金,确保清算工作迅速开展;对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则是有序退出,各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可在此环节牵头,以资产转让或资产剥离形式,对于资产和业务进行转让或出售等。

芦弘涛指出,作为欧盟这样的组织结构,虽然有欧盟整体的金融监管体系进行宏观调控,但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在监管及风险应对方面更贴近前线

因此,瑞信作为全球顶级金融服务机构与欧盟排名第二的银行,瑞士央行优先提供支持,在监管政策和政府的支持下,引导瑞银对瑞信的收购。若瑞士监管当局未能成功化解本次危机,欧盟监管机构可能出手化解流动性风险,从更宏观的角度去避免风险的蔓延。

芦弘涛强调,在此宏观调控的模式下,瑞士本国可能无法更有效的保护本国资产。但不可否认的是,监管机构在SVB与瑞信等事件中做出了快速的响应,从而避免了银行及客户承受更进一步的风险

关于致同

致同成立于1981年,是中国最早和最具影响力的会计师事务所之一。依托深厚的专业知识、多年的经验积累以及丰富的国内外资源,致同能够为客户提供审计、税务、咨询、评估与估值、工程管理等全方位高质量服务,致力于提升品牌价值,成为值得客户信赖的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最佳商业顾问。

致同采用“全国一所”的集团化管理模式,目前拥有28个分支机构,300余位合伙人,6,000多名员工,其中注册会计师超过1,200人,注册税务师200余人,全国会计领军人才50人以及军工涉密执业人员120人。除北京总部外,致同在长春、长沙、重庆、成都、大连、福州、广州、哈尔滨、海口、杭州、香港、济南、昆明、南京、南宁、宁波、青岛、上海、深圳、太原、天津、温州、武汉、厦门、西安、郑州、珠海等全国主要经济带及重要经济中心都有坚实的根基,并持续深化全国服务网络布局。

致同坚持质量至上,恪守独立性原则,是首批获得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首批获准从事特大型国有企业审计业务资格及首批取得金融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同时也是首批获得H股企业审计业务资格的内地事务所之一,并在美国PCAOB注册。优质的执业质量和专业服务能力令致同赢得广泛客户群体的信赖,目前服务超过300家上市公司,上万家大型国有、外资及民营企业。

致同亦是国际专业服务网络Grant Thornton International Ltd(简称“GTIL”,中文名称“致同国际”)的全球第三大成员所。借助致同国际遍及全球147个市场的强大国际网络,致同能够为有跨境需求的客户提供其所需的本地化专业支持。同时,致同还可依托致同国际在全球各主要经济区设置的国际商业中心,以及在20多个国家设立的全球中国事业部,进一步整合全球优质资源,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发展保驾护航。


致同咨询合伙人芦弘涛:从硅谷银行与瑞信事件解读国际金融风险与监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