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的高岭花——日本妙高级·高雄级重巡洋舰发展史

(题图为演习中的第四战队,成员为4艘“高雄”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帝国海军将主炮口径在6.1英寸以上的巡洋舰分类为一等巡洋舰,亦即重巡洋舰。尽管日本海军拥有数量高达21艘的一等巡洋舰,但这其中有3艘是古老的装甲巡洋舰,4艘是安装了大口径火炮的轻型侦察巡洋舰,6艘是作为二等巡洋舰编列预算。因此,这21艘一等巡洋舰中,只有8艘是真正依照条约规范,作为万吨级的重巡洋舰设计、建造、命名、服役的,这便是本期专栏的主角——妙高级和高雄级重巡洋舰。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妙高级和高雄级两型舰一直有着崇高的地位。他们相信,在战前大量服役的各型条约型重巡洋舰中,妙高级和高雄级是其中综合性能最为出色的,也就是所谓的“最强”。即便是后世的日本学者,也相信日本在妙高级和高雄级的设计思路上领先世界。这两型战舰无疑是日本海军的骄傲,不过即便日本人一直相信其先进性位居无人可触及的高岭,却仍旧无法改变覆灭的命运。
1.万吨级的条约重巡
1920年8月,八八舰队案的预算在日本内阁获得通过,日本海军获准建造4艘7500吨级的侦察巡洋舰(即“古鹰”级)。由于7500吨侦察巡洋舰的方案是由平贺让参照英国“霍金斯”级巡洋舰设计而来,因此彼时日本海军内部也有声音认为,与其设计一型吨位限制极其严苛的7500吨型舰,不如直接对标“霍金斯”级,将吨位提升至9500吨以上。不过,基于成本和建造进度考量,这种声音并未在日本海军内成为主流。然而,计划总是不如变化快,1922年2月,《华盛顿海军条约》正式签署,条约规定了各国的主力舰吨位上限,也规定了主力舰以下的级别的作战舰艇吨位不得超过10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8英寸。日本海军意识到,在条约体系下,为了弥补自己吨位上的不足就必须要拥有单舰战斗力拔尖的战舰,建造7500吨侦察巡洋舰这种吨位不上不下的战舰已经没有意义。因此,在1922年7月3日,时任日本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公布了一份经由军令部讨论决定的新时期造舰计划(即“大正12年度舰艇补充计划”),计划内包含2艘7500吨侦察巡洋舰(即后来的“青叶”级,继续建造的原因是订单已下,准备工作已经开始)和4艘在条约规定下最大尺寸的巡洋舰——10000吨级大型巡洋舰。

不过,在海军大臣公布造舰计划前,舰政本部其实就已经接到了军令部关于设计10000吨级巡洋舰的要求。军令部提出的具体要求如下:
装备8门与7500吨巡洋舰同款的20cm口径主炮,但是由于“古鹰”级(那时还叫“加古”级)计划使用的单装炮塔存在一些设计缺陷,8门主炮应安置于4个新设计的双联装炮塔内,并呈前3后1的布局布置;
副炮为4门12cm口径高平两用炮
装备8具61cm口径鱼雷发射管,使用双联装,安装位置应在上层甲板下方
装甲应能够完全抵御15cm穿甲弹的直击,并对大入射角的20cm穿甲弹也有防御能力
舰体内应有对抗鱼雷和水雷的防雷隔壁
最高航速35.5节,续航力10000海里/13.5节
可以携带两架水上飞机
由于“古鹰”级的设计已经完成,舰政本部计划在古鹰级的船体设计基础上放大,以作为新巡洋舰的船体设计。自然,这项工作也就落在了古鹰级的设计者——平贺让的头上,在“夕张”和“古鹰”两型舰的设计工作中均担任其副手的藤本喜久雄也得以继续在新巡洋的设计中辅佐之。由于“古鹰”在设计上因为吨位限制而存在一些先天性缺陷,因此在设计后续的新巡洋舰时,尽管船体设计源于“古鹰”,但是一些细节方面也需要改进。这些方面包括放弃原有的单装主炮塔,使用带有装填辅助的新型双联装主炮塔;增大上层建筑的大小比例;增加燃油存储空间等。这些改动也同时应用于后两艘7500吨级侦察巡洋舰上,即“青叶”级。

不过,尽管军令部的要求十分详尽,舰政本部作为专业方面还是有不同的意见。在海军部内部一次交换意见的会议上,藤本喜久雄就提出,20cm的主炮口径相较于条约规定的8英寸尚有0.1英寸的余裕,他并不理解为何不能使用条约规定的上限口径。然而,这项疑问被军令部高层以“不是你作为一个技术人员该关心的事”为理由搪塞回去。藤本碰了钉子,但是作为设计主任的平贺让却有更多的不同意见冒了出来。
2.平贺让的坚持
尽管藤本喜久雄的声音没有被听进去,但是作为设计主任的平贺让的意见就让军令部有些无所适从了。平贺让认为,由于日本的主力舰吨位已经被限制为英美的60%,因此想要对美国取得一定的优势的话,己方作为次主力舰的万吨重巡就一定要有战力优势。由于情报表明,欧美的万吨重巡均计划安装8门8英寸火炮,因此平贺让坚持日本的新重巡应该安装10门火炮以构成火力优势。与此同时,他还提出:①应在船体内加设防雷隔壁,这样配合突出部才能达到更好的水下防御效果;②应将续航里程的要求降低至8000海里,因为按照日本新发展的“九段渐灭作战”思路,巡洋舰队应该是在美国接近马里亚纳群岛和小笠原群岛时才会出动,所以并不需要那么大的航程;③应该放弃鱼雷武装,因为平贺让担心威力巨大的鱼雷殉爆会对战舰造成致命损伤,而“九段渐灭作战”中的雷击任务应交由水雷战队而非巡洋舰队完成。
固执的平贺让坚持己见,军令部高层不得已,同意了他的大部分要求,但唯独鱼雷这一项希望平贺让能够让步。不过,舰政本部还是按照自己的主任要求设计起了军舰。1923年初,根据平贺让的要求,藤本喜久雄向海军部提交了初版的设计方案。初始方案在放大的“古鹰”级船体上安装了5座双联装主炮塔,没有装备鱼雷,舰长203.76米,舰宽19米,轮机出力130000马力。防护方面,主装甲带厚度102mm,同时有12度内倾,主装甲甲板厚度32~35mm。水下防护按照平贺让的要求,使用了与当时主力舰相似的结构,舰体外侧是2.5米高的突出部,内部则是两层29mm厚的防雷隔壁,日本海军随后在对“土佐”号舰体进行雷击测试后,认为巡洋舰上的这套防雷系统能够抵挡200千克TNT当量的水下爆炸。初始方案上,12座锅炉位于三个锅炉室内,每个锅炉室都有一座单独的烟囱,但是由于实际使用中已经证明过于靠近舰桥的锅炉会导致各种问题,因此在后续的改进中,新重巡也如同“夕张”、“长门”等舰使用了弯曲的烟道,以将前两个烟囱合二为一。

1923年5月,改进后的新重巡方案被提交至海军部并获得通过,订单也下发至各造船厂,4舰订单分属横须贺、吴港、川崎和三菱长崎造船厂。同年8月份,造舰预算也获得了内阁通过。不过,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令一切工作都必须推迟。这场大地震不仅令横须贺海军造船厂严重受损,还使得各舰可供分配的资金预算有所削减。造舰计划的推迟也使得新巡洋舰的方案又再度产生了一些变数。
3.装备鱼雷的“妙高”
1923年10月,平贺让卸任舰政本部主任,开始周游列国以考察欧美国家的造舰进度,他的职务则由藤本喜久雄接任。由于平贺让的离开,再加上造舰计划的推迟,军令部看到了将巡洋舰方案更改为更符合他们的喜好的希望。在藤本上任后不久,军令部便开始向其施压,要求他在新巡洋舰方案上添加鱼雷武装。承受不住压力的藤本选择了妥协,按照军令部要求,在上层甲板(即露天甲板)下方、轮机舱上方添加了4座固定发射角的双联装61cm口径鱼雷发射管。军令部还要求将12cm副炮数量从4门增加到6门,藤本也只得照做。


1923年12月,尽管因为地震的影响,新巡洋舰还尚未开工,但是海军部已经为她们起好了名字。新巡洋舰由于吨位超过7000吨,因此分类为一等巡洋舰,采用山名命名,首舰命名为“妙高”,二号舰“那智”,三、四号舰的命名则留待日后,新型巡洋舰也因此称为“妙高型巡洋舰”。1924年10月,尽管在经历了大地震后尚未完全修复,横须贺海军造船厂还是铺下了“妙高”的龙骨,这型建造计划延宕了数月的新锐战舰终于动工。一个月后,“那智”也在吴海军工厂开工。就在两舰建造中时,军令部又来了指令。1925年初,军令部要求藤本将“妙高”级上的双联装鱼雷发射管更换为三联装,不过,好在两舰建造进度都不高,这项改动并没有什么太大影响。同年2月份,海军部也为三、四号舰起好了名字——“足柄”、“羽黑”。3月份,“羽黑”率先在长崎动工,“足柄”则由于造船厂的准备工作较慢,4月份才在川崎开始开工建造。

由于吴海军工厂并未受到地震影响,因此“那智”的建造进度要远远快于“妙高”,原本计划在1926年10月便可下水。不过,1925年末,工厂内发生了起重机坍塌的事故,砸坏了“那智”的舰艏,其工期只得推迟。1927年4月,“妙高”率先下水,昭和天皇出席了她的下水仪式。两个月后,“那智”也终于下水。在随后的舾装过程中,当初向藤本喜久雄施加压力的军令部才发现,安装于舰体内部的鱼雷发射管挤占了原本就比较拮据的舰内生活空间,如此一来妙高级甚至可能没有足够的地方供水兵们睡觉。在思考了将近一年后,他们才最终决定,在妙高级的舰桥后方增加一个桥楼以提供额外的生活空间。虽然比起被鱼雷挤占的空间,桥楼能够提供的额外空间极为有限,但是已经能够满足最低限度的需求。由于横须贺海军造船厂的任务繁重,因此“那智”先于“妙高”完成舾装和测试,于1928年11月26日加入日本海军服役。1929年4月,“羽黑”竣工;7月份,“妙高”加入海军序列;8月,因为造船厂经济状况不佳而工期最慢的“足柄”也宣告完工。至此,4艘“妙高”级全部进入现役。


4.难获预算的后继舰
在1923年春,“妙高”的设计方案被接受之后,日本海军部便开始进行下一阶段的造舰规划。尽管工作因关东大地震而有所拖延,不过一份包含续建12艘“妙高”级巡洋舰的造舰计划还是在1924年2月由时任海军大臣财部彪提交至内阁。不过,基于经济因素考虑,内阁拒绝了这份造舰计划。1925年10月,由于美军已经获准在1927年之前建造8艘万吨级条约型(重)巡洋舰,获知这项情报的日本海军部再度提出了一份比1924年精简的造舰计划(即大正15年度舰艇补充计划),其中万吨级巡洋舰的数量减少为4,算上已经开工的4艘“妙高”级,共8艘万吨级巡洋舰正好可以应对美国的巡洋舰。
尽管预算尚未获批,军令部还是对舰政本部下达了设计新舰的指令。1924年初订计划时,日本海军计划新舰全部按照“妙高”级标准建造,不过在1925年时,军令部决定与时俱进,提出一些新要求。新的要求里,大部分相比于“妙高”级并无变化,有变化的部分为:①防护要求加强,轮机舱维持原本水平,但是弹药库要能够抵挡20cm穿甲弹的直击;②新舰应有担任巡洋舰队旗舰的能力,需要额外的空间来安置指挥所需的通信指挥设备;③可以携带三架水上飞机;④鱼雷武装位置前移至烟道附近,以获得更多空间安装新设计的鱼雷再装填装置。藤本喜久雄被指定为设计主任。由于新舰要求相比于“妙高”级并无太大变化,因此藤本仅仅是在“妙高”基础上增大了舰桥以容纳额外的通信指挥设施,同时将舰舯部的飞机弹射器增设一座。不过,尚未等到新方案提交海军部,大正15年计划的大部分内容就再度被内阁所拒绝,原因依旧是经济因素。在整个计划中,只有4艘驱逐舰的建造计划获批。

1926年8月,造舰计划已经两度遭拒的日本海军部第三次提出了新的造舰方案,内容是与大正15年计划完全相同,只是去掉了已经获批的4艘驱逐舰。内阁这次没有直接拒绝,而是提出了修改意见,将海军部要求中的舰艇数量做了一些削减。不过,由于年底大正天皇的去世,计划案被拖到了次年3月份。这一次,内阁终于批准海军自1927年开始新建27艘各型战舰,包含4艘万吨级巡洋舰。这份计划即为“昭和2年度舰艇补充计划”。
由于新舰建造计划一再在预算层面遭拒,因此待到新巡洋舰需要确定最终方案时,此前去国外考察的平贺让这时已经归国。归来后的平贺让针对新舰方案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包括:①将主炮最大仰角从40度增加到70度;②弹药库需要更为全面的防护;③在材料上使用低合金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并同时使用电焊技术以减重。这些意见均是基于他此前在英国考察时,从英国获得的“郡”级巡洋舰的设计思路。1926年底,藤本提交了最终版的设计方案,舰体设计完全沿用自“妙高”级,不过为了控制重量,核心防护区有所缩短,这也导致本就增大的舰桥部分位置需要后移一些,置于烟道上方,使得舰桥的位置更高,从外观看上去更为高大。主炮炮塔则换用一个新设计的高平两用炮塔(E型炮塔),副炮数量则减少为4门,鱼雷武装也获得了再装填装置。防护大部分与“妙高”级相同,但是弹药库防御全面强化,侧面加厚至127mm,甲板加厚至46mm。平贺让提议的铝合金和电焊技术并未大规模应用,但是此前“妙高”级舰体内的均质钢装甲板均由HT钢更换为D钢(即低合金钢)。


1927年初,新巡洋舰的设计方案被接受,同年前两艘的订单下发至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和吴海军工厂,4月28日,两舰同时开工。同年6月,两艘新舰获得命名——“高雄”、“爱宕”。不过两舰开工不久后,设计方案又再度发生了变化——平贺让也终于说服军令部使他们相信了鱼雷对军舰本身的威胁(倒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强的个人魅力,而是1927年8月,被改装成布雷舰的“常磐”号发生了水雷殉爆事件,造成了极大损伤),因此在新舰上鱼雷发射管的位置相比“妙高”级抬升一层甲板,以降低鱼雷可能殉爆时对动力系统产生的影响,鱼雷发射管数量也遭到削减,4座三联装的发射管全部更改为双联装。1928年初,后两艘的订单下发至川崎和三菱长崎造船厂,不久后也获得命名——“摩耶”、“鸟海”。起初,这四艘新巡洋被在官方层面被称作“妙高”级的5~8号舰,不过在1928年11月,日本海军决定将这四舰独立成为一级,即为“高雄”级。

5.改进型高雄级与新武备
当日本人在1927年完成“高雄”级的规划工作后,他们便收到了参加日内瓦海军会议的邀请。在会议上,美方提出将巡洋舰的总吨位也纳入限制范围,不过由于美英日三方在这个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因此会议并未达成任何协议。然而,日本人在日内瓦得知了美国要在接下来的8年间将万吨级(重)巡洋舰队伍扩充至25艘的计划,为了应对这项潜在的威胁,日本海军部自1927年底便开始开会研究未来舰队的发展方向。1928年8月,在经过多次会议后,日本海军部认为既然大家已经谈崩,那就不应再按照条约规范建设舰队,主力舰数量应维持与英美同等的水准,至19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到期时,日本帝国海军应拥有9艘新型战列舰、4艘舰队航空母舰、12艘万吨级巡洋舰和以及更多的其他舰种。1929年5月,包含新建4艘万吨级(重)巡洋舰的新一期舰队建设计划方案被时任海军大臣冈田启介提交至内阁。与此同时,军令部也将设计指令下发至舰政本部。新巡洋的要求基本维持与“高雄”级相同,有变化的部分是要求增加水下防护,以使战舰能够承受1~2枚鱼雷的攻击(不清楚具体标准,不过应该是以自家的八年式鱼雷为准,要求可以抵挡300+kg的TNT当量),同时副炮由老式的12cm炮更换为更新型的八九式12.7cm高射炮,安装数量为4座双联装。这型新(重)巡洋舰被称作“改高雄型”,不过这型巡洋舰的设计工作尚未启动,内阁也尚未做预算批复时,就在1929年10月份被叫停,随后取消——因为此时,日本收到了英国方面新的裁军会议的邀请,也就是签署《伦敦海军条约》的会议。根据《伦敦海军条约》的规定,“鸟海”即是日本所允许建造的最后一艘重巡洋舰。

不过,即便改高雄型的计划遭到腰斩,但是其上应用的新武备却可以推广至“妙高”级与“高雄”级4舰上。舰政本部建议将8艘万吨级重巡洋舰的副炮均更换为与改高雄型上相同的新式八九式高炮,此方案获得了军令部的认可。与此同时,由于威力更大的8英寸舰炮研制成功,军令部也决定将日本所有的重巡洋舰都换装这种被称作“2号20cm炮”的新主炮——尽管这种新主炮是基于原先的“1号炮”改进,炮身基本相同,口径仅仅大了3mm,但是药室扩大,穿甲弹重量也大大增加,威力不可同日而语。1931年,军令部决定将所有的“妙高”级入坞接受更换武备的改装,而由于此时“高雄”级尚未建成服役,因此得以直接在造船厂换装新主炮,副炮则由于八九式高炮的产能问题而搁置。

1932年~1935年期间,四艘“妙高”级纷纷回到船厂接受更换武备的改装。由于军令部已经认可平贺让对于舰载鱼雷殉爆风险的担心,因此在改装中,妙高级的鱼雷发射管也如同“高雄”级一样上移至上层甲板,并从固定式的三联装更换为旋转式的四联装,不过数量从4座减为2座,也添加了如同“高雄”级一样的鱼雷再装填装置,同时在备用鱼雷储藏室外围添加了一圈装甲板保护,鱼雷也更换为最新式的九三式氧气鱼雷。鱼雷发射管上方新修建一个桥楼以遮蔽鱼雷设施,同时上方甲板用作水上飞机操作平台和高炮甲板。高炮甲板上加装了8门96式25mm高射炮和8挺93式13.2mm高射机枪,水上飞机弹射器也从一座变为与“高雄”级相同的两座。高射炮操作人员和水上飞机相关人员的生活空间则恰好是此前被舰体内部的鱼雷发射管占据的空间。除此之外,“妙高”级还升级了自己的通信设施,增加了两台已经在“高雄”级上应用的小型巡航轮机(主要作用是在巡航时可以只用两根推进轴而非全部4根,这样可以降低油耗,提升巡航速度的续航里程),扩大了舰体两侧的突出部以提供额外的浮力。改装完成后,“妙高”级的标准排水量增加至11000吨以上(各舰有所不同),舰宽也增加至20.37米,航速下降至34节。

1935年9月,完成改装后不久的4艘“妙高”级均加入第四舰队参加演习,也一同在9月26日遭遇了台风。由于“妙高”级并非是在1930年以后设计的战舰,所以大多并未在台风中受创,但是“妙高”号的上层建筑还是产生了变形,并导致了一些进水。为了以防万一,4艘“妙高”还是在10月份再度入坞,接受了舰体强度加强的改装,并借此机会更换了探照灯的型号和安装位置,也同时换装了更新型的对空测距仪。

6.“饥饿的狼”
1937年初,“足柄”号受邀前往英国参加英王乔治六世加冕典礼阅舰式。在4月11日到达新加坡后,面对停泊于新加坡港内的英国“鹰”号航空母舰,日本舰队司令小林宗之助向英国人表达了“如果说‘鹰’号是女性,那‘足柄’更像是一匹狼”的看法。这条消息传回英国国内之后,再匹配上登上“足柄”的英国记者关于其的一番评价——“我今天头一次登上了可以称之为‘军舰’的船,此前的那些船都是客轮”——“足柄”便在英国媒体和民间有了“饥饿的狼”的称谓。日本人听到这个称谓后,以为这是英国人在夸他们军舰战斗力强悍,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一般认为这是英国人在讽刺日本人造的船根本就不能住人——毕竟在1934年英国海军到访日本海军学校时,参观了“加古”号重巡洋舰的英国官员就认为,日本官兵早晚会受不了“加古”号狭窄恶劣的居住环境,而“妙高”级与之相比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善。

不过,对于当时的日本帝国海军来讲,这足以令他们感到欣喜的评价也促使他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1937年,大部分“妙高”级与“高雄”级均参与了对华侵略,但是因为中国海军力量有限,她们并无太多事情可做,因此在1938~1939年纷纷回国接受新的现代化改装。不过,因为船厂新造舰任务繁重,8艘重巡洋舰只得排队入坞。最先接受改装的是“高雄”和“爱宕”两舰,除去基本的更换主炮的改装外(由于八九式高炮产量不足,更换副炮的改装延后至1942年),基于“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的经验,军令部决定对高大的舰桥实施减重以降低重心,于是两舰航海舰桥以上的部分被推倒重建,上层建筑的楼层数也因此减少一层,舰桥两侧的设备平台也接受了改装以能够安置新型的火控测距装置,原本位于顶层的一些设备也移至两侧平台。除此之外,两艘“高雄”也如同此前的“妙高”一样,安装了8门96式高炮和8挺93式高射机枪。军令部还决定加强“高雄”的鱼雷武装,此前的4座双联装鱼雷发射管全部被新型的四联装发射管取代,并且全面换装九三式氧气鱼雷。增加的武装以及舰员数量也令本就拮据的舰内生活空间变得更为拥挤。


第二批接受改装的是4艘“妙高”级,她们也接受了与“高雄”和“爱宕”类似的改动:重建上层建筑上部以在安装新型测距火控系统的情况下不至重心过高;增加鱼雷武装至4座四联装发射管。除此之外,“妙高”级还把舰上原本的高射机枪都替换为96式高炮,还翻新了已经使用了10年的锅炉,在锅炉上加装了预热器,同时还更换了一台功率更大的发电机以满足增长的电力需求。为了增强水下防护能力,“妙高”们还拆除了在上一次改装时才拓宽的舰体两侧突出部,而新加装了用新型D钢建造的体积更大的新突出部。通讯系统和损管系统也得到了更新,只不过这些改装无一不占用了更大的舰内空间。

最后一批接受改装的是“摩耶”和“鸟海”,计划中她们应该按照“高雄”和“爱宕”的标准进行改造,但是由于二舰入坞时已经是1941年,日本人已经入侵东南亚,战斗任务变得繁重,因此二舰并未改造舰桥和换装鱼雷发射管,而仅仅是强化了对空武装。不过,晚改装也令“摩耶”和“鸟海”获得了更多的96式高炮,并且鱼雷室内添加了一套氧气注入装置——这样可以便可以在鱼雷发射前再向其中注入氧气,降低九三式鱼雷殉爆的风险。

7.太平洋战场上的“妙高”与“高雄”
自入侵中国之时起,“妙高”、“那智”、“羽黑”就一同编入第五战队作战,战队隶属于“足柄”担任旗舰的第三舰队(1941年以前是第二舰队),而“高雄”级四舰则编入第四战队。将美国拖入战争后,“鸟海”号被调入南谴舰队担任旗舰,其余舰则维持原编制。4艘“妙高”级此后驻扎于菲律宾,在此期间由于美国陆军对日军集结地进行了轰炸,“妙高”号被命中一枚炸弹,因此返回佐世保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修理。2月20日,完成修理的“妙高”重返菲律宾,随后便重新编入舰队,加入南方作战,而她的三艘姊妹舰和4艘“高雄”也均加入其中。率先与敌军发生战斗的是“那智”和“羽黑”,她们于2月27日和美英荷联合舰队发生交火,即为泗水海战。在白天的战斗中,两艘重巡洋舰击伤了盟军重巡洋舰“埃克塞特”号和“休斯敦”号,并直接导致“埃克塞特”退出战斗。至晚间,两舰携带的水上飞机则发挥了重大作用,她们提供的侦察情报帮助日本舰队击沉了“德鲁伊特”和“爪哇”两艘荷兰巡洋舰。3月1日,“妙高”和“足柄”两舰追击此前脱逃的盟军舰艇,并击沉了“埃克塞特”号和随行的两艘驱逐舰。4艘“妙高”为日本海军开了一个好头,次日,“高雄”们也收获了战果,击沉了一艘美军驱逐舰。至1942年5月南方作战结束时,8艘重巡收获了辉煌的战果。

南方作战结束后,4艘“妙高”与“鸟海”进军大洋洲,而隶属于第四战队的三艘“高雄”则北上阿留申。6月份中途岛战役结束后,8艘重巡洋舰均开始在大洋洲执行任务。在8月份瓜达卡纳尔岛战役打响后,围绕着这里进行的一系列海战几乎都能看到“妙高”和“高雄”们的身影。在8月8日爆发的萨沃岛海战中,“鸟海”号带领4艘7500吨重巡击沉了盟军的“堪培拉”、“阿斯托利亚”、“昆西”和“文森斯”四艘重巡洋舰。不过,这也几乎是日本巡洋舰最后一次大获全胜。在之后的战斗中,这些重巡们几乎毫无建树,而美国也逐渐取回了瓜岛区域的制海权。至1943年,日本海军已经处于全面劣势,4艘“妙高”与4艘“高雄”也纷纷在各种空袭中受损。1943年11月1日爆发的奥古斯塔皇后湾海战中,“妙高”与“羽黑”两舰还在战斗中被四艘“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击伤撤退。11月5日,美军航母奇袭拉包尔,导致彼时停泊在内的“高雄”、“爱宕”、“摩耶”均严重受损,需返回本土维修。在维修过程中,“摩耶”号拆除了三号主炮塔,在其位置安装了两座双联装八九式高射炮,以求增强防空能力,并同时完成了早在1941年就计划进行的鱼雷和上层建筑改装。

“妙高”与“高雄”们在1943年11月底纷纷进入船坞进行安装雷达的改装,并在1944年10月全部参加了莱特湾海战。在海战中,“爱宕”、“摩耶”和“鸟海”均遭击沉,其中“爱宕”和“摩耶”均被潜艇击沉,而“鸟海”则被小口径炮弹击中鱼雷发射管后导致鱼雷殉爆后失去机动能力,随后被舰载机击沉。“那智”号在海战中与“最上”相撞受损,在返回马尼拉港后被美军飞机击沉。幸存的四舰也有不同程度受损,均撤往新加坡进行维修。1944年12月13日,“妙高”在返回日本本土的途中被美国潜艇“青鲈”号伏击导致其失去舰艉,无法操纵,随后由“羽黑”号拖回新加坡。1945年5月,“羽黑”号在马六甲海峡被英军驱逐舰队用鱼雷击沉;6月,“足柄”号在由新加坡前往雅加达补给的途中被英军潜艇击沉。有意思的是,“羽黑”和“足柄”最后一次出航时的护航舰均是“神风”号驱逐舰。1945年7月,英国XE3号微型潜艇潜入新加坡港,随艇的潜水员在“高雄”舰底安装了4颗磁性水雷,并在随后引爆,令在莱特湾海战后受到的损伤尚未修复的“高雄”再添一道伤疤。

由于战争末期的日本各种资源都极为缺乏,新加坡港并不能为日本战舰提供紧急维修以外的服务,因此“妙高”和“高雄”两舰最后均在损伤无法修复的状态下于终战日后向英军投降,而由于英军均判定受损的两舰没有使用价值,因此两舰均被拖至马六甲海峡凿沉。这两型被日本人认为是“最强”的重巡洋舰,就这样草草地迎来了生命的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