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聊一聊一些荧幕和现场背后的图像故事(14)--扭曲,流体的质感

2020-12-07 11:12 作者:盲人号  | 我要投稿

虽然理论上,光的照射和声波的传递在不存在介质的情况下是完全线性的


可是在实际场景中,它们总会因为,温度,气流,导致作为光和声波载体的气体介质中


光和声波产生了扭曲的情况


并且,有时会在艺术加工领域应用到这种做法


今天,来聊聊这个吧


扭曲


光的扭曲非常直观,当光的传输介质发生形变的时候,光的传播路径也同时发生了变化

这个过程我们就会看到像是,火炉旁的空间被扭曲,炎热气候下的环境有剥离感的这些情况

气压


气压对光的影响大部分出现在摄影场景中,但因为无论是去加工动画影像,还是摄影后期如果要体现高原,都会去考虑这个场景,所以也存在响应的参考价值


1.随着气压的升高,环境反射光中的“漫反射”开始变多


如果有意识去拿高山中拍摄的照片,还有在一些沿海地区拍摄的照片


和一些室内场景或一些低洼硅谷中拍摄到的照片会发现

在相对海拔更高,或者沿海的气压较低的场合,

一些密闭的,或低海拔的照片在不做处理的场景下就更容易显得“闷”

而不透亮,这一方面是首先摄影摄像的设备,一方面是因为,


高气压的场景下,光的漫反射的增多,导致整体收入到光的场景会更加的多反射

而显得“多情,浪漫”


现象的增多




而相对的,在气压较低高海拔和山谷地区,阻碍光传播的介质也相对变少,

最终呈现画面的时候“漫反射”的量也就响应的变少


声波则没那么直观,但也会受限于这个影响,结果就是,气体随着温度和气压的升高,有了更多的


动能储存在在了气体中,导致温度高的场景下,声波的扩散变得容易,而不受限


使得房间录音场景中,会更容易收到“积极”的反射音,而显得“温暖”

而大堂环境中,反射音就没有那么“积极”,但会更松散而有古典美感

而在温度和气压开始降低后,空气中分子储存的动能减少,

导致在高原的声学中,声音的传递也就更少的被阻碍,而容易显得“冷”


后期加工了些什么?


当我们想要画面和声音带上属于环境特色的“质感”的时候,我们就有了选择性挑选合适“扭曲/混响”的选择趋向

通过在画面中添加湍流扭曲的质感,带来水中,或者在炎热地区的暗示

通过选择性挑选混响,和后期曝光度与模糊度 就会得到一个属于当前场景常见的环境暗示


聊一聊一些荧幕和现场背后的图像故事(14)--扭曲,流体的质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