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情感与情感的贴合--《利兹与青鸟》以及其他

2022-01-10 14:06 作者:悠木阳菜大萌  | 我要投稿

      今天在电影院看到了《利兹与青鸟》,再次感到它是好的,是真的好。围绕它,已经有相当多精彩的分析[1]。实话来说,本文可能不如它们那么详实细致。笔者试图在此做的是,通过对比或类比,来展现一些《利兹与青鸟》中笔者认为精妙之处,并尽量分析它为何可以在这部作品中出现。

一、暂停与气氛的消解

         对比一些同样还不错的以人物情感为主线的作品,《利兹与青鸟》首先会在情感的高峰后,将镜头离开角色,给予了观众以喘息之机。这段看似多余的时间给予了画面外的观众以喘息的机会,能思考清楚这些言语背后所表达情感的含义,同时也为下一步情感走向平静做好了铺垫。例如《利兹与青鸟》的78:04-78:29[2],在希美说出那一句“喜欢霙的双簧管“之后,电影特意插入了她们所处的教室周围的环境。这里的画面当然也可以选择一直停在希美身上,表现她愣了一会儿之后再回答,但电影选择的方式更有助于观众慢慢理解希美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同时它也使得接下来的安排显得不那么“突然”。

        其次并且更重要的是,这之后希美笑了。这里的笑消解了弥漫在空气中过于沉重的气氛,让整个故事在接受前面情感的基础之上,重新回到了平静。这种手法与《来自风平浪静的明天》中,让光他们冬眠了5年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此时已经暂时说完了。想要过渡到接下来的故事,就必须对上一段情感做出某种“淡出”,但又不能够完全抛弃它。

        这个片段是充分体现这部作品定位的:这是两个人生活中一段波澜不惊的插曲,它并没有改变两个人之间亲密的关系,也没有改变两个人各自的性格。你只要是你就好,我也只要是我就好。在故事的结局,平静的生活还会继续,情感不再被诉说,但人物与观众都懂,有某种新的东西(它只是把话说尽后自然而然的理解)被建立起来了。

        把这两个手法结合在一起绝对不是常见的。这与作品背景&设置有关:首先这是一部发生在校园中的现实主义作品:校园意味着某个封闭的空间,在其中角色可以相信明天肯定会在同一地点,同一场所再次相遇;其次这部作品并不想展现生死离别/步入婚姻这样一锤定音的结局,这使得霙与希美不需要特别沉重的表达。这些保障了作品可以消解之前建立的沉重的气氛,可以花大量时间就在那里让两个人独白,可以在一个场景中展现非常多的细节。总而言之是,因为它的故事背景足够简单也不蕴含任何最终结束的标志,所以才能在一个场景中进行这么多东西[3]。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来看一下这样的故事设定为何影响表达手法。在同社制作的《紫罗兰永恒花园》剧场版120:00-125:00段,少佐与薇尔利特互相告白的场景。它就不可能采用《利兹与青鸟》这样的表达,少佐不可能在听到薇尔利特的告白后,与她抱在一起突然笑出来。他们相见的场景一定会浓墨重彩,并且绝不可能有喘息之机。因为在这部2季+2个剧场版的作品中,薇尔利特与少佐对于对方的情感都相当浓重:他们一起上了战场,互相保护,但在战后两人又无法相见;终于,在这部剧场版中,两个人相见,少佐又害怕自己不够格,然后在漫长的探寻与劝说后,少佐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这里没有消解气氛的可能,因为他们过往一起经历的都是战争,从而也就没有平静的日常可以回忆;这里又是开端,是两个人开始建立亲密关系的开端,从而也是一个必须认真面对的场景。所以最后少佐与薇尔利特的见面显得如此“激烈”,这是作品本身构造使得它可能的表现手法也会不同。

二、文学/童话

         《利兹与青鸟》中另一个精彩的手法是引入了童话。引入童话有3个作用:1. 它成为了角色表达情感的窗口,使得观众能“看到”不同情感发生的原因 2. 它提示了情感的变化,让观众做好准备去面对 3. 它成为了一种隐喻,这种隐喻本身就值得讨论

        从第一点来说,引入童话使得作品更简洁。简单来说,霙与希美对于童话情节的评论表达了他们对于对方的看法,这些情感因为她们自身原因没法很好展现在观众面前。以《利兹与青鸟》为例,片中童话帮助观众理解了霙不希望希美离开的心情:霙本身是一个沉默寡言又不善交流的角色,从而假如纯粹靠语言或肢体动作,她可能很难能让观众体会到她到底是怎么想的。童话故事则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情感:一个与霙完全不一样的利兹,她有相对丰富的表情与心理活动。这里霙只需要对这则童话的结局作出评论,观众自然能明白情感来源。这就像在《文学少女 绝望恸哭的信徒》中,美羽与康贝瑞拉完全不像,但是他们同样带给了心叶(乔邦尼)美丽的事物。这里假如不用文学/小说/童话是无法简洁地传达出来的:美羽本人是妒忌心叶的才能的人,作为观众的我们一开始可能很难能明白心叶为何对她有感谢之情。野村美月老师当然可以用大量的篇幅来建立起我们的想法,但它远没有使用文学作品来得简洁。

         第二点则建立在第一点基础上,只是此时情感转折处先在童话中展现。例如《利兹与青鸟》27:12-29:34,先是利兹对青鸟说:“希望你能留在我身边,永远,永远。”,之后就是故事中出现了霙空白的升学志愿书。

       这种用文学/童话做暗示的手法非常重要,因为童话是很“干净”的文体:在童话中,每个角色都可以向对方素直[4]地传达自己的感情,并且似乎有无穷无尽的时间可以让她们诉说;但是在现实中,你需要顾及人情世故,可能会有混杂有对他人才能的羡慕/嫉妒,有时又会错失表达的时机,有太多太多的可能了。拿童话的故事作为现实的提示,使得整个故事的情感线就变得很明确清晰[5]。在其他作品中也是如此。例如《悠久之翼》第一季11集15:42-17:34中,千寻写的小说实际暗示了她之后将抛弃她自己做好了铺垫。这种铺垫也是由于文学可以注视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独白(这个独白不需要与他人对话),从而把为何千寻选择抛弃自己写清楚了。

        最后是隐喻。有引用文学/童话之处一定会产生隐喻,对于这部作品中谁代表了青鸟,又有几个青鸟,笔者看到有大量围绕此的评论,但笔者本人不敢妄自给出某个确定性的答案。乔纳森·卡勒在《文学评论入门》中认为,任何评论都只是一种视角,你可以从它出发,但也要为其他视角留下空间。笔者本人在此只能推荐大家去看[1]中的几篇评论。

三、宽慰

        下面这些内容只是笔者个人看法(好像上面也是),但是既然写,那就要写得至少让自己满意/开心。

        这部电影给予笔者一种宽慰,两个性格非常不一样的人依然能成为好朋友,能相信离开了校园/某种封闭的场所后,她们之间仍有某种东西把她们联系在一起。这让笔者想起自己同样非常喜爱(甚至拿来做微信名)的小说《到灯塔去》。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伍尔夫问了这样两个问题[6]:1. 我们是否能在不牺牲个人个性特征的情况下,获得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关系/同情? 2. 个人是否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建立起某种秩序/平静?

        伍尔夫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能”,这与《利兹与青鸟》的回答是一样的。有趣的是,伍尔夫书中展现的两位角色也是性格大不相同:拉姆齐夫人感性,擅长社交;拉姆齐先生则理性,总是会打破周围人的幻想。但是他们两位之间却能互相尊重,互相结为夫妻。这并不代表他们之间“完美相合”:拉姆齐先生会在拉姆齐夫人说“明天会不会放晴呢?”时直言:“这个天,这个风速,明天一定不会天晴。”,但又会在想了一会儿后回答:“我还是去问问海边气象厅吧。”,他总是想向拉姆齐夫人索取同意。

        对于第二个问题,伍尔夫给出了略带悲伤的答案。拉姆齐夫人最器重的子女夭折了;她促成的婚姻破裂了;拉姆齐先生希望探究的哲学也没有探究成功。这些试图给世界于理性的规则的尝试大多失败了。但是伍尔夫没有给出一个完全否定的回答:故事的最后,莉丽的画完成了;拉姆齐先生与儿子詹姆斯和解了;拉姆齐一家也最终到达了灯塔。尽管个人能力终归有限,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暂时找到心灵安心之处。这也是我对《利兹与青鸟》的看法。尽管故事远没有结束,希美与霙的未来还是如此不确定:她们真的能继续友谊吗?也许能也许不能。但是在此时此刻,在这部电影结束之时,我们与她们,一起来到了心灵暂时平静之处。

四、结论

        如果要概括本文的目的,那就是试图去分析,为什么《利兹与青鸟》是可能的?为什么它可以运用这些手法但是其他作品就不太可能?当然笔者个人能力终归有限,远远无法完全展现这部优秀的作品何以可能。

        维特根斯坦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人们的情感就像盒中之物,我们可以谈论包裹它的盒子如何漂亮,如何坚固,但永远没法打开盒子,让别人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笔者个人深感如此,笔者可以看/写无穷无尽的文字来分析这部作品的分镜,音乐,表达手法,结构等等,但笔者总是感到没有说完,总有一个间隙等着填补。可能这就是fan吧。


[1]. 重点推荐https://zhuanlan.zhihu.com/p/51649835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4282069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2844917?spm_id_from=333.999.0.0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5519051/、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b411S7Jv/?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0以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9976682等等。实在是有太多优秀的文章了。这些文章中对于细节精彩,精妙并且详细的解读让笔者学习了很多。

[2]. 这段演出近乎25秒,我想看过的人都会注意到它的长度。另外类似的例子还出现在72:19-72:45。

[3]. 这绝对不意味着,这样的作品都可以做成《利兹与青鸟》这样。这就像同样是写命题作文,有的人会写的很简洁明快,有的人就会长篇大论一样。

[4]. 这个词表示天真的,同时又可以是坦率的。

[5]. 至少对于笔者这种钝感的人来说,倘若单纯展现霙空白的升学志愿书,笔者可能一时半会儿理解不到它。

[6]. 这本书的解读远不止于此,笔者只是选了觉得与本文相关的2个点。


情感与情感的贴合--《利兹与青鸟》以及其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