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步兵编制角度谈谈美、俄、中三国的通用机枪
正如一个经常被提到的环保概念一样: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武器也是一样,一个国家的军事建设的需求,决定了一个国家军火采购和军备研发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分析一个国家重视什么装备,不重视什么装备,往往得从一个国家的需求和编制制度谈起。
在20世纪初,各国自动武器装备逐渐分化为轻重机枪两大门类。重机枪一般为步兵营、团(二战后降低到连)的火力中枢,负责1500米内压制火力,装备三脚架,大量弹药,持续性对敌人进行压制;轻机枪则为连,排的行进间伴随自动火力(后来降低到班),使用两脚架便于机动,和步兵分队一起跃进,对友军进行伴随火力支援。因此,在那个时代的进攻理论中,往往是步兵分队在后方的大炮执行完火力准备后,在炮兵营的徐进弹幕和己方营团级三脚架重机枪的掩护下向前推进,直到锋线离开本方固定火力支援范围停止,然后步兵就地掘壕,以轻机枪继续压制,同时后方重机枪开始拆装向前运输,重新架设后掩护部队继续推进。
由于重机枪的强劲火力,英法在一战后的《凡尔赛和约》中严禁战败的德国持有三脚架水冷重机枪。德国人被迫以各种手段绕开对他的管制,于是便以两脚架轻机枪为名发展新的机枪,但这种机枪预留了三脚架的安装接口,在装载三脚架,配合快拆枪管后,这种机枪又可以实现堪比水冷三脚架机枪的压制火力,这种“轻重两用机枪”以他的“通用性”,又被冠名“通用机枪”。至此,现代机枪基本定型。
在二战的编制序列中,一般步兵班(中国由于装备落后,步兵排以上才有机枪)会装备一把两脚架的轻机枪,一般为2人组合,一人为正射手,带枪和部分弹药;一人为副射手,带备用枪管和更多的子弹。当正射手伤亡时,副射手则接替射击;如果两人都不能作战,步兵班其他人员接替射击,如德国步兵班一般是班长和副班长持MP40冲锋枪,步兵持98k步枪,还有两名(有时是3人)机枪手,持有1挺两脚架MG34/42机枪。在连和营一级,则保留了一战的重机枪班编制,如德国连队里的机枪排有若干个机枪班,一个班有4-6个人,拥有一把加装三脚架的MG34/42重机枪和大量弹链。虽然表面上步兵连和班级都是MG34/42通用机枪,但连级机枪因为有三脚架,所以能够保证1200-1500米射程,而班一级两脚架只能保证600-800米射程,所以二者是不能完全取代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冲锋枪,自动步枪,装甲车开始投入战场。由于装甲车能够携带机枪和大炮,而且速度远远比人力携带的重机枪移动快捷,所以二战中后期开始,三脚架重机枪重要性逐步被步坦协同的装甲车、坦克上的机枪所取代。


虽然坦克部队的使用使得步兵中重机枪的重要性不如以往,但由于冷战后各国大量裁撤装甲部队,步兵也向高机动、特种化发展,因此现在美军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军队仍然大量存在不依托装甲力量(尤其是重装甲力量)而遂行作战的情况。在这样的作战情况下,步兵连一级仍然需要持有一些三脚架的中口径机枪。根据2017年美国编制表,美军每个连装备了8挺m240机枪,营武器排装备4挺M240机枪,武器连装备8挺M240机枪,四个连及营部连共装备挺36机枪,美军一个正常营12个步兵排,每个排可以获得3挺M240,以及每个连可以获得一挺带有三脚架的M2支援。
每个 M240机枪组编制有3人: 射手, 负责携带枪支和射击; 副射手, 负责携带三脚架, 战时负责更换弹链和枪管; 弹药手, 带备用弹药和步枪,负责警戒,一个机枪班有两个对等火力小组,故美国一个机枪班拥有2挺三脚架的M240,不过加强给步兵排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M240射手会选择用两脚架行动。

2002年4月,纳提克士兵研究中心(英语:Natick Soldier Center)所公布的一份"阿富汗的经验研究报告"(英语:Lessons Learned in Afghanistan)的文件,当中包括在阿富汗作战的美军士兵对M240B使用的经验通用机枪与教训总结:
17℅的受访士兵表示曾用M240B与敌军交战。
42℅的受访士兵表示在阿富汗不容易得到后备配件(包括枪管、弹簧、小型插销、射角限位器的锁位杆、护热板、阻铁轴、后备枪管袋、保养工具)。
1名受访士兵报告在战斗中曾经发生了一次上双弹的故障。
50℅的受访士兵认为需要有更好的携带弹药的方法(弹袋或其他装置)。
100℅的受访士兵对这件武器有信心。
82℅的受访士兵感到他们的M240B是可靠的。
建议:改进背带;设计更轻便更耐用的三脚架,改进枪管护热板使之更耐用。
2003年5月15日,由美国陆军LTC·吉姆·史密斯中校公布了一份"伊拉克自由行动士兵计划执行办公室的经验研究调查报告"(英语:Operation Iraqi Freedom PEO Soldier Lessons Learned)。报告当中提出了以下对M240B的意见:
士兵们对这件武器充满信心。再一次,绝大多数的意见都是肯定它的正面意见。大多数的负面意见都是与辅助枪手的负荷有关。士兵们建议采用较轻的材料以制作三脚架。辅助枪手的装具袋由于没有整合到MOLLE的剩余可用位置上,因此不容易携带,而且尼龙袋在接触到其灼热的枪管时还会融化。其他的建议还包括增加像班用自动武器(英语:SquadAutomaticWeapon,简称:SAW)那样的伸缩式两脚架、把枪管隔热罩固定和增加能携带300-400发弹链的弹药携带系统。
根据这两份作战数据,虽然多数情况下M240仍然以两脚架模式作战,但三脚架的使用频率还是相当高的,根据这一点可以判断,在美国的使用中,通用机枪是一种“以三脚架机枪编制为日常编制,实战使用根据情况在两脚架和三脚架机枪切换”的武器。

苏联的情况和美国相似。在50年代的装备改革中,苏联将连一级的机枪更换为RP-46,营一级继续保持SGM重机枪,同时苏联创设了“班用机枪”这个类别,使用RPD班用机枪。后来,苏联PK机枪服役后,苏联在连一级配备两脚架的PK,在营一级配备三脚架的PKS。


随着苏联摩托化的改善,1960年以来苏联基本上做到了普及装甲输送车。由于装甲输送车和步兵战车配备非常广泛,上面携带的机枪足以满足苏联步兵乘车作战的需求,所以苏联机械化部队基本上取消了连、营PK机枪,这时候步兵的自动火力仅限于AKM/AK-74,和作为班用机枪的RPK/RPK-74。但到了阿富汗战争时,由于阿富汗的山地作战不利于摩托化部队展开,同时5.45子弹山地作战射程不足,苏联又不得不把PKM机枪装备了回来。

1983年开始苏军步兵分队进行了编制改革,加强轻武器火力,每个BMP摩托化步兵连增加1个机枪排,下辖2个班,每班1车7人3挺轻机枪状态PKM,2人一组,每枪带弹750发;也就是每个摩托化步兵连有6挺轻机枪状态的PKM;搭载BTR装甲输送车的摩托化步兵连因为缺少车载反坦克武器,所以不是增编机枪排,而是增编机枪-反坦克排,装备3挺轻机枪状态的PKM和3具9K111“塞子”轻型反坦克导弹。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苏联在阿富汗恢复PKM的编制时,考虑到乘车部队仍然有装甲车的火力支援,因此苏联在连队机枪班配备的PKM仍然以两脚架的轻机枪部署,和美国标准编制含有三脚架,实战中灵活在三脚架和两脚架间切换完全不同,等于是苏联恢复了50年代的连属轻机枪,但没有恢复营属重机枪。

中国的情况则比较特殊。首先,中国在五十年代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时,确实是承袭苏联的建制配备了营属53式重机枪(SGM),和58式连用机枪(RP-46,捷格加廖夫最后的作品,可看做换了弹链的DP-27机枪)。中国的步兵班也是二战后苏联的编制,即只有正副班长持有56式冲锋枪,其他人持有56半自动步枪,还有2名56式班用机枪射手。

但到了1960年,随着中苏决裂,中国的步兵班走上了一条和美俄截然不同的路线。首先,国内由于热衷于精确射击,厌恶精度不足的56式冲锋枪,因此中国以56式半自动为核心开始设计“步冲合一”,即保持56半自动步枪的精度和刺刀格斗性能,同时加上56式冲锋枪的连发能力。这一个设计成果即是63式自动步枪,也是中国第一款名为自动步枪的步枪。


同时,中国机枪部队也在积极追求世界潮流。由于中苏交恶,中国未第一时间取得PK机枪的技术,因此中国利用手头的技术,开发出了67式轻重两用机枪。

不过,由于1960-1976年时代中国因为各种运动,军事装备质量下降,中国列装部队的63式自动步枪和67式机枪发生了多起安全问题,因此部队甚至喊出“还我半自动”的口号。因此,中国在1979对越反击战中,被迫重新启用56式枪族,部队恢复为56式编制,因此也恢复了53式重机枪作为营连属机枪的角色。

根据一份文件,当时一个营属重机枪班的人员职责分配和负重如下:
步兵营重机枪战斗班负荷情况分析,当年我军重机枪战斗班在对越作战中:全班共七人总负重量为:466斤。
1、班长必须携带56式冲锋枪,子弹150发,手榴弹4枚,大锹,7.62重机弹250发,防毒面具,挂包,雨衣,水壶,压缩干粮及米袋,总负重达66斤。
2、一枪手,重机枪身,砍刀,手榴弹4枚,防毒面具,挂包,雨衣,水壶,压缩干粮及米袋,总负重达57斤。
3、二枪手,重机脚架(53式重机枪原本是苏联特有的轮架,后来国内也开发出专用的三脚架,越战两种都出现过),砍刀,手榴弹4枚,防毒面具,挂包,雨衣,水壶,压缩干粮及米袋,总负重达66斤。
4、三枪手,机枪防弹板(苏联M1910至SG-43独有的设计,可以有效抵御破片和千米外子弹的射击),砍刀,手榴弹4枚,防毒面具,挂包,雨衣,水壶,压缩干粮及米袋,总负重达66斤。
5、副班长,备用枪管,零件包,重机弹一箱,手榴弹4枚,防毒面具,挂包,雨衣,水壶,压缩干粮及米袋,总负重达72.5斤。
6、弹药手两名,各携带重机弹2箱,大镐,战备盆,手榴弹4枚,防毒面具,挂包,雨衣,水壶,压缩干粮及米袋。
步兵营重机枪战斗班,单兵负重人均达66.5斤。
由于53式重机枪重量过大,步兵营的机枪班往往出现人员体力不支,掉队的问题,但这次战役之后,67-2式重机枪和引进的80式(PKM)并未成为新一代的通用机枪。原因有多方面的:
第一,由于7.62*54R是凸缘弹,而且53式是苏联战前的57-N-323子弹,性能早已过时,甚至还不如中国预研的5.8mm重弹,所以在越战后不久53式子弹整体停产,因此中国撤销7.62*54R机枪已成为定局,自然也无必要生产全新的7.62*54R枪械;
第二,中国受到“中口径无用论”的影响,认为7.62通用机枪重量过大,相同人员携带弹药不如5.8的多,同时在两山轮战时双方多用大口径武器对射,7.62机枪无法承受和对方12.7乃至23机炮对射的压力,因此中国倾向于为步兵连机枪班配备更强的重机枪,即后来的89式12.7重机枪。

因此,中国在90年代后放弃了7.62机枪在营,连火力排的地位。但是,88式通用机枪服役后,一些研制时未暴露的问题暴露出来,最重要的莫过于它的800米外压制火力严重不足。



从弹道下落表上,似乎5.8mm的“重弹”比起7.62还不太差,但从保存的动能上,两者就差大了。


上述数据均来自于https://www.thefirearmblog.com。
由数据可见,5.56/5.8子弹虽然弹道下落不亚于7.62全威力弹头,但是末端动能比起7.62差距很大,在1000米上,5.8重弹仅有不足250J的动能,不足7.62全威力弹药的一半。由于动能的不足,末端受到风偏的影响会急剧放大, 同时也无力击穿防弹衣和装甲车的外壳。因此,现实中,88式通用机枪实战距离便缩短到了600米左右,而这个距离,对比95-1式班用机枪发射的DBP-10式子弹,已经毫无优势可言。
那样一来,花费3-6个人才能伺候的三脚架88式通用机枪,对比仅需2人,甚至可以1人操作的95式班用机枪便毫无优势。88式无论是伴随机动的灵活性,还是阵地中央的火力压制距离,都无法胜任,所以90年代末生产了不足1000把,便匆匆停产了,与之一起消失的还有中国连级通用机枪班这个编制。因此,至2017年,中国每个连只剩下2挺89式重机枪的重火力,没有95式班用机枪和89重机枪的过度火力。虽然远程对射的威力因89的存在不至于下降,但持续压制火力却远远不足。因此,2020年随着中国DJP201的出现,中口径机枪回归已成为定局。

当然,如果把眼光放的更加长远,就会发现“通用机枪”远不是一个中口径的轻重两用机枪。现实中,考虑到机械化步兵和车辆的协同,和后勤的成本效应,坦克机枪应当尽可能保持和步兵武器一样的口径,也应该保持通用设计,以便必要时互相通用。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坦克机枪以M1919为基础,苏联DT坦克机枪以DP27为基础,德国也用MG34武装自己的坦克。只有英国不同,由于他们坦克配备的BESA机枪来自于捷克斯洛伐克,原版用的是7.92德国毛瑟无凸缘子弹,无法换成英国7.7凸缘子弹,因此英国整个二战都必须以缴获的德国子弹武装坦克,这导致后勤的极大困难。因此二战后,各国基本沿用了这个思路,如苏联SGT坦克机枪,PKT坦克机枪,以及NST防空机枪,KPT车载反装甲机枪(BTR主炮),以降低后勤成本。
但中国由于武器部门存在的隔阂一直存在,在60年代研发67式轻重两用机枪时,并未同时考虑59坦克的换装,因此59一直沿用SGT发展的58式坦克机枪;70年代步兵分队设计轻量化高射机枪时,设计的77式高射机枪也未成为中国新一代坦克车顶机枪,也没成为中国步兵分队的平射重机枪,坦克车载机枪最后选择的是W85发展而来的88式高射机枪,步兵分队则是借鉴了NSV的设计的89式重机枪。在80年代论证7.62弹药应退出步兵分队时,并未通知坦克部门同时修改,以至于80年代53弹停产后,中国坦克工业一直为中国85,88,96,96A,99等坦克和大量步战车生产PKT发展来的86式坦克机枪,直到2010年发现没有弹药后,才换成88通用机枪发展来的5.8车载机枪。而实际上,5.8子弹不足800米的有效射程并不能适用于坦克并列机枪,2016中国坦克两项改用96B后,并列机枪远距离打靶成绩比起过去就有显著下降。更要命的是,5.8通用弹的研发同样是步兵部门提出,设计的10式通用弹由于弹体设计和88机枪弹差异很大,不能应用在88通用机枪和生产更多的5.8坦克机枪,所以中国被迫延缓了88机枪弹的停产,在朵应贤2016年采访中曾痛心疾首说过“目前只剩下有病的通用弹”,而这种问题,恐怕也是促使中国铁了心开发一种真正通用在步兵,车辆和直升机等不同平台的“通用机枪”的核心原因。毕竟,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在装甲车,直升机大量配备后,步兵分队持有的中口径通用机枪重要性远不如载具的机枪,苏联上百个师配备在步兵里的PKM机枪,生产配发数量也远低于车载的数万把PKT机枪——毕竟,苏联一个步兵班乘坐的BTR或BMP装甲车,就有一把可以拆卸的PK车载机枪。
因此,一款真正好的通用机枪,必须是适用于多个平台,才能号称“通用机枪”。

所以,一个国家发展武器很大程度取决于它看待战场环境的角度和切入点,在冷战中假想的大规模机械化野战中,三脚架中口径机枪面对装甲车的机枪的竞争,可能不是那么合适,但在阿富汗,两山轮战的据山对射中,三脚架机枪却是不可缺少的中枢火力。因此,没有真正被淘汰的武器,只有不断转换的环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