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故事】1918年,德国暴风突击队员的新式自动武器
1918年4月12日-4月18日,在“皇帝会战”第二波攻势:“乔其纱”期间,英国陆军某部在法国境内一个名叫“莱斯”的村镇与进攻的德军突击队员爆发了多场战斗。
参与此战的英国陆军中校【G.S.哈奇逊】多年后回忆称当时德军突击队员渗透到了他们机枪阵地的缝隙中,并使用“机枪”向他们猛烈扫射。哈奇逊中校和战友们“匍匐在地,十指抠住泥土,肚皮紧紧地贴住地面向远处爬行以躲避猛烈的子弹。”
哈奇逊中校当时并不知道,那所谓的“德军机枪”其实是一种更加轻便的新式单兵自动武器:MP-18/I冲锋枪。

1917年9月,德国陆军中将【奥斯卡.冯.胡蒂尔】为打破堑壕战僵局,提出了所谓的“渗透战术”,这种战术认为,在己方大部队发动全面进攻前,先派出拥有各类特殊武器的突击部队进行高密度的小型渗透突击,他们会破坏敌军指挥系统和通讯系统,将敌军分割孤立其来,然后继续高速突击,尽可能渗透到敌人的炮兵阵地。随后,普通步兵部队会负责跟进,巩固占领区并肃清可能存在的残存敌人。
事实上,早在1915年5月,法国陆军上校【安德烈.拉法格】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战法,可惜英法两国的高层都是煞笔,根本不重视。德军不久后就在缴获的法军手册中发现了这个战术,认为其相当有研究价值,然后还意外发现第5集团军教导队总指挥【威利.罗尔】也有类似设想。罗尔上尉也因此成为了未来的渗透战术中提起的“突击部队”:暴风突击队的奠基人。
到了1917年春季,德军已经组建了17个精锐的突击营,这些部队在实战中往往会在夜色&烟雾的掩护下渗透入敌军阵地,破坏铁丝网、机枪据点、指挥所,协同普通步兵的大规模进攻。
然而,暴风突击队员们普遍指出他们需要一种足够轻便、足够可靠的中近距离武器,以协助他们有效的打击堑壕中的敌人。当时他们使用的步枪射速很慢,弹匣容量也很少,机枪虽然火力足够凶猛,但比较笨重,也不是非常适合。
面对“亲儿子”的诉求,高层自然不会坐视不理。1917年秋季,【德军枪械检测委员会】向国内的各大枪械厂商下发竞标,要求设计一种能够发射手枪子弹、质量足够轻、可以在91米-182米距离上压制敌人的“自动武器”,以便暴风突击队员横扫敌军堑壕。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暴风突击队员也不是没有能够全自动开火的近战枪械。1916年,Luger公司推出了枪管长度足足有203毫米的“炮兵型鲁格P08手枪”,这种手枪可以******&特制的“蜗牛”型32发弹鼓,在全自动射击时,射速足足有1200发/分。然而,该枪连发射击时的精度非常拉胯,还很容易卡壳,甚至会有炸膛的可能性。暴风突击队员乐意使用它也只是因为当时没有更靠谱的同类武器罢了。

幸运的是,同样在1916年,于【伯格曼枪械制造厂】就职的杰出设计师:雨果.施麦瑟就已经带领团队开始了这种武器的研发工作,旨在以“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为基础,开发一种可靠的“机关手枪”。
为了避免【炮兵型鲁格P08】那种过快的连发射速,施麦瑟创造了“底火预击发”技术。这套技术能够让枪械拥有适中的射速,而不必再安装笨重的枪机&射速调节装置。要知道,德军在1917年提出的新武器要求之一可是“质量足够轻”。
解决了原理问题后,施麦瑟开始设计枪械本身的造型。最终,他们搞出一个类似步枪的木制枪托&枪身,以及一个容纳了枪械所有活动部件的的圆筒式机匣。枪管由钢制造而成,外面包裹着开了许多圆孔的套筒,以提高枪管的气冷却速率。
新武器的保险装置也非常简单,德军士兵只要把枪机的拉机柄往后拉到位置,然后向上转动,固定在机匣右侧的一个卡槽内,就算是上了保险了。这种早期保险方式很不可靠,如果该枪不慎掉落地面或是与什么障碍物发生碰撞,枪机都有可能从卡槽中挣脱,导致走火事故。二战时期的“斯登”也有这个毛病。

虽然存在不足,但新式武器还是凭借不凡的综合性能,在1917年11月被德国陆军正式列装,并被命名为“Maschienepistole-18”(简称MP-18),意为“18型机关手枪”。1918年春,该枪做了一些小改进,命名为“MP-18/I”。
作为末期武器,MP-18/I的最大优势就是结构无比简单,制造所需材料也只有木头和钢材,对内部机件也允许相对较大的制造误差,当时哪怕是只有基础机械加工设备和普通工人的小型工厂也可以制造它。对于资源短缺、熟练技术工人不足的末期德国来说,这简直是绝佳的武器。
MP-18/I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让德军高层大受鼓舞,高层很快就决定将其投入即将发动的春季大反攻中。根据高层的计划,前线每名军官或士官都将拥有1支MP-18/I,而每10名士兵则拥有1支该型枪械。突击营下辖的步兵连还要组成1个冲锋枪分队,拥有6支MP-18/I,此外,德军预见到了该枪的子弹耗费量必然很大,因此这种分队还配备3辆装载子弹的手推车。
1918年3月21日,德军发动了“皇帝会战”的第一波攻势:“米歇尔”行动。德军11542门火炮向英国第3集团军与第5集团军驻扎的索姆河一线发射了350万枚炮弹,随后德军突击部队率先发动攻击。当天晚上,德军已经向前推进了10公里之多,英国2个集团军损失了55000人,其中2万人均是阵亡。
在这一天,德军投入了5000支MP-18/I冲锋枪,用于暴风突击队员的渗透作战。这些新武器在扫荡英国军队诸如机枪据点、炮兵阵地等目标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压制了使用栓动式步枪的英国士兵,许多英军在还没打出子弹前就死于MP-18/I那堪比机枪的弹雨中。
在这些初期攻势中,MP-18/I的子弹耗费量相当巨大,平均每支该型冲锋枪每天要消耗掉不低于2000颗子弹,即使是早有预见的德军高层在得知这个数据后,也感到惊讶。

在“米歇尔”行动中,MP-18/I的表现让暴风突击队大为赞赏,他们用“Kugelspritz”(子弹喷射器)一词来形容MP-18/I那堪比轻机枪的凶猛火力。此外,MP-18/I在设计时把内部部件都藏在了圆筒形机匣中,所以就算是在潮湿泥泞环境中滚一圈也很难发生故障,这点让经常在这种环境中作战的突击队员们非常欣赏。
MP-18/I的5.33千克全重虽然偏大,但这种重量却可以有效的抵消掉射击时的后座力,令其成为一个稳定的射击平台。哪怕是超过70米的距离上,该枪也有较好的命中率。

1918年4月9日,德军发动了皇帝会战的第二波攻势:“乔其纱”行动,旨在占领法国境内连接着加来与敦刻尔克两大重要港口的交通枢纽:阿茨布鲁克,一旦成功,英军就不得不放弃伊普尔,其北面补给线也会被切断。
这天德军将缴获的英国坦克投入了战场,配合暴风突击队攻击英法军队阵地。MP-18/I也继续参与进来,打击遇到的敌军士兵。

可惜的是,德军虽然在数次攻势中打的协约国军队“满脸是血”,但德军在战略上的多次失误导致他们占领的都是无关紧要地区,真正的要地都还在协约国控制之下。而协约国纵使伤亡惨重,他们的后备力量也可以弥补这些损失。1918年5月开始,皇帝会战开始进入下坡路,就算MP-18/I冲锋枪很强,它也无法阻止德军的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