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简史【七】吴朝
前吴王
吴朝的开国帝王叫做吴权。吴权是越南唐林人,他的父亲吴雯是当地的豪族,担任当地的地方长官。
传说吴权出生的时候,天现异像,祥光满室。生下来就与众不同,背上有三颗黑色的痣。吴雯对比感到很惊讶,就请算命先生来看。算命先生说,此子生来异象,长大后必然能够称雄一方。
果然,吴权长大后既聪慧非常,又长得高大魁梧,有过人之勇。当时的越南正处在曲氏家族的统治之下,曲氏家族的族长世代世袭静海军节度使的职位,效忠于中国的后梁政权,和中国五代十国的政权之一的南汉朝廷,形成了一种南北对峙的局面。
曲氏王朝的第二代君主曲灏,非常重用一名大将叫做杨延艺。吴权自忖有些军事才能在身上,于是就投奔了杨延艺参军入伍,想要在行伍中间立一番功业。吴权这小伙子有能抗鼎之勇力,很快在队伍中脱颖而出,受到了杨延艺的赏识,杨延艺升吴权为牙将,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吴权,招吴权做乘龙快婿。
923年,中国的后梁王朝覆灭。越南的曲朝本来认后梁为大哥,使得北方的南汉政权不敢窥伺。后梁一灭,曲朝就没了靠山。南汉的君主马上派大将李克正出兵灭曲朝,活捉曲朝末代君主曲承美,抓到广州囚禁起来。将越南又改回交州,派李进统治。
杨延艺在君穷国破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的带着自己的手下起兵救国勤王,通过一系列战争,驱逐了南汉派来的交州刺史李进,收复国土,并自封为静海军节度使。
可惜好景不长,南汉的君主见强取不行,于是改用离间计。离间杨延艺手下的一名叫做矫公羡的牙将,挑拨他们的关系,指使矫公羡刺杀了杨延艺。矫公羡于是取代杨延艺称静海军节度使,统治越南。
而与此同时,吴权正接受老丈人杨延艺的任命镇守越南爱州。听闻到老丈人被杀的消息,女婿非常愤怒,于是集结军队北上,准备杀矫公羡,为丈人报仇。
矫公羡本人没什么军事才能,很快被吴权一路平推到国都。慌忙之中,矫公羡派人北上向南汉政权寻求帮助。
当时的南汉君主刘岩是一个奉行乘你病,要你命的狠角色,他觉得矫公羡的求援,是一个乘机干预越南局势,顺手吃下越南的好机会。于是册封自己的儿子万王刘洪操为新的静海军节度使,领兵前往越南干死吴权。
为了给自己儿子装大声势,刘岩屯兵海门,做为后备支援部队。刘岩出兵前,还象征性的询问当时南汉国的崇文馆大学士萧益,问他对这次出征有什么意见。
萧益说,越南这个地方气候湿热,要走危险的海路才能达到。因此大军要谨慎,要缓进,多多收买越南当地的带路党当向导,这样才能安全的把越南打下来。
可是呢,刘岩急于把越南这块肥肉吃下来,就听不进萧益的话,贸然的下令让儿子刘洪操走海路,从白藤江急行军赶赴越南。
走的这么急还是走慢了,等南汉的援军赶到,矫公羡早就被吴权剁成肉酱了。不过,南汉的军队本来就是为了吃肉来的,不是为了救人来的,矫公羡死不死的早就无所谓了。眼下最要紧的是把吴权搞死,把越南吞并下来。
吴权这方面,前脚刚把矫公羡弄死,报了杀老丈人之仇,屁股还没坐热,后脚就要应付南汉过来的入侵大军。早就听闻南汉的军队很强,吴权手下的人都慌得一批。
吴权一看大家都提不起气来,于是安慰手下人说:大家不要灰心丧气,我们刚刚打了矫公羡的部队,是很疲累,但是大家别忘了,南汉的军队不远万里从广州远道而来,还没有休整就急于向我们挑战,我们累,他们比我们还累。你们也不要因为是中原来的军队就慌,南汉他们刚刚丧失了矫公羡这个盟友的支持,现在他们是在失去盟友的情况下,在不熟悉的地界里孤军奋战,他们比我们更慌。
手下的将士们听了吴权的话,都振奋鼓舞起来,士气大涨。可只有吴权一个人知道,战胜南汉,光靠士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想一条计策。
南汉针对越南本土军队,有一个极大的优势,即南汉国人善于制造大型战船,从遥远的广州,沿着水路逶迤而来,这对越南土著来说,就像是航空母舰一样的技术压制。
吴权想出一条计策,瓦解南汉的优势,即在海门较为平静的水域内,在水底安插巨型铁棒。等南汉的船队一来,铁棒就会拦住大船的去路,使其丧失机动性。
吴权派人安插好叉船铁棒的防御工事后,在一天傍晚,派出一队小船,前往南汉的水军大营挑战。祥装败北,一路勾引南汉船队前往安插有陷阱的水域。南汉军队一看来的都是一群体弱矮小的战五渣,不禁哈哈大笑,认为越南不过如此,不如一鼓作气,宜用剩永追穷寇,直接杀到老巢去。
于是就轻易的上当了,开着大船一路跟小船开到有埋伏的水域。不得不说,吴权是懂些地理知识的,这个时间掐的很准的。南汉军队刚来的时候,是涨潮,他们没看见水底下埋伏的铁棒,等到开到这片水域,恰好退潮。水底的铁棒露了出来,一下把船叉了起来,叉成一排串串香,南汉船队就成了离了水的鱼,吊在半空,动弹不得。
这时候,南汉士兵慌了,吴权抓住这个时刻,指挥埋伏起来的大军一拥而上,靠近大船登船开展肉搏白刃战。南汉的士兵们四下溃逃,慌不择路的跳入海中,多有淹死的。吴权乘胜追击,擒杀南汉主将刘洪操。
至此,南汉败局已定,只能仓皇撤军。
反击南汉胜利,使得吴权威望大涨,于是在939年,吴权称王,建立吴朝。改正朔,易服色,大封百官,建立起一整套礼仪制度。
吴权是靠杨延艺的提携才发迹的,本人能称王也是因为打着为杨延艺报仇的旗号。他的称王离不开杨家人的支持。
因此理所应当的,吴权册封杨延艺的女儿为王后,执掌中宫。此外,杨延艺死后还留下一个儿子,杨三哥。也就是吴权的小舅子啦。吴权对这个小舅子疼爱有加,当做自己的弟弟一样疼爱信任。更是把国政托付给杨三哥。这也导致了杨三哥逐渐崛起为一代权臣,成为吴朝的一个重大威胁。
杨三哥
945年,吴权身患重病,不幸去世。临终之前,吴权把自己的四个儿子托付给杨三哥,让三哥当辅政大臣。
吴权一共有四个儿子,长子吴昌岌继承王位,由杨三哥辅政。次子吴昌文交由杨三哥教养。三子吴南兴和四子吴乾兴因为年纪小,没有成年,因此交由原来的中宫,现在的杨太后处抚养。
吴昌岌继位后没多久,因为不愿意受杨三哥摆布。杨三哥怒而发动兵变。吴昌岌为了保全性命,只能从王宫出逃,谈到南册江边,投靠茶乡的诸侯范令公家寻求保护。
吴昌芨出逃后,杨三哥为了名正言顺的继续把持朝政,立先王吴权的次子吴昌文为王。并强迫吴昌文认自己为干爹,强迫吴昌文封自己为杨平王。
从此后,杨三哥就完全把持了越南的朝政,吴昌文名为吴朝的君王,实际只是傀儡皇帝,杨三哥才是吴朝真正的君主。朝令无不出自三哥之手。
杨三哥虽然掌握了实权,却始终放心不下出逃在外的外甥吴昌岌,担心有一天他卷土重来。于是他派遣手下杨古利,杜景硕前往茶乡,范令公家。要求范令宫把出逃的前任国王交出来,否则就要治他的罪。
如此这样来了三次,每次范令公都推脱说不知道前国王的下落。直到第三次,范令公担心再藏下去会牵连到自己,于是让吴昌岌逃到荒山野岭的山洞中藏身,躲避杨三哥手下的搜查。
950年,杨三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派遣杨,杜二将出兵讨打不服统治的太平,唐阮二村。吴昌文随军同行。
吴昌文早就不满三哥的专断独行,在前往讨伐的路途中,不断劝说,试图策反两位将军。
吴昌文先是对他两说:我吴家的先王吴权以德服人,杨平王无恶不作,欺负我兄弟俩,篡夺我吴家的江山。说罢痛哭卖惨,试图感化两位将军。然而将军们不为所动,丝毫不想为其留下一滴虚假的同情泪水。
吴昌文见卖惨无效,话锋一转说:如今太平,唐阮二村,没有犯任何错误,就无辜受到杨平王的讨伐。如今这二村,要是打下来还好,要是打不下来,真不知道杨平王要如何处罚两位将军。
这话算是戳中杨,杜二将的痛点了。杨平王前些时候派杨,杜二将去搜查失踪的前国王吴昌岌,整整三次无功而返,早就令三哥大发雷霆。如今太平,唐阮二村要是打不下来,真不知道命还能否保住。
杨,杜二将面面相觑,沉默了半晌回答说:那么殿下想怎么办,我们兄弟二人听您的。
吴昌文压低了声音,凑近二人偷偷的说:我呀,我想军队不是在两位将军手上吗,不入来个回首掏,把杨平王抓起来。到时候,二位就是光复我吴朝的大功臣。
两人思考了一下,回答说:善
于是军队调转枪头,攻击国都,来了一出逼宫大戏。杨平王很快被抓了起来。那些素来被杨平王欺负的不敢还手的人,一看平王大势已去,纷纷勇敢的站出来揭露平王的罪行,大家群情激动的跪倒在夺回权利的国王吴昌文面前,要求杀了杨三哥来替天行道。
吴昌文看着群臣唱的这出戏,要看杨平王快要被愤怒的群众打死了,才出来做和事佬说:三哥虽然做了很多恶事,但到底是我的长辈,也曾有功于社稷,我岂能忍心杀害他。
于是下令贬杨平王为张杨公,赐予他一块封底,并赶出皇宫,永不准入京城。
后吴王和天策王
吴昌文在发动政变,驱逐了杨三哥之后,正式的掌控朝政,史称后吴王。
后吴王是亲政后,一个很尴尬的局面是,国内还存在一个正在逃亡的亲哥哥,也是前任国王吴昌岌。为了避免外人说闲话,后吴王派人把自己的哥哥吴昌岌迎接了回来,并册封其为天策王。并约定此后,兄弟二人共享国家,共同治国。
从此,吴朝进入了一个二圣临朝,二王并立的奇特阶段。
吴家兄弟两虽然是以反杨三哥起家的,但是他们的政策也延续了三哥时期的政策,即加强中央集权,讨打地方不服的诸侯。
话说在曲朝末年,杨延艺主政的时代,当时吴朝的开国君主吴权在杨延艺手下做牙将。同时在杨延艺手下做牙将的还有一个叫做丁公著的人。
这两个受到杨延艺的信任。吴权被派去镇守爱州,丁公著则被派去镇守獾州。不久后,杨延艺被刺杀,吴权选择为杨延艺报仇,而丁公著则按兵不动,选择观望。由此两人走上不同的道路,吴权一统越南,建立吴朝。而丁公著则固守獾州,在吴权称王后,又投降吴权,向吴权称臣。
虽然向吴权称臣,但是丁氏一族盘踞在华閭洞一带,一直是有很大的自主权利的。一直传到丁公著的儿子丁部领一带。
后吴王和天策王为了加强权利,打击丁氏一族,于是借口丁氏一族依仗城池坚固,不履行臣下的朝贡职责,悍然发动对华閭洞丁氏一族的战争。
丁部领无端遭祸,表示非常害怕,对两王发出你不要过来啊的无力抗议,甚至于扑通一下,跪地求饶,还派人把自己的儿子丁璇送到二王的大营当人质,当真算得上是越南版父慈子孝的模范案例。
可是呢,二王本来的目的是要消灭瓦解丁氏一族的势力,送人质对于他俩来说属于隔靴搔痒,没有满足根本需求。于是二王换了借口,责怪丁部领只派了人质,没有亲自来谢罪,不够诚意。于是继续殴打丁部领,甚至把送来的人质丁璇绑在自己大军的前阵,达到羞辱丁部领的目的。
达到华閭洞城下,更是把丁璇挂在树枝上,向丁部领叫嚣,你看你儿子在我们手上,你要是不投降,你儿子可就没了。
丁部领一看,我靠,你踏马故意找茬吧。于是愤怒的叫手下向自己的儿子射箭,你不是拿我儿子要挟我吗?我亲自射死给你看。并在城楼上留下:我男子汉以追求功名为念,怎么能跟老娘们一样爱惜儿女,这儿子送你了,我不要了的豪言壮语。
霎时,城门上万箭齐发,留下城楼下的丁璇弱小无助,瑟瑟发抖,并差点被扎成刺猬。
后吴王和天策王一看,靠,这是个狠人啊,得罪不起。在久攻不下后,二王放弃了剿灭丁氏一族,携带着人质丁璇北归。
二王北归后。天策王的权利逐渐强势,压过了后吴王,迫使后吴王不能参与朝政,兄弟二人由此产生了矛盾。
所幸,天策王不久后死了,后吴王重新又收回权利。后吴王收回权利后,对外勾结,投靠南汉政权。南汉国王封他为静海军节度使。
在后吴王统治的最后几年,他发兵讨打唐阮,太平二村,继承杨三哥未完的事业。可惜在战争中,为乱军的暗箭所射死。在混乱中,人质丁璇逃回华閭洞。
十二使君时代
后吴王死乱军,没有子嗣。其王位由后吴王的侄子,也就是天策王的儿子吴昌炽继承,史称吴使君。
吴昌炽统治的时代,吴朝已经极度衰落,越南兴起十二股军阀势力,人称十二使君。这十二路军阀相互攻打,史称十二使君之乱。
十二使君分别为:
平桥地区的吴昌炽,吴朝正统,称吴使君。
峯州地区的矫三制,人称矫公罕
三带地区的阮宽,人称阮太平
唐林地区的吴日庆,人称吴览公
杜洞江地区的杜景硕,人称杜景公,早年效忠于杨
平王。
超类地区的李圭,人称李朗公
仙游地区的阮守捷,人称阮令公
细江地区的吕唐,人称吕佐公
西扶烈地区的阮超,人称阮右公
回湖地区的矫顺,人称矫令公
滕州地区的范白虎,人称范防遏
海口地区的陈览,人称陈明公
而我们前文提到的华閭洞丁氏一族,则在丁部领的带领下,投靠十二使君之一的陈明公。
陈明公没有子嗣,于是认丁部领为干儿子。定部领借助陈明公的军队起家,一路消灭其他的十一使君,最终统一越南,建立丁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