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士兵阿廖沙为何在保加利亚摸鱼?

前言:
本文由本人原创,尤其是大量的校对工作由本人独自完成,转载需注明作者
大家好,我是西神,自去年二月以来,我打算做一些二三十分钟的长视频。为了照顾老粉丝,最好跟游戏有关,毕竟关注我的人大多数不是来看电影解说的。而我恰好知道一些“你们一定没听过”的故事,就立了个总共五期视频的项目开工了
然而随即撞上了一个问题——我没做过这么长的配音视频,也不擅长配音,而且说几句话就会嗓子疼,这种动辄六七千字的稿子根本就读不动。折腾了一年后,第一期才录完了三分之一,按这个乌龟爬的速度,我决定放弃原计划(虽然也有留学生活太忙的因素在里面)
本文是原计划中第三期的稿子,本来要当引子用的,但既然仅凭自己连第一期都做不来,那我还不如直接把稿子发出来。相比于我自己,肯定有人更加地对传说中“阿廖沙”的故事感兴趣
现征求合作者将其改编成视频,有一定高播放量作品者优先,私信联系

正文:

一座高大的士兵雕像,“阿廖沙纪念碑”,矗立在保加利亚共和国第二大城市普罗夫迪夫市的解放者山上。这座纪念碑高17米,雕像和底座分别由钢筋混泥土和花岗岩制成,不光纪念当年赶走德国鬼子的苏联红军,同时也是1944年保加利亚解放的象征
为这座纪念碑创作的歌曲,《阿廖沙》曾经传唱整个苏联
其中歌词提到:
在沉重的黄土下长眠,在黄土下长眠,在沉重的黄土下长眠,有多少个无名青年
但从此后这位阿廖沙,阿廖沙,阿廖沙,但从此后这位阿廖沙,他英名在天下流传
所以,很多人看到这座纪念碑,或者听到《阿廖沙》这首歌,都会下意识地认为,阿廖沙,一定是一位在二战中壮烈牺牲的红军烈士
然而实际上,“阿廖沙”的原型本人一直活到了2013年才去世,虽然纪念碑完工后的几十年间很多人认为他死了,但老爷子长寿得很
这位从地狱归来的士兵就是,阿列克谢·斯库尔拉托夫

【凛冬将至】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斯库尔拉托夫(Алексей Иванович Скурлатов/Aleksey Ivanovich Skurlatov),1922年出生在阿尔泰地区的纳洛比哈村(Nalobikha)。根据本人的说法,他的确切出生日期不详:他的母亲只记得出生的月份,但不记得确切的日期,只能说大概是3月30日。但村委会没有这条出生记录,村医坚持认为是8月9日,他也懒得去纠正
阿尔泰这地方就是个边境大农村,啥新闻都没有,把档案搞错也很正常
阿列克谢当兵前的资料不详,只知道他是家里最小的儿子,兄弟姐妹一共五人,小时候经常跟村儿里的小伙伴们一起上房揭瓦下河摸鱼(纳洛比哈村北面有条小河),以及应征入伍前一天还在田里开拖拉机等等,所以他的故事要从当兵之后开始
1941年6月,希特勒撕毁互不侵犯条约,大举入侵,8月,阿列克谢报名参军,临走前母亲给了他一袋苹果,不过他很久都没吃,只是时常拿出来闻闻,9月前往莫斯科前线。起初,他加入了西伯利亚滑雪营(注:具体来说是250步兵师922步兵团第10独立滑雪营)
滑雪营是一种游击侦察部队,成员被称为“滑雪者”,顾名思义身穿白色滑雪服、脚踏滑雪板作战,在积雪地区有着比常规部队更高的机动能力,外号“地面伞兵”,主要任务就是深入敌后侦察战场汇报敌军位置,以及透过侧面偷袭策应主力部队,如果发现敌人仓库、补给卡车和通讯站,还可以甩两颗手雷炸了跑路
这活儿也不重,也就每天晚上背着机枪手雷,戴着防毒面具,滑雪前进90公里,并且随时可能遭遇战斗,这种打法导致滑雪者的阵亡率极高,要不是阿列克谢是个西伯利亚出身的壮汉,他可能早就交代在那了。

进入12月之后,莫斯科发现:德国佬被冻瘫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希特勒计划在冬天来临前打下莫斯科,所以德军几乎没带过冬物资,然而1941年莫斯科的冬天比过去几十年都来得早,也更寒冷,原本11月的最低温度才-10℃,进入12月之后,最低温度跌到了-28℃,现在德军身处这个天然大冰箱里,士兵因为缺少冬衣而冻死冻伤,大炮因为低温动辄哑火,车辆启动需要数个小时的预热,而在各滑雪营的游击干扰下,每单位燃料送到前线需要耗费等同于其十倍重量的燃料,但是冻得神志不清士兵们甚至会把宝贵的燃料从发动机里取出来直接烧了取暖,“爷要冻死了,还打个锤子仗”,德军引以为豪的坦克又缺燃料又缺防冻剂,只能半埋在掩体里当固定炮台,到12月5日,德军的攻势已经完全停止,而苏联这边,从远东调来的18个师、1700辆坦克和1500多架飞机已经抵达,反击时刻到了

1941年12月5日,莫斯科保卫战进入反击阶段,阿列克谢所在滑雪侦察队接到战斗命令——协助主力部队作战,拿下莫斯科西北近郊的克留科沃村
第一次参加正面战斗给我们的主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年后他在给写给女儿的信中提到,那是他生命中最可怕的一天,他清晰地记得那时女人们惊恐的眼睛,还有在地窖里躲避炮击的婴儿
很多战友前一刻还在吃吃喝喝有说有笑,下一秒就成了倒在雪地上的一具具尸体,一切发生得太快,就像做噩梦一样让人不敢相信
克留科沃的死者当中还有不少他从光屁股玩到大的死党,这下真成死党了
一想到回村后要带给街坊邻居他们儿子的死讯,阿列克谢整个人都颓了
克留科沃村的战斗结束(12月8日)后,他自己也负伤入院,经过治疗,他被送到炮兵情报部处,升衔为中士还当上了班长,领着四个小兵专门当炮兵侦察兵——侦察敌人火力点,把位置报给炮兵,然后让大炮炸死这帮德国佬
完成任务之余,他们还时常主动去抓“舌头”,不过这意味着更大的风险,有一次,他们五个人带着俘虏正穿过马路时,撞上了敌人的纵队。其中一名小兵牺牲自己殿后,让其余的人带着“舌头”逃生
12月15日清晨,滑雪者们向西北方向机动100多公里援驰对加里宁城的合围,在离加里宁城不到五公里的地方,斯库尔拉托夫他们发现了一个守备松懈的敌军机场,果断决定发动偷袭(注:加里宁,现名“特维尔”,不是加里宁格勒),正在睡大觉的德国佬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他们俘虏9人,毁坏9架飞机,一架飞机也没来得及起飞,阿列克谢还亲手用手榴弹炸毁了一架飞机,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在解放加里宁城后,他心中已经不再有绝望或者恐惧,他相信,哪怕道路再艰难曲折,胜利也一定会到来,不过现实马上会告诉他什么叫“哪怕灾殃接着灾殃”
因为他们的下一站是,勒热夫
【不死士兵】
勒热夫在加里宁州南部,在莫斯科向西约200公里,从1942年1月到1943年3月,苏联红军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这片地区共襄盛举,苏军反复进攻就是啃不下来,累计伤亡170多万人,尸体堆砌成山,“死亡之谷”遍地都是 ,而德军伤亡不明,估算最低才30万,最多的也不超过70万,可想而知这是个怎样的活地狱
1942年8月,进攻上沃洛乔克时,阿列克谢挂了彩,两辆德国坦克突然从谷仓后面冲了出来,给他们来了一次偷袭,用机枪扫倒了一片苏军士兵,随后部队给每个死者的家属都发了阵亡通知书,阿列克谢的母亲在收到信时近乎崩溃,纳洛比哈村为他举办了葬礼,母亲和两位姐姐在葬礼上痛哭流涕,然而过了一个月后,又来了一封信:“妈妈,我还活着”
原来阿列克谢手臂上被子弹开了几个窟窿眼,但是还好不致命,做了简单处理后,他想去医疗营,但白天有敌人飞机盘旋扫射,只能晚上摸黑前进,所以,等三天之后他终于险象环生、半死不活、废了老鼻子劲儿地拖着半条命爬到医疗营时,阵亡通知书早就发出去了
人们说炮弹不会落到同一个坑里,然而只要基数够大,这种奇迹一定会发生
1943年3月,战争又一次埋葬了阿列克谢,不过这回是物理意义上的埋葬
那天凌晨,他们正不眠不休、披荆斩棘地沿着列季亚河前进,河两岸都是村庄,敌人在这附近的维亚兹基村(Vyazki)有一个据点,之前苏军推进得太快,把这个据点落下了,现在就算不睡觉也必须回去端了这个据点,阿列克谢带人绕到在敌人据点河对面的韦列夫基诺村(Verevkino),趁着夜色在陡峭的河岸上挖好战壕架起机枪,准备用火力支援战斗机进攻
清晨时分,战斗开始,阿列克谢在战壕里架着机枪待机,他看到对岸的队友从马背上跳下来,喊着乌拉向敌人阵地前的斜坡冲锋然后踩着了地雷,被惊吓到的德国佬赶紧架起机枪和迫击炮开火,然后没过几秒钟,随着一道尖锐的啸叫与爆炸声,阿列克谢失去了意识
一枚德军炮弹正好打在他们背后的战壕边缘,把战壕给炸塌了,战壕里的士兵被统统埋在了里面,二百斤重的西伯利亚大力士就这样躺在自己挖的坟头里动弹不得,不知道被埋了多久
等战斗结束,指挥部清点了损失,把阵亡通知书发往死者的故乡,然后就忙不迭地继续进军了
与此同时,护士们正在寻找战场上的幸存者,一位护士看到土里冒出来一只脚,脚上还挂了个防毒面具,这奇特的style吸引了注意。她把泥土刨开,然后就发现,这位用后脑勺近距离接了炮弹爆炸的倒霉蛋还活着(注:战士们临时把防毒面具戴在脚上防止毡靴受潮)
战壕里的另外两名滑雪者已经牺牲,而阿列克谢遭受了严重的脑震荡,虽然还有一口气儿在,却处于深度昏迷中,他的鼻子、嘴巴和耳朵都在渗血,眼睛也被血覆盖。他被小心翼翼地放在雪橇上,由一匹马拉着,与死者一起被带到车站。之后在医院醒来时,他的手和整个身体都在颤抖,就像在发烧一样,他既听不见声音,也无法说话,变得又聋又哑,过了很久才恢复
如果说之前的“阵亡”只是个误会,那这次就差点成真了,就这伤势来看,如果护士没仔细找,他肯定就长眠在那儿了
老家那边为他举行第二次葬礼时,从濒死的重伤中捡回一条命的小哑巴正闲得没事干在医院隔壁的废弃车间倒腾一台木工机器,做了医院里正缺的木桶、木勺子,甚至还刨了个保龄球玩,就当是复健
如果这一切都没有发生……一切都没有发生……
那他将当个普通的工人,永远默默无闻,与世无争
朋友们也不用死了,那该多好呀……
在修养了一个月后,他试着恢复语言能力,说出来的第一个词是——“战争”
接着是“战争已经开始”、“战争仍在继续”之类简单的句子,阿列克谢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练习,“战争已经开始”、“战争仍在继续”,随后他又试着写信,一开始只能写出歪七八扭的线条,比鬼爬字还鬼爬字,但是在坚持不懈的训练下,原本可能需要半年恢复的重度脑震荡,他三个月就康复了
因为原先隶属的部队已经走远,阿列克谢随即前往附近的188步兵师报道
这些变故导致他的行军方向也发生了变化,之前的加里宁方面军一直在往波罗的海方向死磕,要去解救列宁格勒,而新部队是朝南走的,接下来的进军路线会是库尔斯克、乌克兰、摩尔多瓦以及罗马尼亚,阿列克谢将作为老练的炮兵侦察兵发挥作用
有些文章说,因为先前的重伤,阿列克谢没法再当侦察兵了,但事实却是,第二次“复活”后,这位老哥仿佛开了挂一样愈战愈勇
在1944年1月30日到2月3日乌克兰南部的攻势中,他顶着枪林弹雨前进,侦察到了敌方的一个炮台、一挺重机枪和一挺轻机枪的位置,交由炮兵摧毁。面对敌人步兵和坦克的反击,阿列克谢又依靠自己的武器独自干掉了两名德军士兵。负伤后,他拒绝离开战场,反而更加猛烈地向敌人开火
1944年8月25日,阿列克谢和他的两位战友从敌人手中保卫了苏军观察哨和指挥高地,三个侦察兵用冲锋枪击退了50名德军士兵的4次进攻,打死32个,阿列克谢亲自消灭了18个还俘虏了5个,堪称斯拉夫战神
因为这两次事迹,阿列克谢上士被授予两枚红星勋章,不过2月的那枚没拿到,因为在渡过第聂伯河后,188师改属乌克兰第三方面军,于是授勋的指令在混乱中丢失了
他突然变得这么能打,并非为了荣誉或者信仰,而是因为,他已经见证了太多的牺牲,也见证过法西斯分子究竟有多么没人性,他发过誓,要为死去的战友们报仇
在罗马尼亚的战斗结束后,阿列克谢到达了他在二战期间旅途的终点——保加利亚
【玫瑰之国】
现在说起保加利亚,网友们总会想起一个辣眼睛的身影(建议自己打码),但曾经的保加利亚也是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热土,比如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就是保加利亚出身,季米特洛夫12岁时作为童工参加罢工走上革命道路,可见这是怎样一块福地
(注: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保加利亚共产党,1894年12岁因贫困辍学,被迫到首都索菲亚附近一家小印刷厂干活,一边劳动一边自学科学和文化知识,年底积极参加了印刷厂罢工,1917年评价十月革命“这是国际革命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第一次胜利,是世界革命的开端”,1933年成为希特勒国会纵火案栽赃陷害的对象,于1934年开始成为共产国际实际领导人,1935年7、8月共产国际七大之后正式成为执行委员会总书记,之后负责中国问题,为中国共产党确立了联蒋抗日统一战线路线,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经济援助,以及批判王明“左”倾错误等等,此外在1936年组织了西班牙国际纵队)
苏军到达边境时已经是1944年夏末,保加利亚的局势可谓既动荡又稳定
说动荡是因为三万游击队已经在紧锣密鼓地组织起义,准备从国土上赶走德国鬼子,同时推翻跟法西斯同流合污的反动政府
说稳定是因为,保加利亚政府的倒台已经几乎是注定的了,因为德国佬竭泽而渔般的征收和搜刮,保加利亚的城市居民正面临严重的食品与物资短缺,短缺又造成了通货膨胀和黑市的繁荣,农民拒绝把农产品向官方机构缴纳,因为黑市卖得更贵,光是1944年年初黑市的物价就已经涨到了战前的九倍,然而德国佬还欠了700亿列弗(保加利亚货币)没还,相比于还在贪污腐败不干人事的政府官僚,保加利亚祖国阵线在广播里反复宣传要坚决取缔所有法西斯组织,要求停止对德出口粮食,恢复正常生活等等,因而得到了空前的支持,再者,国王鲍里斯三世在去年跟希勒特吵了一架,回国后没多久意外驾崩了,比较符合实际的说法应该是鲍里斯三世在柏林的狼穴因居住条件过于恶劣,连续几天睡眠不足,回国后又因心情不好跑去爬山,累出心肌梗塞病死的,但英国的BBC通过广播发布谣言说,“国王因为拒绝出兵苏联和迫害犹太人(这倒是真的),被德国佬暗杀了(???)”,继位的西美昂二世尚且年幼,现在是一个不合法的摄政议会在控制国家继续当法西斯走狗,群龙无首的政府军中已经有很多人在考虑如何跳反,何时跳反,更不用说随着德军的接连溃败,西边的意大利早已投降,隔壁的罗马尼亚也变了天(8月23日罗马尼亚起义),苏军随时过来查水表,攒了太多黑豆的二鬼子们此时心理防线已经崩溃,只想着如何保命,在这种背景下,保加利亚政府离完蛋也就只差临门一脚
于是出现了二战中混乱且滑稽的一幕
8月26日,保加利亚政府口头宣布退出战争保持中立,但是P用没有,同一天,保加利亚工人党(换了马甲的保共)代表保加利亚祖国阵线发表通告,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8月29日,保加利亚政府提出要废除所有反犹法案,并下令保加利亚军队从马其顿撤军,但是P用没有
9月2日,因为和谈不利,保加利亚政府重新组阁,温和反对派上台,宣布支持民主改革,下令让德军滚蛋,并试图继续和谈,但是P用没有。希特勒不想增加敌人,同意了撤军。但是苏联似乎认为保加利亚尚未退出轴心国集团,这是在掩护德军撤退,而且民主改革也没说承认共产党合法性,和谈还是失败
9月5日,保加利亚政府宣布与德国断绝关系,并且正式批准废除所有反犹法案,但是P用没有,同一天,苏联对保加利亚宣战,还是同一天,保加利亚各界发动罢工,游击队也向大城市集中,准备夺取政权
9月6日,佩尔尼克矿工和索非亚电车员工罢工,普罗夫迪夫和加布罗沃也发生了总罢工。群众涌入普列文、瓦尔纳和斯利文的监狱释放了政治犯。9月6日至8日期间,游击队拿下了170个地点。在许多地方,罢工和集会演变成与警察的武装冲突
9月7日,保加利亚政府宣布所有德军已经撤退,没撤退的也已经被拘留,但是P用没有
9月8日,保加利亚政府对德宣战,但是P用没有
同一天,苏联红军乌克兰第三方面军从东北方向进入保加利亚,一路上作风优良,秋毫无犯(托尔布欣元帅相当重视军纪),唯一遇到的抵抗来自当地民众——因为当地人夹道欢迎,士兵们被大量根本吃不完的鲜花和水果堵在了东北地区(当地盛产玫瑰和桃子)




听说天兵已到,打了鸡血的游击队和起义的政府军当晚发起行动,于次日凌晨占领了首都索菲亚的国家机关,逮捕了政府和摄政议会的成员
天亮之后,祖国阵线政府成立,保加利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9月9日也就此成了保加利亚的民主日
(注:保加利亚解放日兼国庆节在3月3日,纪念1878年建国,所以9月9日只好叫民主日)
(注:后来保加利亚以1944年9月9日前后的故事为题材拍了电影《如歌岁月》(1973),但是除了油管上有两段片段外,整个互联网都找不到资源)

不知道你们发现了问题所在没有:还没等苏联人开枪,保加利亚人自己就把活办得差不多了,阿列克谢他们大老远跑过来当了个大号啦啦队,啥都没干还白嫖了老乡一堆桃子吃,桃子还没吃完,仗先打完了,怎么还有这种事
九九起义成功大约两周之后,当地局势基本稳定,保加利亚军队也经过整编加入了乌克兰第三方面军的队伍,部队要开拔了
阿列克谢倒是没走,他接到的新任务是,留下来,作为通信兵参与保加利亚战后建设工作,主要是重新铺设从第二大城市普罗夫迪夫到首都索菲亚的电话线,普罗夫迪夫外号“山城”,周围都是山,在这架电话线多少有点难度,不过总比上前线轻松,在此期间,阿列克谢认识了一起工作的新同事,抵抗运动成员梅托迪·维塔诺夫
两人后来成了好朋友,阿列克谢还让梅托迪用小名“阿廖沙”称呼自己——因为对方念不来俄语名字
次年5月9日,随着战争胜利的消息传来,在保加利亚摸鱼的苏联士兵们和当地人一起举行了庆祝活动,阿列克谢,一个近两米高的北方壮汉,在肩膀上扛着两个游击队员,兴奋地跳起了政委舞,完全看不出来是个挨过炮弹爆炸的人,把保加利亚人看得一愣一愣的
(注:国内一些文章保守地翻译成了“抱着两个当地人的肩膀跳舞”,但结合阿尔泰边疆区网站和某俄罗斯电视节目提供的资料中这一段的前后文,提到了“保加利亚人目瞪口呆”、“钦佩他的英勇力量”……大概真的是扛着俩人跳舞)
等一切都安定下来之后,1948年,普罗夫迪夫市委员会决定在城市旁边的解放者山上建造一座苏军纪念碑,这座山原本有个难念的土耳其语名字“布纳尔吉卡(Bunardzhika)”
1881年保加利亚的“解放者”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遭刺杀嗝屁,当时的保加利亚政府在山上为他立了一座小纪念碑,1934年这座山由国王鲍里斯三世提议改名为“解放者山”(注:除了打下保加利亚外,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外号“解放者亚历山大”)
现在,我们知道亚历山大二世其实不是个东西,但是移除旧纪念碑倒也不合适,毕竟跟建国有关,给山改名也不合适,毕竟原来那个名字太难念,而据说在千百年前,普罗夫迪夫还是罗马色雷斯省首府的时候,山上曾有过一座巨大的赫拉克勒斯雕像,那既然反正要响应民间呼声,为苏联红军建纪念碑,不如就在原先赫拉克勒斯站过的地方新建一座大的,以后这山叫“解放者山”也名正言顺
经过几次磕磕绊绊的竞标,纪念碑团队于1952年宣布成立,国家纪念宣传委员会的成员瓦西尔·拉多斯拉沃夫被选为首席艺术家,建造工作于1954年开始
在此期间,为了确定造型,瓦西尔举行了照片征集活动
而梅托迪提供的阿列克谢的照片,因为拍得太帅,毫无悬念地被选中

说实在话,我不是很懂保加利亚的审美,这杀气腾腾的样子似乎很难跟帅扯上关系,以至于国内媒体报导时用了另一张看上去更“正常”的照片(就是开头那张),但保加利亚人觉得帅呆了
人民艺术家已经决定了,你来当模特
这位参加过莫斯科保卫战,经历过勒热夫绞肉机,在战斗中两度“阵亡”又两次“死而复生”的普通士兵,两枚红星勋章的获得者,亲爱的阿列克谢·斯库尔拉托夫同志,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因为长得太帅,成了欧洲最大苏军纪念碑的原型
等他知道这件事,已经是二十多年之后了
【真假阿廖沙】

这座纪念碑的建造过程中还发生了一则小趣闻,1955年,苏穗宗访问保加利亚,参观建造中的纪念碑时要求把士兵右手的枪改成枪口朝天的
然而这不可能办到,如果是金属的倒是可以随便折腾,但这座士兵雕像是用钢筋混凝土雕刻、组装的,所以不行
就算要改,也要重新设计平衡和力学结构,等于是说要把完成了一半的纪念碑拆了重建
负责雕刻的尼古拉·托特夫花了好大力气劝总理瓦尔科·切尔文科夫放弃这个愚蠢至极的想法,最后不了了之
1957年11月5日,纪念碑开放,本来按照计划,这块石头的正式名称叫“苏联士兵解放者纪念碑”,但是梅托迪一看到这雕像,就发现跟老朋友阿廖沙的帅脸长得一模一样,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得拿粉笔在雕像底座上写上了"阿廖沙"几个字,周围人都觉得,这主意太好了,以后他就叫“阿廖沙纪念碑”了
1962年,苏联作曲家爱德华·科尔马诺夫斯基访问保加利亚,参观阿廖沙纪念碑时,他被这座雕像的帅给震惊了,大音乐家觉得,雕塑与音乐是共通的,自己一定要干点什么
回国后,经过与诗人康斯坦丁·万申金的合作,两人于1966年发表了《阿廖沙》这首歌
只不过,负责作词的万申金非常固执,他一开始不愿意接这种看题作文的活儿,最后在对方软磨硬泡下才做出让步,万申金认为阿廖沙不应该是某一个人的名字,而是所有在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士兵的名字(注:可能是受了1959年电影《士兵之歌》的影响,那部电影的主人公也叫阿廖沙而且结局为牺牲在异国他乡),好吧,万申金确实不擅长看题作文,他最喜欢搞阅读理解
然而保加利亚人在立纪念碑的时候从没想得这么深,这使得歌词与现实产生了一点小出入,在后来导致了一系列意外的结果
随着《阿廖沙》的传唱,大半个社会主义阵营都知道了,这首歌的原型,肯定是一位在对抗纳粹的战斗中,英勇牺牲的伟大布尔什维克(这话倒是没错,只是“牺牲”了两次还活着而已),阿廖沙成了烈士的代名词,于是各地都开始建“阿廖沙纪念碑”

1974年,苏联北方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的“阿廖沙纪念碑”揭幕,这就让保加利亚人不爽了,我们的阿廖沙才是正版,你们那是盗版
摩尔曼斯克那边却不这么认为,“阿廖沙”,只是“阿列克谢”的昵称,而名字叫阿列克谢的遍地都是,连高尔基都叫阿列克谢,那你怎么知道阿廖沙指的是谁呢
而在此不久前,为了让阿廖沙的故事重见天日,梅托迪选择寻找这位近三十年未见的老朋友,1974年3月,他把纪念碑的历史和当时的照片寄给了《星火》杂志,求助那些曾经一起工作过的苏联通信兵们,来帮助他找到真正的阿廖沙
(除了《阿廖沙》外,也可能是受了之前提到的1973年保加利亚电影《岁月如歌》的影响)
阿列克谢这时候早已退役回到老家阿尔泰,跟一位出身在伏尔加河右岸的姑娘结了婚生了孩子,担任过维修工、联合收割机操作员、还有机械工程师,有一天,工友给大家读报纸上的新闻,说保加利亚的梅托迪·维塔诺夫“正在通过整个广阔国家的大使馆、军事登记处、征兵办公室、杂志和广播,寻找那个阿廖沙的原型”,听到这,这位退伍老兵顿时就明白了,他们找的是自己
他应该早就知道了《阿廖沙》这首歌,还有保加利亚那座纪念碑,但从没往自己身上想过
主要原因在于,那是一首歌颂烈士的歌,他本人还活得好好的,当然想不到“烈士”竟是我自己
这一刻,阿列克谢脸色大变,哆嗦着开始抽烟,工友问他“你怎么了”,他说“我想他们找的是我”
面对“烈士竟在我身边”这种奇闻,工友们当然是统统不信,你要是阿廖沙,那我还是保尔柯察金呢
这就好比说,多年一起共事的老王,突然有一天跟你说他其实是王二小,当年其实他没死等等,你肯定会觉得,要么自己出幻觉了,要么老王想吃肯X基想疯了
被嘲笑了一番之后,阿列克谢就不再提此事,虽然他老婆劝他写信给保加利亚,但他拒绝了
阿列克谢·斯库尔拉托夫有两位兄长
大哥老伊万在苏芬战争中失踪,最后的消息说他受了重伤在列宁格勒的医院,后来列宁格勒被围,伊万也下落不明,二哥叶戈尔则死于对日本的作战,叶戈尔受伤后被带到一艘船上,然后这艘船沉了,连个尸体都找不到
再者,儿时的小伙伴们纷纷在战争中殒命,旧伤口里取不出来的弹片也时常让他疼痛难忍,战争带来的只有可怕的回忆,活着就已经足够幸运,还贪图什么名利呢
1980年,阿列克谢的工友安德烈前往疗养院度假,偶遇了一位从大城市来的小学老师列昂尼德。两人聊天的时候,电视里正巧唱起了《阿廖沙》,列昂尼德说:“自从得知这首歌的原型还尚在人世之后,我跟我的学生们找他好几年了。但是每次寄给保加利亚那边的照片,回复都说不是他。这活儿不说是大海捞针吧,至少也可以说是在撒哈拉沙漠找死耗子,不太容易。”
安德烈说:“那巧了,我正好认识一个自称阿廖沙的中二病,只是没人信他说的。”但列昂尼德信了,赶紧通过安德烈联系上了阿列克谢,向他要了张照片,寄给了保加利亚那边
而这次,在回复中,梅托迪写道,“我找到你了,阿廖沙!”
【尾声】
可能是阿富汗战争引发的风评问题,当时的苏联急需一些正面报道
于是,找到阿廖沙原型的新闻登上了各大报纸,阿列克谢也在一众蜂拥而至的记者的见证(催促)和帮助(催促)下,跟梅托迪重新取得了联系,当年走得太匆忙,居然连个电话号码都没留,真是太对不住了
梅托迪那边也很对不住,当初一起工作那么久,一直没大没小地喊“阿廖沙”这种小名,结果连姓儿都没记住(主要是太难念),惭愧惭愧
1982年,阿列克谢受邀前往保加利亚,在保加利亚他又一次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他见到了老朋友梅托迪,还在普罗夫迪夫被授予荣誉市民称号。在他不知道的时候,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外乡人的雕像早已成了这个城市的象征,石头士兵阿廖沙面朝东北方的苏联而立,底座的侧面装饰着两片浮雕,从台阶走上去看到的是“人民遇见苏联士兵”,另一面则是“苏联军队正在击败敌人”,底座正面刻着铭文,“荣耀属于战无不胜的苏联红军解放者”,站在纪念碑脚下可以眺望整个城市。那一天,前往纪念碑的道路两侧挤满了手捧鲜花的市民,小广场上也人山人海,大家都想一睹阿廖沙的真容,现场还有合唱团唱歌。阿列克谢开玩笑说,“我们这待遇都赶得上部长了”,“他们说我是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好吧,一个符号,一个符号”

1986年,阿列克谢在莫斯科参加了乌克兰第三方面军的老兵聚会,他跟他的老战友突然有了个想法:去当年他曾经“阵亡”的韦列夫基诺村看看,毕竟在新部队认识的人没去过那
当地在1944年改了行政区划,不再属于列宁格勒州,而是新成立的诺夫哥罗德州的一部分,波多尔斯基区党委第一书记卡普舒克接见了退伍老兵一行人,当听闻传说中的阿廖沙本人就在眼前,而且要去寻找自己当年“阵亡”与“下葬”之地时,这位老唯物主义者也吓了一跳,他们驱车一小时到达了目的地,司机停下车说,这边是韦列夫基诺村,河对岸就是维亚兹基村
然而哪里还有什么村庄
当年纳粹的屠杀和破坏相当彻底,又经历长久的荒弃后,现在目之所及仅剩一些古树和大片的灌木丛,他们沿着列季亚河慢慢前进,发现了一个德军遗留的防空洞,至少能够证明这里就是曾经的战场
“兄弟们!就在这,在一片儿!”阿列克谢最后还是找到了当年被埋的地点,可算是不虚此行
苏联解体前后,阿廖沙经历了一段动荡的时光
1989年,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社区委员会(地区自治机构)曾尝试拆掉纪念碑,甚至说“最好把纪念碑的造型改成可口可乐”,这一石激起千层浪,普罗夫迪夫市民为了阻止拆除计划,自发组织起来二十四小时轮班看守阿廖沙,妇女们还用红白线编织了一个巨大的,寓意长寿与健康的传统护身符挂在石头士兵脖子上,在他们的努力下,纪念碑得以保留
1993年,普罗夫迪夫市长又一次决定拆除纪念碑。遭到了保加利亚数十个公共组织的反对,一群居住在保加利亚的俄罗斯退伍军人甚至威胁说,如果纪念碑被毁,他们将采取公开自焚抗议,于是,阿廖沙再次幸存
1996年,普罗夫迪夫社区委员会再次决定拆除纪念碑。这一决定被地区法院推翻。保加利亚最高法院于同年提出最终判决,裁定该纪念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念碑,属于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能摧毁
石头可以长存,人却终究有天命

2013年11月3日,传奇士兵阿列克谢·斯库尔拉托夫于家乡阿尔泰去世,享年92岁,三天后(11月6日),纳洛比哈村举办了他的第三次葬礼,遗体在人们齐唱的《阿廖沙》中下葬,因为他始终没有去纠正出生记录,所以墓碑上刻的出生日期是1922年8月9日,不过相比于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这种细节也不重要
在战胜了死神七十年之后
阿廖沙和他那些在卫国战争中逝去的战友们一样,化作白鹤,飞翔在故土的天空
参考资料:
Легенды армии Алексей Скурлатов(俄罗斯电视节目:阿列克谢·斯库拉托夫的军队传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r0X2YIQTW4
Скурлатов Алексей Иванович (1922–2013)(阿尔泰边疆区网站对阿列克谢斯库尔拉托夫的介绍)
http://altlib.ru/personalii/skurlatov-aleksey-ivanovich-30-03-1922-03-11-2013/
Алеша – памятник и человек(诺夫哥罗德电子图书馆:阿廖沙——一座纪念碑和一个人)
https://ant53.ru/article/43/
ЧЕЛОВЕК, НЕ ЗАХОТЕВШИЙ СТАТЬ ПАМЯТНИКОМ(名人 - 传记、访谈、故事:一个不想成为纪念碑的人)
https://www.peoples.ru/military/hero/skurlatov/
Указатель частей и соединений РККА 1941-1945(1941-1945 年红军单位和编队索引)
https://rkka.wiki/index.php/
突击克留科沃——列维亚金少将指挥伟大的苏联红军的进攻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511454033302113&wfr=spider&for=pc
解放克留科沃——红军战士们对纳粹侵略者的奋勇反击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607034968473207&wfr=spider&for=pc
保加利亚史:保加利亚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1251249346213059&wfr=spider&for=pc
严冬对峙——1941年的加里宁前线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0597383
中国国防报:一名士兵与一座纪念碑——保加利亚阿廖沙纪念碑命名缘由
http://www.81.cn/gfbmap/content/2020-08/20/content_268937.htm
アリョーシャ 《Алёша》 - ソヴィエト·ロシア軍歌集積所(日本FC2上对歌曲《阿廖沙》的介绍)
https://voenpesni.web.fc2.com/songs/Alyosha.html
Ghost:GHOST(某个保加利亚艺术家团队对阿廖沙纪念碑的介绍)
https://ghost.bg/nft/ghost/

一些文中没用得上的内容:
阿列克谢去办证件时,需要出生证明,然而乡下地方没有这东西,他去找医生解决这个问题,医生看了他的牙齿判断他出生于8月9日,于是他的官方出生日期莫明其妙地定为1922年8月9日
除了普通的农产品外,当时保加利亚还向德国提供了大量玫瑰精油——我不太懂德国佬要那么多玫瑰精油干什么
苏联的滑雪营优先招收1922年出生的年轻人,每个营约五百多人,总共成立了大约二百三十个
沃普沙斯去白俄罗斯打游击在前线遇到过一个西伯利亚滑雪营,但应该不会凑巧是同一个
在九九起义胜利后,等苏军终于抵达普罗夫迪夫时,当地人用玫瑰搭建了一道“凯旋门”迎接他们
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在保加利亚的行军堪称龟速,9月8日入境,9月16日才抵达首都索菲亚
直到苏联解体前,每当普罗夫迪夫有人结婚,新人都会去阿廖沙纪念碑下献花
1946年,阿列克谢回到家乡,几乎一下火车,就上了拖拉机继续务农
1977年,苏联电影《自由战士》上映,其中就有苏军不费一枪一弹入境保加利亚的桥段,开着三轮摩托的侦察兵一进村,就被当地人连人带车抬着去跳舞
2001年,流亡欧美多年的西美昂二世回归保加利亚,意图参选总统,结果因为居住时间不够长而失去资格,遂组建“西美昂二世全国运动党”改竞选总理,然而未能及时注册,只好与另外两个小党组成“西美昂二世国民运动联盟”参选,为了拉票,西美昂二世带着妻子和两个保镖走遍保加利亚的乡村,到民众中倾听他们的声音,做出承诺,因此获得了大量选票,同年6月17日,“西美昂二世全国运动”获43%选票,名列第一,获组阁权,7月12日,“西美昂二世全国运动”议员团推他为总理候选人,7月24日,西美昂二世出任总理
为了加入欧盟,西美昂二世采取了大量亲西方政策。2004年3月保加利亚加入北约,后来于2007年1月加入欧盟。但保加利亚失业率居高不下,农村依旧贫穷,民众的失望情绪也是越来越大,对于西美昂二世的质疑也越来越多——西美昂二世始终没有放弃“国王”的头衔,甚至多次试图索取曾经的王室财产,人们怀疑他要搞复辟
2005年06月27日,保加利亚议会选举结果揭晓:“西美昂二世全国运动党”失去了议会中的领导地位,西美昂二世下野
(严格来说,1944年以前保加利亚君主称谓不叫“国王”而是“沙皇”,不过反正也差不多)

2007年,保加利亚国家旅游局局长阿内利亚·克鲁什科娃前往俄罗斯,亲自邀请阿列克谢时隔二十五年再次访问保加利亚,以纪念阿廖沙纪念碑落成50周年(虽然落成纪念日是11月5日),《阿廖沙》成为普罗夫迪夫非官方市歌40周年(虽然在1989年取消了官方市歌地位),以及庆祝他本人的85岁生日(3月30日那个生日),为此普罗夫迪夫当局还制作了一块带有纪念碑照片的牌匾送给他贴在家门口,但这位老兵因为身体状况欠佳,让女儿内莉代劳
内莉到达保加利亚后,被带去参观埋葬苏联士兵的墓地。保加利亚人非常自豪“没有一颗保加利亚子弹击伤一名俄罗斯士兵”。墓地里埋着的只有那些在进入保加利亚领土之前受伤,在医院不治身亡的苏联士兵
自从妻子去世后,阿列克谢跟女儿女婿住在一起,生活受女儿照顾,有孙辈两个孩子,曾孙辈四个孩子
在某个五九胜利日,当被问及有什么愿望的时候,阿列克谢说想要个学校,于是当地政府新建了一所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学校里还开设了一个关于他的纪念馆
2012年,来自阿尔泰的记者在翻俄罗斯联邦国防部中央档案馆的文件时,发现了一份关于授勋指令的文件没有交货标记,年底,阿尔泰边疆区州长将当年缺的那枚红星勋章交给了阿列克谢
2019年,普罗夫迪夫的两位艺术家推出新纪念品:阿廖沙纪念碑形状的棒棒糖,红色的销量最好
2020年,为了从纳粹分子的乱涂乱画中保护阿廖沙纪念碑,俄罗斯驻普罗夫迪夫领事馆和普罗夫迪夫政府在纪念碑周围安装了监控摄像头
一些后话:
关于怎么称呼本文的主人公,说实在话我没想好,叫“阿廖沙”容易分不清几个“阿廖沙”之间的关系,叫“斯库尔拉托夫”又太难念,叫“阿列克谢”这名字又烂大街,先暂且叫“阿列克谢”吧
关于阿列克谢老爷子的事迹,很多文章之间在细节上存在矛盾
本文主要采信了阿尔泰边疆区的网站文章,诺夫哥罗德的网站文章以及一档俄罗斯电视节目提供的信息,当然我不懂俄语,靠机翻写完的
阿尔泰边疆区和诺夫哥罗德的网站都认为阿列克谢“阵亡”了两次,但是可能是因为第二次“阵亡”得到了更加细致的记录,导致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误会,于是一些媒体在报导此事时写了三次“阵亡”——对此我也不太确定,因为没找到关于1942年经过的详细资料
所以部分内容需要寻找更权威的信息来源进行校对,不过主干应该没什么问题
另:
以暴雪那种乱玩文字游戏的尿性,阿列克谢·斯库尔拉托夫大概率就是阿列克谢·斯图科夫的原型,而且,要不是《复活IV》这段鲜为人知的剧情在虫群之心被定为正史,表示了玻璃渣对毛子莫名其妙的重视,我肯定挖不到这里
——不过这些就以后有空再说吧