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修订本真题题库及答案!

2023-02-17 14:09 作者:她叫胡小猫乆  | 我要投稿

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修订本真题题库及答案简介:

本文为节选,源自攻关学习网完整版,题库含真题/章节课后习题/答案解析/模拟考试(具体请查阅),每年进行更新。

资料全称: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修订本)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注:本文为资料汇编,完整版查找见文末!

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修订本真题题库摘录:

1、论述题:试论新闻采访的工作原则。

答:记者是社会活动家,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采访的工作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新闻采访的根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党性原则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一大特点和优点。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要求我国的新闻媒体在思想上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以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新闻工作的准绳。它要求:

①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群众的实践行动;

②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因此作为新闻媒体的主体的记者必须坚持党性,增强党性,服从党的领导,坚持不懈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正确认识记者的地位和作用,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充分发挥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作用。

(2)西方新闻界对记者的工作有“无冕之王”论和“第四等级”(与行政、司法、立法并存)论等说法,片面夸大了记者的地位和特权,必须清醒地认识它的虚伪性。

(3)新闻采访的具体工作原则。

除了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在新闻采访中还有一些具体的工作原则:

①实事求是的真实性原则

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也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新闻报道与一般的文学作品最大的不同是新闻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是在社会生活当中实实在在存在的。

要把握好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而言,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应注意掌握好以下三个界线:

a.“报道思想”与“主观框框”的界线

报道思想,是新闻机构对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宣传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实施的设想,包括报道的目的、预期效果、内容重点、范围、步骤和要求,是编辑部具体工作计划的指针。报道思想明确,有利于采访进行,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观框框则是脱离客观实际的想象和主观臆测,不管事物如何发展,都纳入主观构想的框框,犯主观性和片面性的毛病,属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的界线

客观报道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运用客观叙述的方式表达事实和意见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二是指尊重客观实际,经过充分调查,如实反映事实真相的一种报道形式。

“客观主义”要求记者在采访报道的时候,尊重客观事实,忠于客观事实,这一点是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是值得借鉴的。但是,“客观主义”将“客观”绝对化,完全忽视了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的“主观性”,这是错误的。

c.“选择角度”与“乱扭角度”的界线

“选择角度”是在从事采访报道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主题思想,以新闻事实为基础,从新闻事实的某一个最有利的角度来进行采访报道。角度选择的好坏,很能体现一个记者的水平。“选择角度”并不是“乱扭角度”,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别就是,是否以事实为基础。

②依靠领导的组织原则

依靠领导是采访的组织原则,是指记者在采访中坚持党性原则在组织上的体现,也是记者完成报道任务的组织保证。记者在采访中依靠领导,能及时了解“面上”的情况,掌握典型,能得到工作中的许多具体帮助。

在新闻采访中依靠领导的方法:必须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这要求记者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不能违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跟自己工作范围内的同级党政机关保持联系;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要尊重、依靠基层的党政机关;不但要做好党中央的“耳目”,而且也要当好基层党政机关的“耳目”。

③执行政策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和“喉舌”,应积极宣传并认真执行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这也是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切新闻采访报道活动,都要在法律的权限范围内进行,严格执行各项方针、政策,任何新闻报道都不能与党和政府的政策相抵触。记者要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某些条文,生搬硬套。记者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优势,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创造性地、艺术地进行宣传。

④内外有别

新闻采访是有组织、有领导、有纪律的活动,哪些可以采访报道,哪些不能采访报道,要严格注意,“内外有别”,“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a.内外有别,首先是指某些事实是不能公开的。一些不适宜于公开报道的情况,只允许写成“内参”。一些机密部门不允许记者涉足,对此应表示理解。

b.一些事实并不适宜马上向外界报道。对于一些敏感、重大的事件,要及时听取上级领导的指示,在把握好口径的同时还要注意报道时机。

c.对于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一些灾难事件,记者是有责任、有义务让受众在第一时间知道的。

2、简答题:消息和通讯的区别。

相关试题:

(1)简述消息和通讯的不同特点。[山东师大2016年研]

(2)简述消息与通讯的关系。[陕西师大2016年研]

(3)比较消息和通讯的写作特点。[复旦大学2015年研]

答:消息是指迅速、准确、简要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是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文体。消息和通讯的区别在于:

(1)从文体特征来看

①消息体裁较为简短,通讯报道详细、深入、完整,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通讯可以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读者渴望知道的详细信息加以整合。

②消息中的事实较为中性客观,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它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原生形态,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通讯报道把人们熟悉的生活和不熟悉的新闻现场推到读者眼前,使读者在认知中形成自己的体验,比消息能更多地触动读者的感官。

③通讯的文体比消息自由。消息往往有固定的格式,如“倒金字塔结构”,而通讯有些类似于散文体,在表现形式上给予作者很大的创作舞台,各种笔法,各种结构,各种风格,都可以容纳在通讯这种文体中,相当自由洒脱。

④消息是一些零碎的事实,通讯的主题鲜明、结构完整。通讯是作者通过一根主线把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有粗有细庞杂的事实材料串起来的文体,文章中的每一个素材——无论什么样的事实材料都是对主题有用的,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结构完整、严密,不容任意拆散。

⑤相比于消息,通讯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通讯内容丰富、题材广阔,需要作者对素材有强有力的把握。如何表现这些事实,完全受记者主体意识的支配。作者的主体意识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a.作品有鲜明的主题;b.作者常常以情动人。

⑥通讯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消息则多用概括性手法叙述事实。消息文字要求简练明快,因此,常用概括叙述的方法;而通讯的素材比较详细,因此多用详述、白描手法再现事实,强调事实的生动性和可感知性。

⑦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稍差。通讯要求更详细、更深刻,记者需要有一个采集选择和认识的过程,写作上也需要用比消息更长的时间。

(2)从社会功能来看

①通讯比消息更具可读性,它既能像消息那样传播信息,也能传播情感。可读性一般指具有可感受性,是指一篇报道拿到读者面前,报道中的白纸黑字不仅向读者传达理性的逻辑信息,即有用的信息。而且可以触动读者的感官,使读者阅读报道后不仅仅是得知了信息,还能够“感受”到报道中的事实。

②通讯的可感受性往往比消息强烈。在这一点上,通讯这种载体在传播过程中更类似文学作品,即它有两条传播的信道,一条像消息那样传播信息,还有一条是看不见的信道——情感的传播。

……

>>>本文为资料节选汇编>>>完整版载于攻关学习网>>>每年更新!

>>>资料查找>>>同名网站/公众号【攻关学习网】>>>查找>>>

>>>或直接点击/复制/搜一搜/下方网址查找  

http://ggw.100xuexi.com

注:本文为资料汇编,完整版查找见文末!


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修订本真题题库及答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