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旅游景点|京绿实践团|实践第六天


京绿实践团
-7.22-
我们分为三支队伍,
分别走进北京的古建筑景区,知识科普类现代景区,新潮景区进行调研。

一)古建筑景区:颐和园

首先,调研队从北宫门出发,沿途进行园区的垃圾情况拍照、垃圾桶设置情况调查、垃圾分类情况调查,收获以下资料:




通过以上图片资料不难看出,街道垃圾存在明显的处理不精细化。
第一,为了丢垃圾的方便,直接采用了没有任何分类能力的铁桶垃圾桶。
第二,景区流域中明显存在漂浮物,几乎都是游客游玩时出于不小心和故意丢弃的矿泉水瓶、零食盒子等等。
第三,园区垃圾桶存在被忽视的问题,人们选在丢弃垃圾在一旁的垃圾袋中。
第四,园区土地上常常可以看到散落在地上的垃圾,虽然通过抽样调查,得出单位面积的垃圾量不高,但是考虑到整个颐和园景区的面积,垃圾量就会较高。
之后,调研队进行当地的采访,采访对象集中在游客和环卫工人上。



通过采访我们得知,游客们对景区的主观上的体验都较好,普遍认为景区的垃圾情况较为优良,我们分析认为这可能是游客将主要感观体验投入在景色的欣赏,没有刻意留心景区垃圾情况导致的。
在采访环卫工人时,我们了解到这里的环卫工人普遍是比较辛苦的,在炎炎夏日仍然需要面对大量游客带来的大量垃圾,此外,园区的巨大面积带来的垃圾零散化也为垃圾收集和分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最后,调研小队向周围游客派发传单,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


2)知识科普类现代景区:天文馆、动物园

许艺博和杨航同学走进北京市天文馆,实地调研卫生及垃圾分类情况。在此过程中,他们也对游客们发放我们的宣传单,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引导他们进行正确地分类。


北京天文馆:下午两点左右我们到达北京天文馆,此时天文馆内人流量已较大。从正门进入之后,我们注意到天文馆的广场非常干净,几乎看不到垃圾。在广场进行十多分钟的拍摄记录之后,我们进入了展览馆B馆。进入B馆之后,我们发现来天文馆游玩的游客群体以低龄段的儿童与中老年段的家长为主。B馆内的地面也十分干净,垃圾桶的分布与保洁人员的分布也比较合理规律。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路人,他们都表示对天文馆的环境十分满意。于是我们又采访了一位保洁人员,我们询问她每天打扫天文馆的频次与清理难度。她回答“天文馆的保洁工作是轮班制的,一般每人一天只打扫一次,且几乎没有什么垃圾,保洁任务还是比较轻松的。“下午三点左右我们离开了北京天文馆。


北京动物园:下午四点左右,我们进入了北京动物园。动物园此时的人流量非常大。我们注意到,从检票入口前的那一段路开始,地面上就能见到很多垃圾。进入动物园之后,我们先向北极熊馆的方向走。这段路上垃圾随处可见,卫生情况很不好,保洁人员的分布也并不密集,导致很多垃圾得不到及时的清理。更令人不解的是,在主流段的一个拐角处,竟有大量的垃圾堆积,尽管这些垃圾多有垃圾袋包裹,但是散发出来的臭味依然令人不得不掩鼻。进入北极熊馆之后,我们发现馆内的卫生情况也不容乐观,地面上随处可见纸团,塑料瓶等垃圾。对游客进行随机采访之后,他们多数表示动物园的卫生情况比较糟糕,很影响游园的体验。下午六点左右,我们离开了北京动物园。


在景点的周围,我们沿街发放我们的宣传单,并对路人进行采访。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路人,他们都表示对天文馆的环境十分满意。

3)新潮景区:五棵松、龙徽1910创意园


郑雨希、徐涵笑和沈嘉旋则前往五棵松和龙徽1910创意园进行实地调研。同样的,我们也在这两个地方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向路人发放我们精心制作的宣传单和调查问卷。


龙徽1910创意园:垃圾桶设置十分合理,基本上80m左右就有一个垃圾桶,垃圾分类也做得十分到位,有四种垃圾的投放桶。正是因为垃圾桶的合理安置和分类工作的有效进行,地面几乎看不见任何垃圾,非常干净整洁,使人赏心悦目。


五棵松:是一个商业购物娱乐中心,周末节假日的人流量会非常大,且有许多餐饮业,垃圾桶的数量十分多,基本上可以做到随处可见。并且垃圾桶的颜色十分鲜艳,让人一眼就可以看见,不会有找不到垃圾桶的情况发生。这也使得五棵松的卫生环境一流,也是许多北京市民周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我们在路上看见了一个清洁工作者正在用夹子把地上的垃圾夹起来,我们便上前进行采访。据她所说,这样乱丢垃圾的人不在少数,她每天需要用夹子夹非常多的垃圾才能保持街道的整洁。由此可见,大部分国人的素质仍然较低,垃圾正确投放意识也不高。

4)宣传单和调查问卷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沿街发放的宣传单是我们自己制作的,其内容丰富、画面精美。上面宣传了垃圾分类的好处,及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为了更好地进行实地调研,我们还制作了电子调查问卷,在网络上进行发布和宣传,目前已收近300余份问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