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

2023-02-05 18:05 作者:高音镜面  | 我要投稿

中国创造性人才内涵的定义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创造型人才以来,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论文不胜枚举。但对于什么是创新(创造)型人才,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1)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

2)创造型人才的主要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同时还应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等。    

3)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对于不思创造、缺乏创造能力的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这个概念与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的划分不是并列的。实际上,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   

由此看出,我国教育界主要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或创造型人才的。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只要专门培养人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便可大功告成。虽然也有个别专家的定义、解释涉及到了基础理论知识、个性品质和情感等因素,但并没有形成主流。

培养创新人才的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的起源

心理学诞生于哲学,十九世纪前,心理学属于哲学范畴。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并且开始了它独立且快速卓有成效的发展。十九世纪中,自然科学上的发现对早期的心理学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此时的心理学研究也逐渐开始重视实验方法的使用。十九世纪中叶,德国的费希纳开创心理物理学,德国的艾宾浩斯开创记忆的实验研究。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是这一学科成为科学的转折点。其后的一百多年,心理学门派纷争及高度发展,学科体系也进一步完善。1900年,佛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一书,标志着现代心理学建立。弗洛伊德是整个精神分析的灵魂人物,几乎也是整个心理学的标志性人物。弗洛伊德本人就是一个极具创新精神的人。

培养创新人才的心理学研究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主创新其本质来源于人意识中本能中的好奇心。心理学特别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其研究方法多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而人类的好奇心和动物的好奇心要研究这个问题,社会的创新工程也要研究这个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人的好奇心是在高度发问题,企业家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还是要研究这展了的大脑的物质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人类的好个问题。因此,对于符合什么样标准的人才,才是奇心是一种属于理性范畴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创新型的人才,确实有深入研究的必要。表达的是一种人类求知的渴望。 

所谓创新型的人才,从本质上来人们对于自然界知道得越多,就越是希望知说,应该是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道更多的东西。前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称之为说,创新型的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这是什么”的本能。因此,人类的好奇心也表现人创新过程是人的创新动机、创新情意和创新智为是一种提问题的本能。满足这种好奇心的本能,这些因素的总和。给人带来的欢乐,并不亚于人的其他天赋的欲望。

一、创新的动机因素如食欲、性欲等的满足。从生物进化史的角度来 这是要研究人为什么要创新。人的创新的生理机能是什么。

二、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实质、功能和目标,心理教育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育与发展问题上的各种理论、观点及研究方法都可以被我们拿来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作指导。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师德、知识和能力特点;教师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教师参与教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智育与发展的心理机制,智力结构与多元智力、智力的脑电研究;智力发展和培养途径;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和创造性学习的特征。

四、德育与发展的心理机制,品德与社会性及其发展;德性培养的规律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及其课题研究。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