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藏融入中华绝非偶然,地缘特点决定土地归属,从吐蕃王国讲起

2021-06-20 14:12 作者:热带榕树  | 我要投稿

“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今君渡沙碛,累月断人烟。”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本篇讨论古代西藏的地缘。

以上四句诗,是唐朝与吐蕃交战时,著名诗人杜甫送友人从军时所作。

西藏地形图

可是翻阅历史文献我们也很容易发现,除了唐朝,古代西藏地区的存在感历来都是很低的。

那么吐蕃为何会突然崛起?青藏高原又是如何融入华夏版图的?这些问题还是要从地理与自然环境中寻找答案。

一、封闭之地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其范围主要包括今天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部分地区。

从地形上看,这片广袤的土地可谓气象万千,高原、山脉、河谷、盆地等等交错并存,极其破碎复杂。

不过大方向上看,这些杂乱的地貌大致可以划分为四大板块。

如图所示,依次为藏北高原、喜马拉雅高山区、藏南谷地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众所周知,中国的板块由西向东呈三级阶梯,海拔逐次下降,巧合的是青藏高原也同样如此!

最西边的藏北高原平均海拔约4500米,中间的藏南谷地约为3500米,到了最东边的藏东高山峡谷区则在3500米以下。

这意味着青藏高原整体向东倾斜,地缘板块上刚好与四川、云南等省份进行了完美的衔接。

与之相比,从西藏南下进入印度半岛则会遇到一个断崖式下跌的区域,极大增加交通难度。

当然,如果讨论交通状况,所谓地缘板块上完美衔接所起到的作用也只是相对的。

青藏高原北部以昆仑山脉为界,几乎断绝了与新疆地区交流的可能性。

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也是雄伟壮丽,可以称得上青藏高原与印度半岛间的天堑。

东部方向上虽然海拔高度与中原王朝的四川、云南等地接近,但横断山脉同样很难逾越。

所以在吐蕃崛起前,中原王朝对西藏的了解几乎为零,史书上也是草草标注个西南夷了事。

汉武帝倒是对自己帝国西南方向究竟有些什么很好奇。

《史记》记载,汉朝曾经派出四支探险队从四川出发向西探索,结果:

“皆各行一两千里。”

往西北走的被氐和榨阻拦,往西南走的被嶲和昆明阻拦,这些地方到底在哪儿今天已经很难考证了。

总之钱没少花,路却没走通,最后只能放弃,所谓:

“汉欲通西南夷,费多,道不通,罢之。”

也正因如此,西藏与四川、云南地区板块衔接的优势要到吐蕃崛起后才逐渐发挥出来。

吐蕃武士

随着战争、交流和贸易,自唐代开始,青藏高原至印度、新疆、中原的路线先后被凿空。

具体大概有四条线路:

西北路线,从西藏出发跨过昆仑山抵达新疆于阗,再从新疆往中原或者中亚走。

历史上这条路只发挥了很有限的作用,上篇讲过了,吐蕃军队经常从这儿冲出去和唐朝争夺西域。

于是唐朝干脆在于阗设立军镇,重兵把守,把通道基本堵死了。

南部路线,也叫泥婆罗道,从西藏往南翻过喜马拉雅山进入印度半岛,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走的就是这条路。

不过能走通并不代表好走,唐代高僧道宣曾在《释迦方志》中对此进行描述:

“经十三飞梯,十九栈道,又东南或西南,缘葛攀藤,野行四十余日,至北印度尼泊罗国。”

与之相比,剩下两条路线都是沟通西藏与中原的,虽远称不上平坦,却也比前往印度半岛轻松容易得多。

东南路线,别称茶马古道,从藏东高山峡谷区出发,经康定前往四川和云南。

东北路线,也叫唐蕃古道,从西藏至青海湖过河西走廊,最后至西安。

更重要的是这两条路包含众多子路线,比如唐蕃古道分南北两线,走向大概和今天的川藏公路南线、北线重合。

茶马古道你几乎可以看成一张交通网,具体线路可以参考滇藏线。

综上所述,当吐蕃王国从青藏高原冲出来时,与中原的交流程度必然远远高于印度半岛。

地形很大程度上决定历史走向,西藏融入华夏文明绝对不是偶然。

现代学者曾对唐朝、吐蕃的官方交往进行过统计,据《唐蕃交聘表》相关数据。

唐代有文献记载的200多年内,双方使节来往近300次,这还不包括民间自发组织的贸易!

吐蕃的官职、律令,乃至于西藏传统的藏医、天文、数学等等几乎都受到唐朝的影响。

文成公主入藏

这种现象当时就有人意识到了,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就曾感叹道: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至于印度文化对藏文化的影响,当然也有,不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比不上中原王朝。

这个问题要很多学者都论证过了,篇幅有限,不多赘述。

暂时只纠正一种错误印象,有些人会认为佛教是印度对西藏最成功的文化输出。

事实上最早将佛教成功传入西藏的反而是唐朝。

根据现存藏文史料,大概在中原南北朝时期,有个叫拉脱脱日年赞的赞普正在皇宫中端坐。

突然间天降祥瑞,然后梵文佛经伴随着鲜花彩虹从天而降。

这是目前发现的佛教入西藏最早的文献资料,近似神话,估计是印度早期有僧人北上传教留下的传说。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200年后的松赞干布时代,吐蕃从上到下信仰的还是苯教。

直到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汉传佛经,佛教才迅速兴旺了起来。

当然此后漫长的岁月里,偏向印度风格的密宗战胜了中原禅宗,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二、虚弱的高原

因为地缘,西藏地区在文化属性上明显偏向于华夏文明。

这对青藏地区融入中华版图显然是有利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上文主要针对高原的封闭性进行讨论,接下来,我们将从其本身的自然环境入手进行阐述。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

高原地带历来都是自然生态脆弱,生存环境艰苦的代名词。

根据公开的资料,目前西藏自治区在现代技术加持下,总计拥有耕地500多万亩。

如此稀少的产粮区肯定是养活不了多少人的,人少就意味着自我维持能力弱,难以形成足够强大的力量。

所以在绝大多数历史阶段,青藏高原都没有出现足够威胁中原王朝的势力。

吐蕃是特例中的特例,根据唐朝气候记录,当时长安曾出现全年无冰的状况,皇宫内甚至可以种植柑橘。

藏文史料里虽然缺乏相关记录,但考古中却发现了不少端倪。

例如青海都兰戈壁上发现的上千座吐蕃墓葬,大多用柏木构建,少的二三十根,最多的用了上千根。

时间越往后,墓葬使用的柏木越细,时至今日,干旱气候下附近几乎全部沙漠化没有树木能够存活。

显而易见,当时温暖的气候让青藏高原粮牧区迅速扩大,人口激增。

根据西藏史书《五部遗教》记载,当时吐蕃军队多达46万。

中原《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也有众多吐蕃出动数十万军队作战的记录。

有时候唐军打了胜仗,动辄缴获几十万牛羊,例如开元年间的临洮之战:

“斩首万七千,获马羊无虑二十万。”

据此现代比较流行的估算认为,当时吐蕃人口大约在800至1000万之间!甚至有可能超过了1000万!

等温暖期结束,吐蕃崩溃,青藏高原再次回归历史常态。

元朝和清朝都对西藏进行过人口普查,当然数据比较粗糙。

元朝的《汉藏史集》记载人口总数为13万户,清朝《第五世达赖喇嘛传补遗》记载约为10万户。

总之不管按照哪种计算方法,古代西藏除了吐蕃时代人口都很难超过100万。

人口少则力量衰弱,力量衰弱则无法输出秩序,长此以往你只能接受外部势力的秩序输入。

三、秩序

西藏地区第一次融入中华版图得益于强悍的蒙古铁骑。

不过仔细研读史料你会发现不管是元朝还是后来的清朝,统一西藏是几乎都没费多少力气。

以忽必烈为例,元军开进西藏时,整个高原到处都是以寺院为核心的碎片化城邦。

这同样跟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有关,以吐蕃发源地雅砻河谷为例,地形上大概是这样的。

其实整个西藏的宜居地带差不多都与之类似,青藏高原本身就很封闭,其内部的居民点同样闭塞。

就算不考虑人口问题,破碎的聚居点也不利于大一统。

吐蕃时期,西藏建设了被称为“飞鸟使”的驿站沟通各地,到了忽必烈时代人口锐减让整个系统全部废弃。

为了提升对青藏高原的治理力度,《汉藏史集》记载元朝花费大力气重建驿递,所谓:

“仿照汉地驿站之例,设立驿站。”

历史演进到这个阶段,不仅仅是文化,西藏自身的统治秩序也开始依托外来力量输入了。

蒙古军入藏

总而言之,西藏地区向东倾斜的高原地貌,决定了其与华夏文明交流的可操作性远远高于其他方向。

如果不考虑吐蕃王国这样的特例,高原脆弱的生态也在力量对比上决定了西藏只能融入中华版图。

总而言之,从地缘上讲,青藏高原成为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必然性,而绝非是什么偶然事件。

参考资料:

《史记》

《新唐书》

《旧唐书》

《陇西行》

《资治通鉴》

《汉藏史集》

《五部遗教》

《释迦方志》

《唐蕃交聘表》

《第五世达赖喇嘛传补遗》


西藏融入中华绝非偶然,地缘特点决定土地归属,从吐蕃王国讲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